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2-06 01:08:05| 人氣4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年人需有逆風毅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歡喜看生死 聖嚴法師著

中年人需有逆風毅力
  
  問:青年之後,步入中年,法師覺得這一時期的人生,應該注意什麼?
  
  答:就以我自己為例作說明吧!我少年出家,知道佛法的好處,就有振興佛教的心願。這個心願到了中年之後,才得以逐步實現。
  
  問:過程中,法師是否曾經與多數人一樣,覺得夢想難以實現,或永遠達不到。
  
  答:是的,但我從未放棄。
  
  那個時代,社會頗動亂,我見到許多人徬徨無依。二次大戰結束後,社會漸漸安定,可是我一樣看到許多人活得不快樂,我想這是觀念問題。佛法可以導正偏差的觀念,所以我一直吸收、咀嚼佛法,也不斷嘗試把自己知道的佛法告訴別人。
  
  這當然要憑藉傳播媒體的力量,我二十歲就寫文章,但影響力很小;到了二十五、六歲,幾乎覺得沒機會了。直到三十歲從軍中退伍再度出家,開始編佛教雜誌《人生》,接著到高雄美濃山中閉關,在沒有電話、電視,甚至沒有電燈的寺中禪坐,內省心性,察照自己內心深處的世界,堅定了信願。同時,書也一本本寫成。
  
  那時候我已將近四十歲,海內外邀稿漸多,我的願望也慢慢實現,但還是很慢。例如我三十五歲時(一九六五年)就完成《正信的佛教》一書,第一刷只印一千本;十年後,我從日本留學回來,那一千本還沒賣完。
  
  當我的師父東初老人圓寂,我再從美國返國承接老人的遺志,弘揚佛法之後,《正信的佛教》就一版一版地印,流通於台、新、越、香港、大陸,現在出版量已有兩百多萬本;而且也慢慢有人真的照我發表的「理念」去行事。依此可見,中壯年的年限很長,從三十到六十五歲,這是人生的黃金歲月,更應當不中斷地學習,還要努力充實自己,逐漸發揮影響力。
  
  在此時期,我離開較單純的學院環境,進入社會之後,因為因緣具備,很多事情聚集而來。其中有逆緣,有順緣。重要的是,我絕不因逆緣而放棄。
  
  中年時,我也飽受打擊,俗話說:樹大招風,當知名度高了,隨之而來的非議責難也愈多。過去,我曾為了佛教正信之辨,與基督徒發生過筆戰,那其實是小事,我很感激他們,讓我有機會釐清外界對佛教普遍存在的誤解。但當批評我的聲音來自教內時,衝擊更大。當時,我很少有真正的朋友。因為當年我的言論很激烈(關於如何振興佛教的方法),很多人都覺得受到我的「辱罵」,連我的師父都有這種想法。雖然我自認為是對事不對人,但是沒有獲得大家的諒解,因為事裡有人,人在事中,無法二分的。
  
  那時候壓力真的很大。我赴日留學也曾遭受反對,一因我人緣不好,二因有些人推想,我赴東瀛之後必定還俗。
  
  在壓力下我沒有放棄,還是繼續走自己的路。憑藉的是什麼樣的信念呢?就是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只要大方向不變,其他的都可以轉變。又如,我入山閉關,與蚊子、壁虎為伍,別有趣味。那當中也是有麻煩的,但閉關尋求內心世界清明,並整理佛教經藏,這是我的志願,也沒有任何人要我去。
  
  從這些經驗看出,人到中年更需要毅力和恆心。一般人到了這個年紀,既要成家又要立業,上有高堂、下有幼子,壓力、誘惑很多;的確要有逆風逆浪的毅力才能夠心志不搖,航向目標,貢獻社會,甚至領導一群人前行。即使只有一、二人,但大家有心一起發揮向上的力量,那也一樣有他的影響力。時代從來沒有停留過腳步,我們也只有不斷地努力,提昇自己的智慧,才能引領風潮,改造環境。只求盡心盡力,對現在的社群有益,至於千秋萬世之後的事,則不必在意。
  
  又如,我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出名,所以當年常用筆名。更不是為了「我想說什麼」,而是思考這時代的人想聽什麼、是否願意看我的著作等問題。因此,我很講究表達的技巧,得要用現代人聽得懂的語言才行。否則,古代大德對佛法講解得還不夠多、不夠好嗎?我又何必在字海中再投字進去呢?
  
  況且,我從來不存著自己的書要留給後代的念頭,我不考慮五十年後的人是否要看我的文章,我關心的是現代人需要什麼。因為後來者自然有不同於我們現在的語彙和需要,也自然有人會去滿足新的需求,不必是我。
  
  總之,在中年時期,立業做準備、打根基,以及衝刺的時候,我還是一句老話,要有奉獻的心,不要老算計名利,那會惹來許多的煩惱。但如果多做奉獻,到某個程度,名利會自然跟著來的。
  
  問:法師剛提到年少時編織夢想,步入黃金歲月時就發揮逆浪行舟的毅力,充實自己邁向目標。這種帶著英雄及戲劇性色彩的人生,的確是二十歲上下的人所企盼的。但是,大部分的人到了中年,恍然清醒,發現自己只是芸芸眾生中的路人甲、路人乙,上班下班而已,往往在心理上需要一番調適。究竟中年人該怎麼接受自己的平凡呢?
  
  答:俗話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主人翁是指每個人都可以當領袖,或成為社會上左右時局的風雲人物嗎?當然不是。
  
  成為社會乃至全世界的主人翁,這句話的真諦是,在民主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有一份奉獻自己的機會和力量。國家、社會都是抽象的名詞,事實上,它是由每一個個人的表現聚合而成的綜合體。
  
  我常以手錶來比喻這件事,手錶要運作得好,它所有的零件,不管是大中小齒輪、螺絲、指針都必須通力合作地運轉,少一個都不行,彼此都有密切的關係。現實世界裡,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運作模式,有的是由一個大齒輪來帶動,有的則是由三、兩個中齒輪組成核心。看起來好像當大齒輪的比較風光,但是,手錶裡面全是大齒輪,這樣行得通嗎?
  
  所以,如果國家有進步,所有克盡己力並扮演好自己角色的人都有功勞;反過來,社會有缺點,不要光指責別人,也應該自省有無失責。
  
  青年朋友編織彩色的夢,那是好事,也很自然;但隨著光陰流逝,也許到了中年,發現自己的機遇、各方面條件不允許,無法實現夢想,即使如此,也不必為此感到悲哀。我們觀察一下,周遭的人是不是仍然有類似的夢想?而再下一代的年輕人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夢想?如果這個夢有追求的價值,那麼一定不斷會有人前仆後繼去努力和嘗試。有一天,夢想、抱負真的實現,那麼成功何必在我?由別人完成,不也很好?人類歷史上許多畫時代的制度、科技,不都是許多人獻身研究,經年累月堆砌成績,最後才由少數人完成。因此,凡是在這漫長過程中努力過的人,都不是平庸的失敗者。
  
  而一個人作夢不如大家一起共同作夢美滿。
  
  古代儒者對人的道德要求很高,希望君子(讀書人、知識分子)都能三十而立,立什麼?立功、立德、立言。到了現代,「三立」應有不一樣的解釋,因為教育普及了,過去受教育是少數精英的權利,他們都準備要當官,所以道德訴求很高。現在人人平等,不必把三不朽的格言想得那麼偉大、高不可攀。
  
  依我看,盡己之力,就是立功;與人和平相處,就是立德;說話算話,用真誠心講話,就是立言。

台長: john
人氣(44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