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7-23 00:11:05| 人氣5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由「無明」與「苦」中解脫出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看完「佛陀」傳後,我發覺我們常言的阿彌陀佛(淨土思想)有著極大問題?經最近導讀很多淨土文章,發現他最有可能是印度佛教晚期的論述思想,等於有可能「佛陀」與「阿彌陀佛」一點關係也沒有,那我應該還「佛陀」一個公道呢?還是當成不知道就好呢?內心爭扎中,因為這一觀念已千百年深入華人心中,我如果將所有文章比對出來,萬一去顛覆碰觸它,我可能會被罵翻,還是錯了就錯,反正大家一起錯了也沒關我的事呢?

其實佛教最大問題是,這二千五百年間的後人(僧、俗),往往都把自己的觀念思想帶進來佛教裡,衍生出我們所讀聖教越來越多,不相關的也謊稱是佛教經典,只要是「如是我聞」大家就不去詳查真偽,再來再扣你個謗佛、謗法、謗僧的名相,我想大概沒人願意去碰觸它。縱然知道是錯誤也就讓他一錯到底了,這個問題「聖嚴法師」在寫作印度佛教史一書,他應該也有查覺到了( 淨土思想 ),是後期(約佛滅四五百年間)佛教與外道所結合,流行於北印度與尼泊爾一帶的宗教思想。也因地理位置的關係,佛法在傳入中土時也就被帶進中國,但初期在中國還是不被重視。經(慧遠禪師 334 ~ 416 )的改造(少通儒家、五經與道家、老莊之學),方始在漢地盛行起來,等於說淨土真正被逐漸認識是在佛滅約一千年後的事。

值得觀察的是,佛涅槃後的前幾次結集中,都不曾出現所謂「阿彌陀佛」相關論述,漢地西行求法的法顯、玄奘,都未談及阿彌陀佛的事情。又南方佛教也不知阿彌陀佛,又沒有婆羅門教或吠陀起源說的證跡。但這些思想、信仰、名稱與祅教、伊朗的說法卻很接近。西方學者將阿彌陀佛的起源,求之於波斯的祅教的理由,可歸納於由阿彌陀佛的二種原語,阿彌陀婆( Amitābha )與阿彌陀庾斯( Amitāyus )而來。

另一個觀察重點是,「佛陀」侍者阿難(「阿難若當言,佛不出是語。」,「我從昔來,所說法藏,阿難皆悉憶持不忘。」),在第一次結集中所誦出的經文中,是否有提到「阿彌陀佛」相關論述呢?據我找到的資料是沒有。

有人會拿(鳩摩羅什 344 ~ 413 )所譯阿彌陀經,來證實這是佛所說經典,從羅什與慧遠出生年代來看,他們都是在佛滅一千年後才出生,相對已受北印度與尼泊爾一帶,宗教思想所影響,這是很淺顯的道理。據我個人觀察鳩摩羅什譯作問題不大,最大問題是他所拿到譯作原文是出自於哪呢?最有可能的還是流行於佛滅四五百年間,流行於北印度與尼泊爾一帶的宗教思想原著。

既然談的是宗教,不免有人,會拿許許多多靈驗觀點來證實,據我個人觀察所謂淨土,最有可能是眾願所成就的地方(烏托邦),譬如我們常言所謂「地獄」,就是眾業所感而成就的一個地方,是相同道理。佛教上有所謂一行三昧(攝心於一處),這於學禪的或唸佛名號於一心不亂後,都會有相關的感應產生,學佛朋友或多或少都知道,這原理就是「定」功所衍生出的境界,所以這不是淨宗獨有的。從「自力」與「他力」來看,一為對自己的信心,二為仰望超越者救濟的信心。對前者之屬於「智信、解信」,後者則屬於「仰信」。依一般人來說,淨土是死後往生的世界,但由智信者來說,淨土並非真實的存在,只不過是心靈上的境界。雖然不在任何地方,卻任何地方都有。

若從中國淨土初祖(慧遠禪師 334 ~ 416 )來看,他聽說天竺月氏國那竭呵城南石室中有「佛影」,就派人背山臨流,營筑龕室,繪佛「光相」,虔誠禮拜。後來,他又率領同好 (主要是他在廬山的出家弟子,和前來就教的在家居士如彭城劉遺民等人),共一百多人,在精舍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共同發願,希望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由此創造了一種彌陀淨土信仰,這種信仰和修行方法,很快由廬山傳播到各地,後世的淨土宗就是從慧遠的淨土信仰,演變發展成的。由以上文字敘述,可見目前的彌陀信仰與原始佛教相距甚遠(其立論根據就是儒家思想,所創造出來的中國式淨土思想)。

慧遠禪師簡介網址如下:

http://www.budaedu.org/doctrin/t65.php

從史實去找尋宗教真象,會讓人一目了然,但是這也會破解許多千年神話,所以我才會內心有所爭扎不已,因為真象有時就是那麼殘酷的,但經千百年人們的有意無意去包裝它,我們已很難去尋找所謂真象(因為已經根深蒂固),縱然事實擺在眼前還是沒人會選擇相信,所以我意在提醒而非要你相信。

佛教由完全自力,演變至今天的完全仰仗他力,雖然迎合了所有人(三界凡聖同居),卻已失去佛陀宣教的初衷,由「無明」與「苦」中,解脫出來的真正義諦。

最近在思考著,當宗教信仰若被人為思想所誤導(前提他也不是有心,因為他不過也是依樣畫葫蘆),那是眾生之錯,還是誤導人之過呢?慎思!

john 2017 7 22

台長: john
人氣(5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