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08 00:36:30| 人氣2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金頂華藏寺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行雲流水 聖嚴法師著

四○、報國寺.伏虎寺

四月十八日,星期日。

上午九點,第一站參訪峨嵋山低山區的報國寺,該寺原名「會宗堂」,又名「問宗堂」,始建於西元十六世紀的明朝萬曆年間(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寺依山的斜坡形勢,中軸線上建有四個主殿,每殿向上更高一層;由下向上,依次是彌勒殿、普賢殿、七佛殿、釋迦殿。如今的寺前鳳凰堡上有一鐘亭,內懸掛有明嘉靖年間(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所鑄八卦銅鐘一具,高三公尺,直徑二點六公尺,重一萬二千五百公斤,係由離峨嵋縣五里處的聖跡寺遷於此處。

目前的報國寺,在峨嵋山算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寺院,文革之後,一度由園林部門管理,到了一九八二年才發還佛教協會。峨山佛教協會的辦公處,就設於該寺,也由該寺現年二十九歲的當家定授法師為秘書長,主理會務。該寺現任住持是七十歲的寬明長老,因為膽結石,四月十七日那天才動了手術出院。我們前往訪問時,僅由現年二十六歲的知客師傳法,代表接待,並送了我一套上、下兩冊的《峨嵋山志》,他畢業於四川佛學院,是成都寶光寺遍能老法師的學生。目前的報國寺,住有四十多比丘眾,年老的多,年輕的少。據說每月到該寺旅遊的觀光客,約有六萬多人,其中三分之一來自外地。

從報國寺出來,向該寺左後方,沿著虎溪步行約三十分鐘,見一木門,上書「伏虎寺」,通過小溪,見有一坊名「虎溪橋」,然後拾階而上,便訪問了「伏虎寺」。根據傳說,該寺初建於宋初,原名「龍神堂」,南宋高宗紹興年間(西元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重修,因寺後的山形似臥虎,所以更名為「伏虎寺」。根據《峨嵋山志》的記載:

伏虎寺,在伏虎山下,行僧心安開建。宋紹興間,虎狼為患,人?罕見,有高僧士性,建尊勝幢一座,據鎮方隅,患遂息。明末毀於兵火,繼得貴之和尚,偕徒可聞禪師,結茅接眾,歷有數稔,於清順治十八年督撫可道,捐俸修建,前後左右,凡列一十三層,其為弘敞,誠峨嵋之大觀也。

該寺歷代以來原為僧寺,文革之後,大陸政府加以修護,改為尼院,現任尼眾二十五人,並另設初級尼眾學院,學生不足二十名。現住該寺住持是八十一歲的常清長老尼,她也是現任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她有兩位青年的尼弟子,是她得力助手,為該寺當家。當天那兩位當家師因事外出,由常清尼師親自接待。她非常健談,滔滔不絕告訴我們山上情況,以及在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以來,對佛教如何的關懷及護持;她的弟子又是如何能幹有智慧;使她感到最欣慰的是,該寺設有一個念佛會,在舉行一年一度的大法會時,參加念佛的有上千人,而且有貼在牆上的照片為證。說到文革的情況,又使她氣憤填膺,說寺內許多的古物,全遭摧毀。

伏虎寺於文革後,唯一倖存的是該寺萬曆年間所鑄的紫銅「華嚴寶塔」,在文革時曾被運到成都,所幸未被毀掉,劫後送回該寺。現在寺內的左側,新建了一座塔亭,就是為了陳列這座寶塔,塔高六公尺,共十四層,上鑄四千七百餘尊佛像,以及整部《華嚴經》。我們在那邊拜了塔,然後被帶著在寺內參觀一匝後,辭了出來。

此寺的山門幾乎是在一里路以外的山下,虎溪出口處。而在本寺的第一殿的匾額寫著「虎溪精舍」,在其中央供的是普賢菩薩,兩側為四大天王,然後是彌勒殿,最後的大雄寶殿,供的是三身大佛。

四一、峨嵋金頂

四月十八日下午一點三十分,我們再從雄秀賓館出發,坐上五輛中型巴士,向距離峨嵋山巿區六十公里處的峨嵋山金頂進行。先到「淨水」的入山收費站,停車小歇,再經過兩個小時上山的車程,到達海拔二千四百三十公尺的「雷洞坪」停車場,再到海拔二千五百四十公尺的「接引殿」,從這兒往上,氣溫越來越低,並且遇到夾著雪片的細雨,我們把禦寒的冬裝,全部穿上。也在那兒看到幾個當地的人,兜租兜售草綠色的棉大衣。接著我們分作二十人一隊,進入登頂的電纜車再向上至海拔三千零五十八公尺處的「臥雲庵」。

旅行社把我們分成兩處,做了投宿的安排,至五點三十分,集合參觀了金頂華藏寺普賢殿,由該寺現年三十歲的知客師果正,帶引我們參觀了峨嵋金頂的各項建築,包括觀賞佛光處的「攝身崖」以及它的下院「臥雲禪院」。這個區域的總名叫做「金頂華藏寺」。

當我們上山的那天,整個金頂被籠罩在濃霧之中,不要說四周景觀,一無所見,就是金頂三公尺近距離內的景物,也難辨認,真有墜在「五里霧中」的感受。那位果正知客師為我們東指西畫地介紹著說,這兒是什麼,那兒是什麼。我們就好像一群盲人進了戲院,只能用耳朵聽,無法用眼睛看。他又告訴我們,金頂不算最高,尚有千佛來朝、萬佛來朝的「千佛頂」及「萬佛頂」。萬佛頂的海拔是三千零九十九公尺,金頂華藏寺的海拔是三千零七十七公尺。金頂雖較矮,卻更受重視,因為它的形勢,非常險峻,幾乎三面均是懸崖峭壁,「攝身崖」就是最險峻處。

我們到了此崖的頂端平臺,僅在朦朧中看到鐫刻著「金頂」兩個大字的石碑,其他的什麼也沒有看到。其實這座平臺,原來建有一座祖殿,已被拆除。原有的所謂「攝身崖」,是一塊凸出於懸崖之外的岩石,名為「金剛嘴」。如果遇到天氣好而有上午的太陽,遊客到此,便可以看到所謂金頂的「佛光、日出、雲海、聖燈」四大奇觀。我們上山的那天,金頂大霧,什麼也沒有看到。我對那一位知客師說:「我們大概沒有善根福報,上山來什麼也看不到。」他很會講話,馬上解釋說:「峨嵋金頂是金銀寶地,晴天陽光普照,便是一片金色;冬季滿山冰雪,又是一片銀色;平常雲霧瀰漫,也是銀色莊嚴。既然能到峨嵋金頂,豈會是無福的人。」他說得很有道理,可惜現在的大陸遊客到此,信佛者極少,觀「光」者極多,只能說他們都是有福之人了。由於峨嵋山全年的日照量僅六十至八十天,上山來真有機會見到「佛光」的並不多,故將濃霧的天氣,解釋成為寶光莊嚴,的確很妙。

我們巡禮了金頂的普賢菩薩,下來穿過被浸泡在濃霧中的「臥雲禪院」,不僅霧氣重,水氣也重,到處都是濕漉漉的,連他們的大殿、客廳、拜墊、桌椅,都像是被透足了水的龍宮一樣。我拍了幾張金頂及臥雲禪院的照片,也都沒有成功。真是一個「雲深不知處」的虛幻境界;該院以「臥雲」命名,良有以也。

臥雲禪院又名「臥雲庵」,海拔一千零五十八公尺,是我們所到峨嵋山的次高點。當晚,我與兩車團員宿於「臥雲庵」前的臥雲山莊,另外兩車團員,住在附近的招待所。

四二、金頂華藏寺

根據《峨嵋山佛教專輯》所收釋通孝介紹的〈金頂華藏寺〉一文,使我們知道,它始建於明末萬曆三十年(西元一六○二年),在這之前,稱為「普光殿」,又名為「祖殿」,其中供有銅鑄的普賢菩薩像。

華藏寺大殿為三層木構樓閣,在一條中軸線上,殿有四重,兩旁為僧房和客房。山門前有月臺。它的建築總面積達八千多平方公尺。清光緒十六年(西元一八○九年)、民國十二年(西元一九二三年)、民國二十年(西元一九三一年),遭到三場大火,損失慘重。到了一九七二年四月八日,大陸電訊工程單位,在山頂建造雷達發射臺的天線,工人用柴油生火取暖,不慎引起油庫爆炸。偌大一座華藏寺,頓成一片火海,寺僧永德,因此葬身火窟。燃燒三個多小時,峨嵋金頂便成了一片廢墟。到一九八六年五月,大陸四川省人民省政府,撥款修建該寺,總面積一千六百九十五平方公尺,主體建築由彌勒殿、大雄寶殿、普賢殿、祖堂、方丈、廂房等組成,三個主殿在中軸線上,寺院依山就勢層疊上升。我們在普賢殿看到了一尊供於後上方高臺上的明代銅鑄普賢菩薩座像,據說這是該寺劫後僅剩的一座古像。

在金頂的背面,箭竹重生,為世界稀珍動物如蘇阿羚、小熊貓等棲息之地。我們在山上沒有看到小熊貓,倒是在平臺上碰到一隻大馬猴。我們在臺灣出發之前,已向團員們勸告:到了峨嵋山,不可逗弄猴子,不得隨便餵飼猴群,否則會脫不了身,並須謹防隨身攜帶的皮包、照相機、帽子等,被山上的野猴搶走。可是在金頂遇到的那隻大猴居士,看來非常友善,我們隊中有一位男菩薩,試著跟牠親善一番,得到的回報是挨了一掌,兩衣被牠扯破,幸好人倒沒有受傷。聽說峨嵋山的猴居士們,出名的團結、聰明、野蠻,同時牠們也受到山上的保護,因為那是佛門的聖地。

本來金頂之下的臥雲庵,是一個獨立的寺院,創建於清初,民國二十年(西元一九三一年)與華藏寺同遭火災。現在峨嵋山共有寺院二十六座,分成四個編區來統一管理。原則上全山都屬於「峨嵋山佛教協會」,劃分四個編區,分別由都是二十多歲年輕的當家師來負責管理所屬各寺院。金頂編區共轄四寺,僧眾四十多人。

我們到峨嵋訪問,除了伏虎寺,該山的高級僧侶,都避而不見,僅指派知客級的執事出面招呼。從他們的姿態來說,我們未被看作峨嵋山佛教協會的貴賓,僅僅當作上山觀光的遊客看待。他們在顧忌什麼,我不知道。

四三、皈依峨山普賢王

四月十八日晚上,在臥雲山莊用完晚餐,我就在那個餐廳的貴賓間,為臺灣亞星旅行社的總經理薛一萍、專業領隊薛一致、劉永芳、劉台安,以及大陸中國國際旅行社昆明分社的全陪導遊楊亞非等五人,說三皈依。臺灣的四位,本來認為他們老早就是佛教徒,實則尚是民間信仰的層次,這回帶我們進入大陸,在沿途上,才接觸到正信的佛教,以及法鼓山提倡人間淨土的形象和理念。因為我們每一輛車,天天不斷的唱誦「四眾佛子共勉語」,討論法鼓山的共識,報告親近法鼓山以來的學佛心得。同時也看到了團員們隨身攜帶的文宣小冊和通俗的佛書,才知道正信的佛教是那麼好,便決定發心皈依三寶。他們向我提出這樣的要求之後第三天,上了峨嵋金頂,便滿足了他們的願。

至於楊亞非居士,他是昆明國旅社全陪導遊考試第一名錄取的優秀人才,大學外文系畢業,對中國文史常識也極豐富,對導遊的工作做得非常踏實認真;他對大陸政府的政策以及馬列主義思想,知道得相當透徹;對於我們所經過每一個景點的歷史背景、傳說故事,如數家珍。最初,他向我們推銷大陸的思想背景及社會制度,讓我們聽來,覺得相當客觀而能認同接受;因為他用的名詞,幾乎都是我們臺灣流行的語言,很少從他口中聽到大陸八股式的術語。跟他相處,也不會感覺到他是在大陸教育下成長的一位青年。他還有一項拿手的特技,在行車中,表演了兩次,就是用一把折疊式的小刀,為我削蘋果皮,從開始入刀至全部完成,一條飄帶式的蘋果皮不僅不會中斷,他的雙手也不會接觸到果肉,遠遠看來,還是一個完整的連皮蘋果,所以,兩次都受到全車菩薩們的熱烈鼓掌,稱羨不已。今(一九九三)年,他才三十九歲,家有一妻一女,應該是一位前途非常看好的幹部人才。因此我們怎麼也想不到,他會主動向我請求收他做三寶的弟子。結果他就在峨嵋金頂,和亞星的四位菩薩,一起接受了三皈。我還一再問他:「是真是假?」我相信他一定是真,但是為了前途的出路,勸他要三思而後行。要做大陸的幹部,就不得有宗教的信仰,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他也再三的表示,他能夠遇到我,是他一生中最難忘也最重要的事,他一向對宗教並不排斥,可是總覺得迷信,當他這次接觸到我們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來推行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佛教理念後,他已堅定相信,他應該是個佛教徒。所以未來的前途,只要去做提昇自己、協助他人、利益社會、奉獻國家的工作就好。

在這次皈依儀式之後,有人跟我說,當年的佛陀最初成道,度了五位比丘,聖嚴師父初上峨嵋金頂,成就了五位菩薩。這使我感到慚愧!我怎麼敢跟佛陀比較,這場佛事的促成,應該是諸佛菩薩的加持,以及受到我們全團諸位菩薩的感化。

在臺灣出發之前的說明會上,我已叮嚀全團的菩薩們,在巡禮佛教聖跡的行程之中,不論何時何處,心中要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即將離開昆明的晚餐席上,我又囑咐大家,下一段行程是朝禮峨嵋山普賢菩薩的化跡聖地,所以從當時開始,要時時專念「南無普賢王菩薩」聖號。因此我給他們五位新皈依的菩薩們取的法名是用「峨、山、普、賢、王」五個字,第一位法名「果峨」,第五位法名「果王」。我為他們開示,這不是皈依我聖嚴個人,而是皈依三寶,既然是在峨嵋金頂皈依,不是僅由我來證明,是請普賢菩薩來接引。他們既然是在普賢菩薩的道場皈依了三寶,當願他們都能學習普賢菩薩的偉大願行。他們五人,感受良深,都在典禮中,感動得泣不成聲。

我從來不敢說自己就是佛與菩薩的化身,但在這個時候,確實體會到了普賢菩薩跟我之間的距離,好近好近。心中充滿了法喜和禪悅,不僅為他們五人祝福,也為一切的眾生歡欣。

峨嵋山在中國大陸,畢竟已是觀光旅遊的重點,已有現代化的電纜車代步,省得我們少走了約二個小時的險坡陡路。山頂的旅館,已有電燈、電爐、電毯等設備。金頂雖在寒冷的霧中,旅館的房間卻沒有陰寒潮濕等現象。當晚睡得很好。我預先準備在午夜之後,可能有高山反應,卻沒有發生。整團人馬到峨嵋金頂的感覺,也比在雞足山金頂寺的經驗舒服得多。僅少數幾人,有輕微的高山反應。這真要感謝普賢菩薩給我們的慈悲保佑。



台長: john
人氣(292)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