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九、全真教的白雲觀
四月十一日,星期四。
清晨六點起床,七點早餐。八點之後,我們分成兩批,第一批由當地的陪同人員帶著本團的九位團員先出發,進城訪雍和宮;因為我與冉雲華教授已經去過,而伍宗文博士也有事情待辦,所以等到上午十點,作為第二批和另一位陪同人員到城內的白雲觀訪問。那是大陸現有最大的道教的宮觀,它在寺廟建築的規模和格局、形式上,也具有歷史文化的代表地位。它的規模之大,大過在清朝雍正皇帝即位之前所居住的雍和宮。白雲觀於文革期間遭到破壞,在一九八一年,大陸政府撥款資助道教界修復,而列為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和北京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道教協會也設於其中。
白雲觀的主要建築,分中、東、西三路及後花園。在平面圖上,它的建築群的布局有點像一隻長頸的葫蘆。它的中軸線的布局,從入口處起是影壁、牌樓、山門、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後殿(樓上三清閣、樓下四御殿)、戒臺、雲集山房。從牌樓到老律堂一共四進,左右兩側都有廂房,形成了一連串的四個四合院。從老律堂到雲集山房的區域,左、右各有一個中軸,配置著幾個殿堂。雲集山房的兩側及後方是後花園。全部的建築物,大小將近七十幢。是我在大陸見到所有佛教和道教寺廟之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的廣濟寺,以規模而言,恐怕只有它的三分之一。
白雲觀不是全真教的發源地,但它確是全真教的第一個大叢林。原來此處是唐玄宗為了奉祠老子而建立的「天長觀」,到現在為止,唐代的石刻老君像還被供奉在白雲觀。到了金章宗泰和二年(西元一二○二年),天長觀焚毀殆盡,只剩老君石像。元初,全真派的第二代傳人,丘處機(長春真人)於西元一二二四年到燕京,皇帝賜居於此,而由皇室興建殿宇、舍館,煥然一新,名為太極宮。西元一二二七年,元太祖成吉思汗諭旨改名長春宮。到了明初易名白雲觀。現在的殿堂建築是於明、清兩代所重修。就是文革之後,也照著原來的規模和形式加以修葺。一切都是舊式的規模。所不同的是在山門之內兩根高挑的旗桿頂上本來應該各有兩重雲斗,現在新豎的旗桿都是光禿禿的好像只是象徵。
因為全真教是道教裡的革新派,在這以前的道教,始終抄襲佛教而又排斥佛教。但是到了全真教的時代,主張三教合一。學習佛教,主張出家、吃素、受戒,五戒的內容跟佛教相同。所以白雲觀的建築模式,基本上跟佛教無異,也代表著明、清宮殿建築的特色,重視色彩和花巧,在實用之外更注意到華麗的裝飾。從白雲觀的牌樓向裡延伸,一直到後花園的妙香亭及友鶴亭都具備著這樣的特色。在每一個四合院的中間,都保持著一定的空間,在中軸線兩側含有連廊作用的廂房,多半彼此銜接,而在通向兩旁東、西護院之處,又留有通道,所以看起來在連接之中有獨立的感覺。而它們每一個殿除了神龕及供具、供桌之外,留給修行者的活動空間都不是很大,他們比較大的集會,大概都像皇帝上朝之時,文武百官都佇立於階下的丹墀。如果遇到刮風、下雨、酷寒、烈日季節,相信是相當麻煩的事。
這可能自古以來都是這個樣子,我們參觀了大陸許多寺廟建築,幾乎沒有一個例外。這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在印度的支提或窣堵波(中國翻譯為塔)的裡邊,就是供著佛的舍利和佛經,是象徵著佛及法的中心所在,禮拜與集會則在它前邊和周圍,那也是露天的。僧人的居所,稱毘訶羅,那是僧房,也可以叫精舍。在佛世大型的演講、說法也大多數是露天,所以多半是在傍晚以後的時間,曬不到太陽。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古代君王的宮殿以及官府的衙門也都不是大眾集合的地方,而是處理公務之處。倒是在古代禪宗的寺院立有禪堂、齋堂、法堂;淨土宗設念佛堂,那都是比較大而寬敞的建築物,可以容納幾百、上千人。我們看到白雲觀的南院,現在就有一幢相當大的齋堂,也是該觀所有建築物之中面積最大的地方。
全真教即是道教的一派,而道教的形成可有三個部分︰一是鬼神的崇拜,二是方術信仰,三是黃、老之學。所以可跟民間宗教信仰、科學醫藥衛生健康、哲學思想,都能拉上關係。
至於道教形成教團,則是到了後漢順帝時,有張道陵造作道書,創立「五斗米道」,到他的孫子張魯有「太平道」,張道陵被稱為天師,而他們這一派善用符籙,以符水治病及社會救濟為號召。直到現在,中國南方龍虎山派的天師道,即是這一系的一脈相傳。另有魏伯陽、葛洪等,主張製藥燒丹,主張修心養神,例如把清靜、寡欲、息慮、坐忘、守一、抱朴、養性、接命、存思等等稱為「道功」。把修命固形的具體方法,例如吐納、導引、服氣、行蹻、胎息、辟榖、藥餌服食、神丹黃白、符籙、齋醮等等稱為「道術」。
道教的派別也不少,其分派的原因跟政治和地域有關,最明顯的是在遼金時代,政治分為南、北兩個系統,北方是遼金,南方是南宋。流行於北方之道教,重視清修,流傳於南方的道教重於符籙。因此而分成南方的正一派,就是龍虎山的天師道,北方的全真派,以白雲觀為主流。正一派的領袖稱為天師,是從張道陵一系,世襲相傳,不僅可以娶妻吃肉,而且必須結婚生子,否則它的道統就無人傳承。所以到了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在臺灣去世之後,因為無子而發生了傳給侄兒,結果究竟是那位侄兒才有資格繼承天師位,而鬧過真假天師的諍論。而全真派的道士必須出家,戒葷酒、禁魚肉。
除此兩派之外,尚有真大道、太一道、淨明道。真大與太一行於北方,淨明行於南方,而自明朝以來,只剩下了正一、全真兩派。從正一和全真這兩派分支出來的尚有不少,例如全真派下分為北方王重陽下的七真派和南方張紫陽傳的五祖派。在正一派下也有大茅真君名盈所傳清微派,天師張虛靖所傳的正一派,以及真武玄武派。
現存於大陸的道教宮觀而已成為全國性旅遊重點的,有山東泰山碧霞洞、山東嶗山太清宮、江蘇茅山、杭州葛嶺抱朴道院、江西龍虎山天師府、湖北武當山、武漢的長春觀、廣東羅浮山沖虛觀、四川成都的青城山及青羊宮、陜西省樓觀臺、西安八仙宮、西岳華山、遼寧無量觀、瀋陽太清宮、河南嵩山中岳廟、北京的白雲觀,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道教宮觀。相傳道教在中國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是仙人居留遊戲之所。這也說明了道教的宮觀之多,而且遍布於全國。
在道教的傳承上,大陸還有龍虎山的天師道及白雲觀的全真道兩派分流。而實際上,全國道教協會的會址設於白雲觀,並辦有道教學院,現有年輕的男女道士各數十人正在求學。當我到敦煌訪問該地的西雲觀時,見到兩位年輕道士剛從北京的白雲觀分發下去僅僅兩天。不知道龍虎山正一派是否也有他們的道教學院,培植後起的道士人才。
我們在大陸見到有關道教的圖片中,發現白雲觀裡邊的道教學院分為男女兩部上課,似乎女的要比男的多一點,他們稱男的為「乾道班學員」,女的為「坤道班學員」。
因為全真教吸取佛教的內容很多,故在他們舉行超度法事的圖片中,主壇的道士也像近代佛教的僧侶主持放焰口一樣,戴著毘盧帽,佩上五佛冠。也發現山東嶗山及湖北武當山青年道士們都還勤練武功,刀、棍、拳、腿,架勢十足,招式不凡。一般人從武俠小說之中常常可以發現佛教有嵩山的少林,道教有武當、崑崙、青城,而以武當、少林相對,經常都有武功高強的能人輩出。那僅是小說家筆下的想像,而事實上佛、道二教的拳術和武藝都是用來防身、健身的,他們在物質條件貧乏而氣候環境惡劣危險的情形下,耐飢寒、冒風雨、坐於樹下、宿於石窟、行於荒野,必須對外有防身之術,對內有健身之道。所以發展出了一套武功,其實只是一種運動的方法而已。
觀察中國大陸現在的情況,佛教缺少人才,道教似比佛教的人才更少,勢更弱。根據李養正所著於一九八九年由中國華僑出版公司出版的《道教與中國社會》這本書所做的報告,文革前保存的宮觀有六十三座,男女道士大約有一萬人,文革後,絕大多數的宮觀被佔用,僅有少數年老的道士住在宮觀,加上散居各處而保持信仰的道士不到三千人。到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九年為止,經縣以上各級政府批准恢復宗教活動的宮觀有二百多座,重點開放的有二十一座。全真派住在宮觀裡的道士將近萬人,正一派住宮觀及散居俗家的道士有五萬人,全國的道教徒的總人數大約十萬人。現在於大陸各省縣巿都漸漸成立了各級的道教協會,到一九八九年為止有五十二處,該會總會成立於一九五七年五月,其宗旨是「團結全國道教徒,繼承和發揚道教的優良傳統,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積極參加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推動和開展道教研究工作,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我們參觀的白雲觀屬於全真教,至於全真教的開創,是由於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出生於陜西咸陽的道士王吉[土/口/(吉*吉)],號重陽,在山東寧海建立全真庵,後來便將他這一派稱為全真教。他主張三教合一而曾說︰「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是以儒家的《孝經》、佛教的《心經》、道家的《道德經》教其門徒諷誦。他對於弟子們的要求,總括而言,可條理出如下的十五項︰1.出家須先投師住庵;2.雲遊求道不厭險阻;3.學書以心解為主;4.研究藥物;5.庵須有頂,但不能住高樓大廈;6.應有道伴以交流修道心得;7.靜坐;8.求定心;9.調和五行精氣於一身;10.緊肅理性與寬慢之中以煉性;11.修性命;12.積功德;13.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14.養身;15.脫落心地,真離凡世。
王重陽之下有弟子七人,各創一派,合稱為北七真,那就是馬鈺、譚處端、王處一、劉處玄、郝廣寧、丘處機(長春)、孫不二。其中的丘長春後來為皇帝所重而開創白雲觀的龍門派,他是山東栖霞人,十九歲為全真道士。也曾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召見,問他如何是長生久視之道及治平之方,他說︰「以清心寡欲為要。」「欲一天下者,必先在乎不嗜殺人,當以敬天愛民為本,慈儉清靜修身。」因此而受器重被稱為神仙。
全真派主張清修、持戒和團體共修,尤其叢林規約及三堂大戒的授戒儀規,都是抄襲於佛教禪、律二宗。因此全真派的道士,往往也會到佛教的禪寺掛單,照樣隨眾上殿過堂,誦佛經,拜佛像。因此常常會聽到道士們說「佛道一家,不分彼此」的口頭禪,可是,這一次我在白雲觀所見的道士們,見了我卻沒有一個人主動向我招呼的,不是在院子裡邊匆匆走過,就是在各殿堂裡一邊看守,一邊手持書本靜靜的閱讀。這是因為佛教的和尚進入道士的宮觀,使他們不知如何是好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