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衍易象說心語(謝振宗,峰德文化,2019.04,ISBN/978-986-93605-2-4 ) 共256頁,4月底前出版。
台大楊風(楊惠南)教授---
《心經》是闡述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屬於真與善的範疇。而在《詩說心語》裡,我們除了讀到真與善之外,更值得強調的是,我們讀到了美。
台大林義正教授---
今作者依言明象,循象會意,進而以詩衍象,掘易藏詩意,不踵溺忘象忘言之玄流,歸返大易生生之立意,詩化易象,沾溉大眾,對聖教的普化,必然大有功勞,是可預期的。
書法:簡英智教授,攝影:陳炳宏(pinghung chen)醫師
---------------------------------------------------------------------
揭發易象與詩意相即的祕密 林義正
人生有諸多意外,像讀到《詩衍易象說心語》更是個意外。由於跟楊風教授有諸多因緣的關係,承蒙提愛,囑託說這本詩作大半跟《易經》有關,「這部份就由您來寫篇序吧!」是的,筆者雖撰寫過有關《易經》論文,也曾授過《易經》解讀的課,但拜讀易象與詩意交融的詩作還是第一次,對臨老才開始初學新詩寫作的人而言,真是難得的考驗。或許楊風教授為了帶領我寫好新詩,便默默地藉機要我多讀些新詩的作品吧!
從謝校長這本詩作看來,這當中含兩部份,前部份生化《易經》,後部份了覺《心經》,通體是儒釋交融的詩化哲思。後部份已由楊風教授品題了,而剩下這部份,只好狗尾續貂。作者前部份是〈詩衍易象〉,完全以六十四卦象為焦點,透過詩的方式來活化易象,闡明易象所含藏的生命意趣,接著〈易藏詩意〉,是以〈易傳〉的精句作為詮釋的興點,衍雜卦的餘藴,將現實生活中契合易道詩意的氣韻盡情釋出,證成古今文思貫通的道理。筆者從詩作中,感受作者已揭發詩學中意象相即的祕境。
文學家向來追求盡善盡美,以完善人生為標竿,欲以詩文載道,在表現藝術的手法上,特主象意相即,情景交融。《易經》在漢時稱為五經之首,在魏晉時却與《老子》《莊子》並列三玄。儒家貴元,貫《易經》於《春秋》之中,致治人間於保合太和之境;道家尚玄,以自然質樸為宗,無言忘象,消遙至無何有之鄉;作者在這本詩作中,充分活化包犧氏所畫卦象之底蘊,重現神明之德與萬物之情。〈繫辭傳〉上說:「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象之訛】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這裡點出了好多象,其象含有萬物象、心理象、人文價值象等不一而足,均可歸諸卦象,明顯地是作為卦意與卦辭之間的媒介。又說:「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這裡的「卦」指六十四卦的卦畫,卦畫其實也是一種更抽象的象。辭是言、述句,表心意的。由於「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於是「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所以,知《易》者當「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根據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的說法:「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意以象盡,象以言著。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今作者依言明象,循象會意,進而以詩衍象,掘易藏詩意,不踵溺忘象忘言之玄流,歸返大易生生之立意,詩化易象,沾溉大眾,對聖教的普化,必然大有功勞,是可預期的。
作者擅長觀卦象生意,將意以詩的語言重新鋪成優美的詞句。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新風氣,在古代近體詩的寫作會受限於格律音韻,但當今則以意象為詩魂,不言格律,筆者親嚐其作,感受特深,故於文未,拈出三首來抒寫我的感受。請見:
〈復卦〉
萬物冬眠
死寂草原匿藏無限盎然生機
冬至之後,陽氣漸增長
所有蠢蠢欲動的草蟲
開始沉思設想---------
僅存最後一口氣
何以能愉悅地靜候有利時機
迎接大地回春的景象呢
只見櫻花依戀枝椏
飄落此生最完美結局
地雷復,明一陽來復於五陰之下,是冬至之後的景象,作者以大地回春,呈顯無限生機,描繪恰當無比,令人精神為之興發。其次,有見於其〈太極心法〉:
動靜舉足皆在手掌推托前
偶爾凝神體悟
煙嵐輕撫肌膚的感觸
與氣脈流竄動盪時
你定會想起
宇宙萬物於形色變幻無常後
所衍生而出的卦象
就在風雨雷澤相輔相成間
遺留下數盤珍瓏殘局
等待我們去破解
去思索------大道無形
何以能生育天地
生育天地不外易之陰陽消息,同理太極拳的推手運氣亦在其中,卦象有近取諸吾身者,推諸宇宙,引人體悟大道無形之理。
最後,要指出校長此作,並非僅望卦生意,尚攸關歷史現實。凡此具見乾卦九五爻〈文言〉所贊大人合天地之德、日月之明、四時之序、鬼神之吉凶之辭於當下,今拈〈日月合其明〉所闡發詩意為例:
為了爭論不休的歷史真相
讓史書發霉,讓課綱黑箱作業
讓登革熱繼續延燒
也讓開除的主題在雨中
等待議會重新再見曙光
原來亮票可將整個季節的輪遞
透明地攤開在陽光下
也許我們真的需要向日葵
漫無止境地盛開在田野
永永遠遠面對太陽
追逐這個苦難時代
僅僅剩餘的價值形象
如同白露降臨前
唯一冀望的便是
明年立春之前
或是小滿時節
灌漿飽滿的稻穗
開始低頭沉思
這時,藍天綠地
重現生機盎然的景象
回想到多年來課綱修訂之爭議,原於歷史事實之不明,這對一生從事教育的校長而言,其痛切身,莫不渴望太陽般的智慧解決文化危機,而渡過這種種苦難與障礙啊!
以上,謹就研讀所感,獻上數語,供讀者參考,是為序。
二O一九年一月二十五日林義正序於永和
註:林義正(1946--- )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教授兼系主任、研究所所長(2000-2003),專長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法家哲學、禪學,講授周易哲學等課程。
----------------------------------------------------------------------------
美的饗宴---《詩說心語》讀後感 楊惠南
唐朝玄奘大師印度取經的行誼,即使不是佛教徒,都會受到感動。再加上《西遊記》小說的渲染,更加強了這一行誼的流傳。但是,玄奘大師所譯的佛典,並沒有像他的取經那樣,受到中國人的重視。他和他的弟子窺基所創立的唯識法相宗,雖然列為中國佛教八大宗之一,但在唐亡宋興後,就已沒落。原因固然後多,但八大宗所宗重的佛典,如《法華經》、《華嚴經》、《彌陀經》、《金剛經》、《楞伽經》,乃至後世流傳在農民社會,成為農民革命所一再標榜的各類《彌勒經》,都譯於東晉、南北朝和隋朝之間。依止這些經典而成立的宗派,如天台宗、華嚴宗、淨土宗、禪宗,也都創立於這一時期。
然而,玄奘大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卻是一部流傳甚廣的佛經。南北朝時期,由鳩摩羅什所譯的《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卻意外地沒有流傳下來。目前佛門信眾所用的《心經》版本,即是玄奘大師所譯的版本。古來對玄奘大師所譯《心經》的註疏,可謂汗牛充棟。即使在當代,單單是台灣、香港、中國三地的歌手,所出品的《心經》唱曲,就有齊豫、陳國華、王菲、鄺美雲、陳坤、梅艷芳、陳奕迅、譚詠麟、楊小琳等人。而在詩壇,雖然不像歌壇那樣熱閙,但擅長以佛經入詩的敻虹,也坦承她的詩佛經,乃是受到父親修持《心經》的影響。而陳克華,這位現代詩壇的怪傑,他所出版的《心花朵朵:陳克華的心經曼陀羅》,則是以他令人驚豔的畫作,做為這本書的基調。
能夠純粹以詩心,來詩寫《心經》的,首推謝振宗校長的《詩衍易象說心語》。這本詩集分為兩部分,一是詩寫《易經》六十四卦的《詩衍易象》,另一則是詩寫《心經》的《詩說心語》。第一部分由台灣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也是《易》學專家的林義正教授寫序,而我則負責《詩說心語》。
有人將人生所應追求的目標,劃分成真、善、美三部分。真,有科學家、哲學家去研究;善有宗教家、倫理學家去闡述;而美,則有文學、音樂、戲曲等藝文去發揮。詩是文學的一種,美,自然是詩所應追求的範疇。在白話詩的詩壇,有一些詩人標榜,詩,不但具有美的特質,而且還囊括了真與善的內涵。這似乎過度膨脹詩的特質。另外也有一些詩人,不以追求美為標的,走的是出格甚至怪誕的路數,並以「現代」、「後現代」自居,實際上卻已走入白話詩的偏鋒。而《詩說心語》中的詩作,則是老老實實把白話詩的「美」,展露無遺。現在就讓我們來讀讀下面這幾個極美的段落吧!
無慈悲喜捨更無悲歡離合
祇見煙嵐飄浮於山峰絕嶺處
於千巖萬壑間隨緣化作
無數億萬顆雨珠
(〈度一切苦厄〉)
清淨的心地無法囤積陳年往事
亦無法掃除因緣累積的愛戀情節
宛如曇花開落瞬間
驚覺無所謂垢淨
只有微風輕輕觸過江面
(〈不垢不淨〉)
我仍是佇立水中央的蒹葭
等候白露為霜的季節
(〈是故空中無色〉)
不敢輕輕探觸
那些曾經深情感動過的情節
好像滾滾煙塵裡
設想行經青石街道時
可否識得那些年曾經遺落
曾經攜手路過櫻花橋上的腳步聲
(〈無受想行識〉)
再度看到智慧的果實掛滿樹梢
撐起竹篙沿著崎嶇高低起伏的溪壑
到達大海望見整片雪蓮花盛綻
依海維持綿延不斷的生機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來來去去穿梭時空
只見你正起身飼養木魚於念佛聲中
………
唯見誰腳踩蘆荻渡江過河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做為《詩衍易象說心語》這本詩集的第二部分,《詩說心語》當中也有第一部分有關《易經》六十四卦的影子:
既無開竅更無需觸動霧靄裡
所有附緣而生的風雨雷澤與山川坎離
(〈無色聲香味觸法〉)
在這段詩裡,我們看到了「風雨雷澤」、「山川坎離」這些和《易經》六十四卦有關的字詞。
另外,《心經》是闡明宇宙、人生道理的佛典。振宗兄在〈自序〉裡,引聖嚴法師和宇宙學家霍金的觀點,這樣說:
心經如依聖嚴師父講記綱要記載,呈現佛教的人類觀、宇宙觀……至於霍金的宇宙思維論證明詩無限遐想,穿越時空的可能性,而人體靈動一如天體奧妙,掌控時間與空間。
也許是基於這樣的觀點吧?在《詩說心語》裡,我們也讀到了與宇宙萬物有關的詩句:
形形色色如夢幻泡影
形體的轉移似量子波動
在思維座標設定裡
遐想天地萬物存在的可能性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心經》是闡述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屬於真與善的範疇。而在《詩說心語》裡,我們除了讀到真與善之外,更值得強調的是,我們讀到了美。在結束本文之前,讓我們再度讀讀兩句美極了的詩句吧!
春梅已盛開,霜白的花蕊如飛雪
雖折枝清供仍難留駐昔日情懷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二0一九年一月八日完稿於台灣大學教職員宿舍
註:楊惠南(1943年---,原名楊惠男,筆名楊風),臺灣佛教學者、詩人、印順法師的俗家皈依弟子。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擔任台灣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以及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學報主編。
-------------------------------------------------------------
驚覺易心之美---自序 謝振宗
*詩衍易象還原生活詩意
一九七八年分發至林園國中(現林園高中)任教,白天教學晚上至高師大聽徐芹庭(1945--- )教授講解易經,對易經奇妙的宇宙數理觀念與人際關係的互動產生興趣,更對易經與自然意象的關聯有著難割捨的情懷。試想易經擷取自然意象化為經文爻辭,詩衍易象只是再度還原生活詩意,讓易充滿種種衍生的情思。
另外看到「秋月還陽」的聊齋故事,更對故事情節中,用易經八卦匿藏魂魄,感到極度迷茫與喜好,加上淒美的愛情故事結合易學,好像一切皆在預料中,掌控人生境地於春秋寒暑裡。
易經與生活息息相關,想以詩的意象衍生卦象含意。每卦有六爻,每爻意象與詮釋各不相同,須把每爻意象抽離出來,再整合經營成一首詩。書寫過程有時將爻文轉換詩的意象會受阻礙,此刻暫且擱置,靜待詩意沉澱後,詩的意象會慢慢浮現,一切隨緣而生無法猜測。
*易藏詩意期望盎然生機
寫詩運用易經詩意,可增強人生哲理與哲學廣度,讓詩充滿想像。結合易經讓詩產生延展性,也讓詩再轉變成不同涵義,加深可讀暨聯想空間。宛如這一生觀滄海讀城垣,皆能知天地明古今,彷彿合德合明合序,甚至與鬼神合其吉凶當下,逢春有喜。感覺天地易位無非是山中有澤、陰陽消長裡,天涯海角可有謙隱蟄居之人,在食指咸動後期望生命盎然生機。
*詩說心語掌控時間與空間
整整六天,沉迷在心經的意象經營與詩意中,並且暫停「詩衍易象」的書寫,寫完後有種虛脫被掏空的感觸。心經如依聖嚴師父講記綱要記載,呈現佛教的人類觀、宇宙觀、三世因果觀、菩薩的境界、如來的果位,並用真言為喻讚嘆般若波羅蜜多,得到解脫自在。至於霍金的宇宙思維論證明詩無限遐想,穿越時空的可能性,而人體靈動一如天體奧妙,掌控時間與空間。
昔日曾說詩以悟道,就是因為寫詩可以深入宇宙奧秘深處,探索那塊未曾接觸過的區域。誠如以詩領悟人生哲理,定能讓你掌握生命真情的脈動,還有觀察大自然後的心情寫真,在轉移、化解、烙印成篇篇記事般的詩詞後,彷彿能量釋放前的驚喜,驗證妙有真空的境界。
總覺得佛家的宇宙觀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暨霍金的宇宙思維量子觀相契合。因此書寫「詩說心語」最重要的,就是將經文或佛學典故轉化成有詩質的意象,將日常生活的體悟融入其中。
有了上次詩解籤語與詩化大悲心陀羅尼經的經驗後,又經蕭蕭院長蒞臨府城住家,於尹凡詩作「讀經」書法作品前,隨緣詢問的提醒,纔能拈意象詩說心語,完成此件作品。
曾有詩友傳來訊息,喜歡其中兩則恰到好處,文理均備;也有人歡喜傾聽某則深深淺淺的心語,更有人見菩薩眨眼的留言對話,才會寫下:想像千年的守候/祇為菩薩能眨眼賜福。其實這些都是以生命情懷書寫的作品,祇為圓滿此生哲學觀點。
*寫詩表達哲理
寫詩目的何在?除了興趣外總有些想表達的哲理。簡政珍(1950--- )在『意象「離心」的向心力︱論洛夫的長詩《漂木》』裏頭說到:詩和哲學交相辯證,來探討錯綜複雜的人生。沒有哲學的深度,詩容易流於皮相膚淺。
我比較幸運的是能以教涵養文學生命,能在服務四十多年的廣大校園現場中,看盡不同層面的生命需求;學生來自不同環境的家庭,如何帶領教師關懷愛護這些孩子是一大考驗,唯詩心詩眼看透人生百態。
最後就讓此件作品落入紅塵接受淬煉吧!
二0一九年一月二日於台江土城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