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3-27 15:29:00| 人氣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女人更年期出汗吃什麽好?

自汗盜汗是更年期最主要的表現之一,常伴有潮熱、煩躁、失眠、易怒抑郁、月經紊亂等。

臨床中自汗患者常表現爲自汗前均有上身發熱的感覺,多從胸部開始出現,亦有從兩脅肋開始有熱感,自覺此熱感迅速上升,如波浪般湧向頭部,隨即汗出。有全身出汗者,亦有上身爲主尤以頭部爲甚者,輕者僅覺微微汗出,重者大汗淋漓。每次出汗過程少則半分鍾,多則達15分鍾者。盜汗患者多在晚上睡覺時突然大汗出,以後背汗出爲甚,醒後汗止。
西醫認爲盜汗多與卵巢萎縮、雌激素分泌減少有關。中醫一般認爲自汗屬于氣虛,盜汗爲陰虛。如《臨證指南醫案·汗》中記載:“陽虛自汗, 治宜補氣以衛外;陰虛盜汗, 治當補陰以營內。”女性年近七七,天癸將竭,腎陰虧虛則不能上濟心火,則心火獨亢,致虛火伏藏于陰分,寐則衛氣行陰,助長陰分伏火。
而“陰虛者陽必湊之,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而爲盜汗也。”陰虛不能制陽,陽熱上承,攻衝頭面,蒸液爲汗,所以汗出多以上身頭面爲甚。女子以血爲本,腎陰虧虛,陰精不足,肝血生化乏源, 血虛則善悲。心居胸中,肝位脅下,足厥陰脈經兩脅上行,故心火偏亢和肝陽上升,熱感多自胸中或兩脅上衝。
自汗盜汗是由多種體內外致病因素導致人體陰陽失調,營衛失和,腠理不固而引起汗液外泄的一種病症。現代醫學證明,更年期盜汗是由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血管舒縮功能不穩引起的。自主神經中交感神經由脊神經發出,主要分布于內髒、心血管和腺體,因此刺激背俞穴可以調節自主神經功能,與針灸理論相一致。
背俞穴
背俞穴是髒腑經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調節人體髒腑功能的要穴。因此選取肝俞、脾俞、腎俞、心俞等穴, 可以達到調和營衛與髒腑功能的作用。
合谷、複溜
合谷、複溜爲曆代治療汗證之經典要穴,合谷穴爲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本穴主氣而行表,有發表散寒、調和營衛之功;複溜穴屬爲足少陰腎經中的經穴,在五行中屬金,金水相生,故針刺複溜有滋陰之效,陰液生則可制陽亢,從而起到退虛熱而達斂汗的作用。合谷爲陽經之穴,複溜屬陰經之穴,二穴陰陽相配,剛柔相濟,可起到調整陰陽的作用。但合谷配複溜怎麽針刺才能達到止汗的作用呢?程凱教授提出:合谷配複溜治療汗出,以複溜爲主穴,針刺複溜天部以固攝,合谷人部以行氣活血。
複溜天部刺法:直刺,進針2~3分,針尖止于趾長屈肌肌筋膜上。提升腎氣,固攝止汗。
合谷人部刺法:直刺,進針5分至1寸。針身行于第一骨間背側肌與拇收肌之間,行氣活血。
特別容易疲勞是怎麽回事?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種以長期疲勞爲突出表現,同時伴有低熱、頭痛、肌肉關節疼痛、失眠和多種精神症狀的一組症候群,體檢和常規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多由精神壓力、不良生活習慣、用腦和體力過度勞累及病毒感染等因素導致。
這裏主要介紹理大包、拿肩井兩種能趕走疲勞、使人神清氣爽的方法。
理大包
脾主運化水谷,我們一出生就需要借助于水谷精微的滋養生長發育,所以說脾是我們人體的後天之本,其所吸收的水谷精微經過脾的升清作用布散于四肢肌肉,四肢才能強健有力,若脾虛,就會出現四肢乏力、神疲倦怠等症狀。
大包爲脾之大絡,布于胸脅,包羅全身。病變時,實則渾身盡痛,虛則全身關節松弛無力。大絡者,統領陰陽也。十二正經之絡,多橫走以各絡表裏,任脈之絡下行,督脈之絡上行。脾之大絡下行,胃之大絡上行。上行者,統陽主氣,下行者統陰主血。對于持續勞作的人,尤其腦力勞動者很容易發生頭昏體沈、畫背酸困疼痛、眼睛酸脹不適、記憶力減退等症狀,都可以用理大包的方法快速趕走疲勞。
穴藥來幫忙——穴位速記口訣
常理大包,健脾益氣,提神醒腦,加四神聰。
健脾益氣抗疲勞:理大包,兩手握拳,拳頭正面頂在腋窩下大包穴上,輕輕用力在穴區附近旋轉按揉,同時吸氣挺胸、向後收縮兩肩,並盡量向後仰頭。操作十幾秒後放松幾秒鍾,再重複操作5—8次,可以迅速緩解疲勞。大包是脾經終末穴位,在腋窩之下約兩拳的位置上,第6肋間隙內,位于我們身體的側面
快速取穴:仰臥位,在腋中線上,于第6肋間隙,按壓有酸脹感。
理大包,點按四神聰助朋友們更快進入工作狀態。大包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第6肋間隙處,四神聰在頭頂部百會(兩耳尖兩線出點)前後左右各1拇指橫指的位置。點按四神聰:指尖置于穴位處點揉1~2分鍾,局部酸脹感爲宜。
快速取穴:正坐位,在頭頂正中的凹陷中取百會穴,百會穴前後左右旁開1寸取四神聰。
拿肩井
肩部是人體的重要樞紐之一,不管什麽原因造成的勞累,都可以采用拿捏肩井來放松。每個人肩上都有一口“井”,肩井穴就是這口井的井口,而腳底的湧泉就是這口井的源泉,人體氣血從此噴湧而輸送全身。要使身體條達舒暢,尤其是頸肩部酸脹疼痛時,須清理一下這口“井”。
血藥來幫忙——穴位速記口訣
提拿肩井,放松頸肩,緩解痙攣,清清井口
肩井穴屬于足少陽膽經穴位,在大椎和肩峰端連線的中點處。自我保健操作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兩手交替,用右手五指並攏微曲,以手腕部擺動,有節奏地敲打左肩肩井穴。然後左手敲打右側肩井穴,或用拇指和食、中指相對用力,提拿肩井穴處的筋肉。這樣反複多次,每天操作不限次數。
當然讓別人幫著提拿肩井,效果更多,更舒服喲。
注意:以指峰和指面著力,提的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由輕而重,提捏要連貫,不能斷斷續續。連續提捏2—3分鍾,還您一身輕松。
快速取穴:坐位,在肩上,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向下直對乳頭。
肝郁多長時間能好?要注意什麽?
人們常將肝的疏泄功能比喻成“迎風吹來的樹木”, 風吹過來,枝葉隨風而動,不可郁滯。人體氣機的升降運動,全賴肝氣的條達舒暢。如果肝氣失于調暢, 肝郁氣滯,人就會焦躁易怒,抑郁沮喪,胸脅脹痛,甚至影響脾胃消化,出現胃痛、胃脹、泛酸、打嗝、惡心等不適。
如果一個人情志不暢,氣與痰濕或與瘀血交阻在一起,還會産生結節、囊腫、肌瘤等病理産物,常見的如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梅核氣”等。對于這類疾病的治療,以疏肝爲主,必先以太衝穴調暢其氣,而此時的太衝穴就好比是開路的先鋒。
太衝穴
太衝,在足背部,第1、2趾間,趾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足背動脈搏動處。太衝穴爲肝之“原穴”,可以直通肝地“元氣”。“太”就是“大”的意思,“衝”就是上衝、衝動的意思。
太衝穴常與合谷穴合用,稱爲“開四關”。合谷爲手陽明大腸經腧穴,位于1、2掌骨之間,當第二掌骨桡側的中點處,也就是手上虎口的位置,而太衝穴則是位于腳上的“虎口”,這四個位置是人體氣機通暢的關鍵位置。合谷配太衝,其疏肝解郁功效更強,且還能行氣活血,和胃降逆,有定志安眠之效。
二穴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幾乎可以治療任何氣機不暢之病,包括氣機不暢、不通而痛的各類痛症;氣機郁阻、焦慮抑郁的各類精神疾病。
太衝穴還可以配合其他的穴位,如:
❖ 治血壓偏高,可配合谷穴、曲池穴、湧泉穴、百會穴;
❖ 治頭暈目眩,可配合百會穴、太陽穴、複溜穴;
❖ 治因生氣引起的胃痛胃脹,可配中脘穴、期門穴、足三裏穴、陽陵泉穴;
❖ 治乳腺脹痛,可配合內關穴、天宗穴、膻中穴;
❖ 治目澀目痛,可配合睛明穴、養老穴、光明穴;
❖ 治月經不調, 可配合關元穴、次髎穴、三陰交穴等等。
日常保健我們可以采用按摩的方法,中醫常說的“揣穴”,就是說在按摩前要先看看穴位附近皮膚顔色有無變紅、變暗等異常,皮膚溫度是否有異常,按壓穴位的時候要分上下左右幾個方向去尋找那個最酸最脹最麻最痛的點,找准這個點以後再進行按摩。
按摩手法可采用點按或點揉的方法,用拇指指尖用力點在穴位上,此時食指放在手或足內側的對應位置上,相對用力,以加強點按力道,使穴區出現明顯的酸脹感,甚至向四周放散。
每穴點半分鍾,然後改爲揉法一分鍾,揉時力道稍減輕,但也要保持一定向下點壓的力量。四穴交替操作至情緒緩和爲止,堅持一周左右,即可感到心情舒暢。
那些大胃王真的能吃那麽多嗎?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顯示,全球每年約1/3糧食被損耗和浪費,總量約每年13億噸。世界76.33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人面臨饑餓,相當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餓。
此前央視新聞曾對大胃王吃播浪費嚴重的問題進行了批判。並揭露了這些以驚人食量博取流量的大胃王主播,通過剪輯、卡點等手段來掩蓋假吃現象,有些主播甚至使用催吐的方式達到吃下更多食物的假象。
我們暫且先不論“假吃”現象,因爲大部分大胃王主播的食量確實要超出我們常人的正常食量,那麽大胃王的胃真的比常人大嗎?
胃組織由粘膜層、粘膜下層、肌肉層和漿膜層組成,它就像橡皮筋,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在空腹時,胃容量大約有50-100毫升,如同一個鼠標大小,正常飽餐後胃可達到1200-1600毫升,胃擴張最大可達3000毫升,若是超過3500毫升,就會存在一定的危險。
專家表示,人與人之間胃容量差異並不大,一些大胃王能一次性吃下大量食物,並不是因爲他們的胃容量比常人大很多,而是因爲他們的胃的彈性較好,或者是由于長期大量進食,胃壁肌肉增厚,胃腸蠕動加快。也就是說,食物一邊從胃的贲門進入,一邊又從胃的幽門口排出。一些大胃王因爲長期暴飲暴食,使胃一直處于擴張狀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胃被撐大了,而是胃壁的彈性被破壞了。
因此,所謂的大胃王其實並不存在,鏡頭之外,他們需要犧牲身體的健康來換取更多流量和關注。專家還表示,長期大量進食可能會導致大腦反應變慢或是患上消化道疾病、厭食症、代謝綜合征等。食用美食本是一種享受,但大胃王胡吃海塞的方式,不僅造成了食物的大量浪費,還損害了身體健康。
如今的社會,人們的飲食習慣也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而變得紊亂,而長期不規律的飲食習慣,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脾胃疾病。小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痞悶,大至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穿孔、胃癌等等,這些都是胃對于我們不健康飲食的反抗。
那麽對于脾胃不和的病症,中醫會有怎樣的解決辦法呢?
沒錯,身體自備的“健脾丸”趕緊用起來吧。
健脾丸
健脾丸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瀉的功效,主治脾虛停食證,證見食少難消,脘腹痞悶,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象虛弱等。
在健脾丸的方劑組成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是四君子湯的組成成分,其益氣健脾以補脾虛爲主,其中白術、茯苓用量偏重,意在健脾滲濕以止瀉;山藥、肉豆蔻可以輔助發揮健脾止瀉的作用;再用山楂、神曲、麥芽起到消食化滯的作用,以消食積;木香、砂仁、陳皮則具有理氣和胃的作用,可以幫助運化、消痞;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可解濕熱。以上幾味藥相配伍,消補兼施,具有健脾消食,清熱祛濕的功效。
以藥性來推穴性,可以直接引用四君子湯中的四個穴位——氣海、足三裏、陰陵泉、開四關,達到益氣健脾的功效。
其中,開四關還具有理氣和胃的作用。
另外還可用中脘、下脘起到消食化滯的作用;用天樞來健脾止瀉。中、下脘和天樞要用力點揉,或自上而下揉動,刺激量宜強,以取消食化滯的功效。脾健則濕自去,食消則熱自清,因此不需要特別選擇清熱燥濕的穴位。

台長: dfdgrrttwqweswwrt
人氣(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