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4-06 00:43:24| 人氣2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拉卜楞寺的佛像佛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五四、拉卜楞寺的建築

拉卜楞寺的總平面,略呈東西橫向的橢圓形,長軸一千一百餘米,短軸六百餘米。其建築的類型,主要有四︰(一)學院,(二)佛殿,(三)活佛府邸,(四)普通的僧舍。此外還有附屬的佛塔、藏經殿、印經院、經輪房、經輪廊等建築。在一九五○年代的該寺,有學院六座,佛殿三十座,活佛府邸三、四十個院,僧舍五百餘院,共有一萬餘間。文革時期,該寺遭到嚴重破壞。從一九七○年代之末,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及重建。現有的建築,則為學院六座,佛殿七座,活佛府邸不到十個院,普通僧舍約二百餘院。

現在分類介紹如下︰

學院︰學院的主要建築,取中軸對稱布局,自前而後,由前門(或前殿)、廊院、經堂和緊附在經堂後面的後殿組成。經堂是學院的主要建築,在學院附近,還有夏季講經院和廚房,有時在學院外還另建護法殿。各學院的形制,大同小異,只是規模大小不同。六院之中以聞思學院最大,也是全寺的中心;該院坐北向南,基地北高南低,院前是一片大廣場。前殿是漢式歇山頂樓房,東西面闊七間,廊院進深共約五十米,院內沒有綠化,地面滿砌青石板。它的經堂,前廊面闊九間二十八米,略呈橫長方形,四面厚牆圍繞,不開窗,只在左右牆前端,各開一個通向院外的門。經堂內部排成邊長三點一七米的正方形網格,東西十五間,南北十一間,共一百四十根內柱。在四壁另有附壁柱。殿內面積近一千七百平方米,可容五千人同時誦經。經堂全為平頂,高五米,但在中部進深三間,面闊九間的範圍內木柱加高,抬起平頂,利用平頂的高差,在高處開側窗採光。

佛殿︰拉卜楞寺現存有十座佛殿,依形制不同,大體可分二類︰1.是典型的佛殿,平面大致是方型,前部有幾次向外凸出,體形方正如印,後部則有一、兩次高起。此如彌勒殿、宗喀巴殿、獅子吼殿、白傘蓋殿皆屬之,其內部空間布置,大致相同。2.是很像活佛府邸的樓房,平面多為長方形,沒有外凸的部分,體形為橫長六面體,也沒有特別強調高起。此如夏卜丹殿、白度母殿、文殊殿等皆屬之。

活佛府邸︰活佛府邸的藏音為「昂欠」,是高層活佛們自己建造的宅院。據說拉卜楞寺最盛時期,曾有三、四十座「昂欠」,其中以嘉木樣的「拉章」規模最大;「拉章」是嘉木樣活佛府邸的專稱。又以貢唐倉活佛的府邸最華麗,院內還有全國最大的露天銅質鎏金的貢唐倉骨塔,可惜都已被毀。

僧舍及其他︰僧舍是普通僧侶居住的小院。拉卜楞寺的僧侶,許有私人財產,經濟獨立。一般僧侶都有屬於自己的僧舍,都是一些單層平頂小屋,低矮、清潔、明亮。每院居住三、四人或更多。按照格魯派的規矩,僧舍不許建造樓房,也不准彩繪油漆,院中不得栽樹。許多小院連成大片,以小巷間隔,小巷的盡頭,常以寺院中心的高大建築為其對景。

另有瓶式白色的佛塔兩座。還有辯經壇、轉經房和轉經廊,都是藏傳佛教寺院的特色。轉經廊又叫嘛呢噶拉廊,原來共有五百多間,從東、南、西三面,環繞在寺的外圍,即為寺的圍牆,廊向外開敞,廊內密置經筒,在廊的轉角處及寺院的各個入口處,即見轉經房,轉經房是一座座不大的方形建築,中置大轉經筒一個,寺外周圍有一圈環路。信眾們常沿此路右旋迴行,成群結隊的轉經。我們看到在拉章宮的釋迦佛殿廡廊下也有一排銅質嘛呢經輪,信徒們依次撥轉著,也看到不少信徒在各院和殿之外圍的石板砌成的迴廊上,一步一個大禮拜,周匝圍繞。也看到在各院的前庭走廊有男女大小的信徒,做大禮拜,每拜必如樹倒山崩,砰然作響。乃至一兩歲的幼兒,都能非常虔誠地跟著他們的父母禮拜。



五五、拉卜楞寺的佛像佛畫

密教的佛殿,非常華麗,殿中供的佛像、掛的佛畫,也都極盡彩飾莊嚴的能事。在聞思學院的大經堂正中,是嘉木樣活佛的法座,其兩側供奉釋迦、彌勒、宗喀巴、八大聖者和嘉木樣像。殿內四壁,彩繪佛、菩薩、護法神王。殿中滿掛五彩繽紛的旌幡、寶蓋。木柱上裹著精美絢麗的毡毯,四壁和殿內空間,懸掛著各式各樣的唐卡。

續部下學院的經堂正殿,供奉著集密、怖畏、勝樂等三大金剛及六臂、法王、護法等。

時輪學院正殿,供著時輪金剛及嘉木樣二世銅像,其東西兩壁,彩繪著佛、菩薩、護法等壁畫。

醫藥學院,經堂內供藥王玉妥及元旦貢保的畫像,前廊內繪有十八幅人體脈絡圖,其後殿內供奉著阿閦佛和藥師佛。

喜金剛學院,經堂內主奉喜金剛、金剛手、大輪、虛空瑜伽諸佛。

續部上學院,殿內主奉集密、怖畏九首、大自在等三大金剛和六臂、法王等。

彌勒殿供奉高達七點四米的鎏金銅質彌勒佛像,為尼泊爾工匠製作,彌勒佛兩側,供著高達五米銅質鎏金的八大菩薩像。

釋迦殿,供釋迦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像等。

宗喀巴殿,殿內正中供高達六點二米的銅質鎏金宗喀巴像,兩側供有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像。

獅子吼佛殿,正中供奉高達九米的銅質獅子吼佛像。兩側供八大菩薩及十六羅漢等銅像。

文殊菩薩殿,供奉高達五米的銅質鎏金文殊菩薩像。

藏傳佛教,無論是造像或壁畫,其尺寸都有一定的比例標準,清朝的西番學總管,工布查布,自藏文譯成的《造像度量經》中所提出的造像標準說︰ 「蓋具幾分之準量,則凝注幾分之神氣,有神氣之力,以能引彼眾生之愛敬心……量度不準之像,則正神不寓焉。」又說︰「或塑或畫,極盡莊嚴,……而莫不依于量度定軌,位置適宜。」由此可見,藏傳佛教,對於形神兼備的造像要求,相當嚴格,目的是宗教信仰,而非供藝術欣賞。

拉卜楞寺現存的大小佛像多達萬餘尊,大者高近十米,小者僅幾釐米。就質地而言,分有金、銀、銅、鐵、象牙、檀木、玉石、水晶、泥塑等,大部分的佛像,不是鍍金,便是鑲嵌寶珠、珊瑚、瑪瑙等的珍寶。

壁畫也是拉卜楞寺的特色之一,在幾乎所有的經堂和佛殿內外,都會有各種題材的壁畫,構圖謹嚴,線條奔放,色彩絢麗,性格顯明。那些神王護法像,都是怒目虬肌,威武勇猛,手執各種兵器,使人望而生畏。乃為運用佛教的慈悲方便降伏世間的妖魔邪靈。又如續部下學院正殿內繪製的勝樂、時輪、集密三大金剛,喜金剛學院正殿內的載馬爾護法神,續部上學院正殿內的六臂怙主和吉祥天母等壁畫的形像,是多手、多臂、多頭、三眼,或是男女雙身相擁相抱,或是青面、獠牙、怒目。此在早期的印度佛教及早期的漢傳佛教中是見不到的。

但是,也有極端相反的壁畫表現,例如醫藥學院的「彌勒淨土變」,乃以極其柔美的筆觸,抅畫出形相各異,性格不同的種種人物。其中一些菩薩及供養天女,都很安寧、嫻靜、溫和、慈祥,表現出人性與佛法的真誠、善良、優美。畫法都用單線平塗和濃烈鮮明的色調,同時也描繪了建築、騎射、狩獵、奏樂、舞蹈等場面。

從以上這些雕塑和壁畫的風格,可以知道,那是藏民依其傳統文化為基礎,再吸取漢族文化及印度波羅王朝(Pala Dynasty 從西元第七世紀到十二世紀之間的印度小王朝)的密教信仰,和造像繪畫的表現技法,便形成了藏傳佛教藝術。

「唐卡」也是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之一,拉卜楞寺保存的唐卡數量很多,那是一種絹布紙質而用織錦、彩緞裝裱的卷軸畫。其內容大都是佛、菩薩、法王的畫像,佛傳、佛本生等的故事。除了繪製的唐卡,還有以刺繡、堆繡、貼花、緙絲等製作的唐卡。現存於該寺喜金剛學院的十一面觀音,彌勒佛殿的尊勝佛母、白度母,聞思學院的佛本生故事及班禪大師應化事蹟等唐卡,乃是比較精美和有代表性的作品。

台長: john
人氣(2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