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喜看生死 聖嚴法師著
第二章 生命的意義
問:多年前在為禪七開示時,法師曾經說過一個故事,以闡釋生命的本質。這個故事提到有一個人在曠野中旅行,被一群強盜追逐,倉惶無依。忽見有一口枯井,井邊有一條老藤,於是立刻攀住老藤下井。這時候井口來了兩隻黑白老鼠囓咬著老藤。而在井四周又有四條毒蛇對著他吐信,井底也有一條毒龍。他一邊害怕毒龍、毒蛇的侵襲,一邊又擔心老藤會被老鼠咬斷。突然他抬頭一看,正好有蜜蜂在老藤上下蜜,竟忘了自身的危險,伸舌舔蜜。老藤一搖動,蜜蜂就飛下來螫人。此時又有野火來燃燒老藤。故事中的曠野比喻無明長夜曠遠,此人喻眾生,強盜喻無常,井喻生死,老藤喻命,黑白二鼠喻晝夜,二鼠囓老藤者,比喻人的念頭剎那生滅,四毒蛇喻「四大」,蜜喻五欲,蜂喻邪思,火喻老病,毒龍喻死。
法師說這故事,就是說明人生的事實,危機重重,給人的感覺有點消極,覺得人生很苦。難道生命的本質就是如此嗎?
無常無我
答:那是事實,不是消極。佛教說四大無常、五蘊非我,能了解這點,從人生的痛苦中解脫,就能體會真正的樂。四大無常、五蘊非我,這是事實;也正因為無常,更要珍惜,從無常當中得到積極的啟示,所以「無常」一點也不消極。
佛教說人身難得,生命是非常珍貴的,而人身的組成,就是由四大而來。所謂四大,是指地、水、火、風。地是礦物質,水是液體,火是熱量、體能,而風是呼吸、循環系統。這四個因子相互影響、互相作用,少了一樣,生命的現象就不完整。例如液體的流動(水大),要靠呼吸循環系統(風大)和熱量、體能(火大),而能量則蘊藏在礦物質裡(地大)。這四大如果能調順,生命是活潑有力的,四大不調就容易得病;四大若分解,人就會死亡。人的存在就在四大之中。
四大無常的意思,指明它因因緣和合,而有生命生成。但終歸要衰退、分解、離散。人的一生往往追求四大的協調和順暢。使生命現象茁壯精益;其實,生命高峰期的階段很短。由人的成長歷程看來,五歲之前,懵懂無知;大概要過了五歲,才知道有個體的我,開始慢慢學習;十歲左右學習速度加快,這段學校教育的學習過程,大約要到二十歲左右,有的人更晚。但即使畢業進入社會,也無法馬上貢獻所學所能,還是得在職場中學習、適應一段時間。真正熟練工作都得到二十五歲。
聯合國一般以六十五歲為退休年齡,現在雖可往後延,也不會超過七十歲,就算能延到七十歲;算算看,人生最精華的時期,不過四十五年,這是非常短的。就在這四十多年間,通常是成家、立業、照顧高堂及幼兒的忙碌階段。
在這段忙碌期間,許多人尚不察覺體力、精神和時間有多珍貴和短暫,還要放逸、懈怠、浪費。像狂賭濫嫖、縱情酒色之徒,年輕時,以為再多的伴侶也應付得來,但中年之後,身體就會告訴他,已被他透支了。
就是一般人,年輕時或許自認精力用不完,但體能消耗之快,往往超乎預期。
法鼓山有位悅眾菩薩(義工幹部),是個退休的中學老師。他五十歲到法鼓山,非常精進,上山下海,活力充沛。前些時候我想另外交給他一項重要任務,這位六十多歲的老師說:「師父啊,不是我不想接,是身體不行了,要是接下這個任務,恐怕我要死的早一點。」原來兩年前他得了高血壓,血壓常高到一百九十,白天若有事情沒完成,晚上就睡不著,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短短十年,精力差很多。
而我是一向體弱多病,可是我的心力很強,遇到困難不會退縮、放棄。我曾想,到死為止,我的身體再怎麼病,以我的心力還是可以叫它動起來。
我五十五歲時曾感染濾過性帶狀病毒,病情相當嚴重,痛得沒辦法入睡,這樣持續了一個多星期,到榮總診治病情才好轉。病癒後,體能再也不如從前,不過,我自知心力還可以,於是六十歲那年開創了法鼓山。
一九九九年(七十歲)春天,我因牙疾就醫,醫生在執行根管治療時,使用消毒藥劑不小心,把我的舌頭燙掉一層皮。糟糕的是傷口在側邊,吃飯、講話都會磨到牙齒,其痛無比。我又因白血球數量過低,免疫力不好,醫生不准我吃抗生素,三個星期傷口才癒合,多吃了些苦頭。俗話說英雄就怕病來磨,何況我又不是英雄,精神、體力又耗掉一回。年紀大了,就是不能病,體力消耗了就回不來。
所以,人的體能旺盛時間很短,能量有限,要好好運用及珍惜。正因四大無常,更應警惕;人的生命隨時會結束,不是只有老病而死,什麼時候死、怎麼死都不知道,沒有定數。難怪有人形容人生的短暫像沙漠的植物,一遇雨水,很快就發芽長出地面,開出五彩鮮豔的花朵;然後花謝了結子,水分耗盡,母體就枯萎而死了。中國人也用石火光影形容短暫的人生,猶如兩石相擊,迸出火花、照射的影子,一閃而過。
在宇宙無窮的時間裡,人的生命真是短得有如瞬間。若能夠懂得珍愛利用,則此生雖短,其價值的延伸是無窮的;如果浪費、糟蹋,不但此生短暫,對未來也沒有價值可言。人總是需要在努力中獲得對於未來的希望和快樂。
佛教又說五蘊非我,這五蘊指的是色、受、想、行、識,是人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的全部。
色講的是所有的物質,也就是四大。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的四大組合,擴大來說,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大身體,而這個大身體也是由四大所合成,它存在於無限的宇宙之中,與遠大的宇宙對比之下,地球的壽命也算是短暫的,所以地球也是無常的。
受是感受、覺受,是心理作用。
想是思惟,當你有感受之後,大腦就會開始作用,有了思惟。
行是行動、作為。有了思想、想法,人自然根據這些主意起反應,去做一些事情。
識有兩種功能,一是認知性的、辨別的;另一種是持續的作用,讓人的前一念到下一念,念念相續,形成綿綿不絕的念,也就是一般說的心。
色蘊(四大)強調人體的形成,其餘四蘊則指出,生命現象中,心理和精神功能的重要。色、受、想、行、識,少了其中一項功能,生命也就不完整。例如得了失憶、失智症的人或是植物人,四大雖在,五蘊則已不全,這就不是正常、完整的生命現象。
放下執著
五蘊非我的意義是說,人的生命現象是由五蘊構成,離開五蘊,根本沒有一個「我」的實體存在。人若能悟到五蘊非我,就能解脫成聖人了。
「五蘊非我」不是對事物、環境沒有感覺和反應,也不是完全否定人的心理、精神作用,而是放下自我的執著中心,不以自我為認知、判斷的中心。例如有人罵你,是他在罵,你這個人並沒有挨罵,因為他罵的其實是你的五蘊。也許是你的言語、行為(行),或者哪根筋不對了(想),惹人家有此激烈反應。那麼自己反省一下,如果自己沒錯,就不用生氣了;如果說錯、做錯,那下次叫自己的五蘊別犯錯就好了。如果你也跟著生氣,想罵回去,那麼你又犯了雙重的錯了。
五蘊非我,不是否定自我,而是不執著一個「我」-一個固定的、絕對的形式或準則。大凡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有一個絕對的真理、最高的信念,但佛教沒有。所以,佛法無定法,一切都是相對的。佛教說人要有正念,正念是沒有偏見,什麼是沒有偏見?這也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幾年前有個人,非常疼狗。有一天,他抱著狗來寺裡,見到我就說:「師父啊,你看,我這隻狗多乖多可愛啊。」我就先摸摸牠,主人一定要我抱牠,我就抱了起來,而且一邊對牠說:「好可愛呀,你一定有善根,要多念阿彌陀佛啊!」
其實,我摸那隻小狗,等於摸牠主人的心,我讚歎牠,等於讚歎牠的主人。
後來,有個信徒抱了一隻狗來,說要送我。我告訴他:「寺院裡的出家人是不准養寵物的,這是戒規。」
「師父,因為您喜歡狗啊,您不可以裝啊,我上次看到您抱狗,很喜歡的樣子,人要真心啊,您怎麼變來變去。我不相信您不喜歡狗,這隻狗您收下吧!」
「阿彌陀佛。上次我那麼做,是為了度那個抱著狗來看我的人啊。」
又例如,有一對夫婦帶著他們三歲的孩子來見我,我也不看那兩個大人,而是先跟小朋友打招呼,跟他玩一會兒,稱讚他健康乖巧;然後跟他爸媽說,這孩子真好,要教他念佛、拜佛。這樣做是希望他們全家能跟佛結好緣,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要他念佛拜佛,等於也鼓勵大人念佛拜佛。從這兩件事,要說我是愛狗、愛小孩,那是錯的;但若要說我討厭狗、討厭小朋友,那也是錯的。
五蘊非我,是不以自己看到的我為我,要以他為我;如果不斷地以「我」為出發點,以「我」代替他、以「我」來要求他、以「我」責備他,這是強烈的自我中心在作怪,當然就不是「無我」了;而且這個「我」還很大呢,更是個煩惱的我。這種「我」先是傷害人,然後反過來傷害自己。
然而,以他為我,這個「他」是沒有特定對象的。有些父母會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女,在我生命中,子女是最重要,只要他們好就好,我自己無所謂。」這樣的父母是以子女為我,所以也並非「無我」。
「以他為我」的「他」,不是指特定的某人或一群人,也沒有固定的形式,連觀念上也不局限任何層次、種類。所以我學習著跟什麼人都談得來,人家談運動,我也談;談藝術,我也聊;就是賭博,我也談。這不是因為我喜歡運動、藝術、賭博,而是因為對方喜歡。談著談著,只要轉個彎,就可以與佛法相通。如此,我弘揚佛法、利益人間的目的就達到了。
問:佛法和賭博怎麼相通?
答:哪樣事物不是在賭博?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大賭博,隨時都在下賭注,但高明的賭徒不會盲目地孤注一擲,總要有了五成以上的把握,才會放手一搏。企業家、政治人物也在賭,只不過用的不是紙牌、骰子。我也是在下賭,因為我的弘化工作,沒有一件事我敢說一定能百分之百完成;事情要圓滿,除了個人的條件、努力,也得有其他因緣的促成。像我們要辦一場露天的弘化活動,預估五萬人來,準備的工夫需達半年到一年,要投入許多的人力物力。活動當天要是遇到狂風暴雨怎麼辦?對於天候,無人能夠掌控,這事要做,但同時也擔著風險,所以我也在賭。
人生中許多重大的決定,例如念什麼科系、入什麼行、和誰結婚,要不要買房子等等,都是賭博,都有得失。而佛法中教導我們坦然面對因緣、面對無常的智慧,可以讓我們在人生賭局中離苦得樂。
問:法師先前提到人身難得,這是為什麼?
答:不是有句話說,百鳥在林………?
問:不如一鳥在手。
答:(擊掌)對呀!很多人說「將來」要做這個做那個,我此生的理想做不到,來世再做。其實那真是做大夢啊!現在得到這個生命很珍貴,此生之後的下一次,能不能再有這個身體,你有把握嗎?這是完全不知道的,所以說人身難得。
問:如果我是一隻鳥、一條魚、一隻狗,我的生命也很難得。
答:沒錯,但是牠們沒有學習知識的能力、沒有奉獻所學的能力;牠們只能自然的生與死,最多奉獻自己的肉給其他的動物吃,或者只能為人看門、陪人玩耍。
我曾遇見一個認為做工很辛苦的年輕人,看到旁邊一隻狗在玩,他說好羨慕那條狗,不必工作就有飯吃,不像他那麼辛苦,下輩子他想要當狗。
問:對,很多人在受苦痛折磨時,情緒低落,都會脫口而出說:「下輩子不做人了,做隻鳥呀、螞蟻好了。」
答:(點頭)我告訴這個年輕人,當狗是好,但是如果你不喜歡這個工作,你可以離開,可以選擇別的工作,或者再進修;不過這條狗就沒得選擇,你還願意當狗嗎?他想想,就說不要了。
身為人是可貴的,現代人更可貴,因為現代社會漸漸民主化、自由化,這是趨勢,各國皆然,不像過去的祖先常受政治及強權的壓迫;即使在不太民主的地方,只要你有才能有智慧,一樣會受尊敬。只要學習能力強、貢獻多,抱持著「以他為我」的態度,你跟全世界的人就是結合在一起;因為你的付出所發散的能量,會影響全世界所有人,儘管他們不知道你的名字。「無我」是智慧的,帶給人正面的影響;「有我」是煩惱的,從有我出發做出來的事、說出來的話,雖然不一定全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但往往好壞夾雜,不一而足。
成長自己,成就他人
問:從這個觀點,您認為生命的意義何在?
答:不斷地學習、奉獻;使自己成長,並成就他人。
問:「成就他人」的內涵是什麼?要做到什麼地步才算成就了他人?
答:我們的著力點,離不開時、空兩個因素。空間是我們身處的大環境,而時間上,也離不開過去和未來。由這兩個因素觀察,人不是孤立的;只有單獨個體存在時,不但不會進步,而且危險。不要以為只有一個人,就能享有最大的自由,殊不知危機很可能從四面八方潛湧而來。許多動物、昆蟲都是群居的,道理如此。
其實,我們貢獻他人的時候,獲利最多的往往是自己,這好比身陷危境時你只求自救,就算安全了,卻不知前面還有什麼危險正等著你,以你一人之力,難以應付這些潛藏的危機;但如果你自救之後,再去救了一群人脫險,縱然危機四伏,靠著眾人的智慧和力量便能應付,自己也能得到真正的安全。
在實踐上觀察,有些人行事散漫馬虎,覺得小小的錯誤,無傷大雅,也不見得需為此負責。但是,久而久之,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便會在意識中形成很不好的慣性。一旦如此,這種人生會愈走愈辛苦。反之,多做自利利人的事,負起責任,不斷自我訓練再訓練,也會練就好的慣性,那麼這種人的生命去向便與前者截然不同。所以說要不斷鍛鍊自己、成長自己;至於貢獻,事無大小,盡力而為就是了。因而「成就他人」是無法表列、明定規格的;心裡常想著幫助他人,就是對自我成長的良好訓練,也就能夠成就他人。
問:師父剛提到「以他為我」的重要,這令我想起一則故事。從前有位師父,他也說過要隨順眾生,有人要他站,他就站;有人要他坐,他就坐。雖然這位師父只是舉例,但是對一般人而言,也許一方面難以想像把「我」全部放掉,是什麼樣的境界;二方面社會環境日益多元及複雜,可能有些時候,「他」方會彼此衝突、矛盾。例如父母之間、子女、兄弟姊妹和朋友之間的意見、期望不相同,那該怎麼辦?若以那位法師的例子來說,要是同時間,有一個人要他站、有一個人要他坐,他到底該站還是坐呢?
答:隨順眾生的意思不是隨波逐流,也不等於沒有原則地盲目服從,而是要以智慧及慈悲的尺度來權衡輕重。凡是有益於己也有助於人的,那就可以照著對方的吩咐去做;凡是有益於人而無損於己的,都當從善如流;凡是有大益於人而有小損於己的,也當全力以赴;凡是無益於己又無益於人的,當然不能照辦了。如果遇到蠻不講理的人,他叫你站而你不站,就會立即受到傷害,你最好不用逞強,還是學著那位出家人的忍辱行吧!
問:這一、二十年間,受到各種因素的刺激,台灣社會變化很大,許多價值觀正在解構、重組,各種意見、觀點紛陳。其中有一種人生態度在年輕人身上廣為流行,就是愛自己多一點、對自己好一點。這大概是他們認為的「健康的自私」吧!因為把自己弄好了,條件比較好了,才可以付出;否則每個人體力、財力、能力、資源都有限,如果什麼都只為別人,可能到最後透支了,自己先垮了。這種看法跟「五蘊非我」有牴觸嗎?
答:這種思想多半是受西方人的影響。中國儒家傳統上講仁、愛、忠、恕、責任;而西方的價值體系多由自我出發,行事上,他們一定考慮權利、義務,我是納稅人,那麼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好處。美國歷任總統也常說,他們為了美國長遠的利益,必須援助第三世界國家。雖然東西拿出去給其他國家,但最終還是為了美國。所以,雖然從自我出發,但最後對個人和社群、國家,甚至國際都有好處,這是他們的文化模式。
這樣錯了嗎?不盡然,有它的道理存在。中國古代思想家楊朱說過,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看似自私,但楊朱說,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管好了,照顧好了,那麼天下還有誰需要別人幫助呢?就如佛教講的解脫、成佛,也是一種自利,希望修習而得開悟,自利利他,推己及人,都是這樣講的。原則及邏輯上是沒錯的。問題是,很多人相信「自利利人」這句話的前兩個字、奉行前兩個字,卻忽略了後兩個字的意義。
現代社會是經濟、消費社會,偶爾為自己買件好衣裳、吃頓大餐、外出旅遊,這是休閒,就像工作了五天,就得休息一、二天一樣;生活的確需要調劑,既可紓解壓力,讓孩子歡喜,家庭也和樂。但若打腫臉充胖子,人家有你也一定要有,為了這些休閒、消費而入不敷出就不好了;太著重自我感官之娛樂或只強調愛自己,忘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奉獻,就顛倒了。就像我們睡覺,是為了恢復體力,讓心、腦休息,沉澱、消化,再繼續明天的工作,不能把睡覺看成目的,它只是個方法。
現在我們提倡以他為我,以「他」為中心,為了能利他,我必須不斷進修;如此一來,反而成長了自己,這就是「利人便是利己」的道理。我們觀察每個人的學習過程,大概在二到三歲期間,都有一段自我中心非常強烈的時候,甚至會強到想指揮父母、影響家裡的作息時間等等,爸媽「不聽話」,就一哭二鬧發脾氣。
之後,從各種學習管道中,孩子逐漸長大,也都伴隨著把「我」變小的過程,不斷地從非常自我,進而體會他人的自我,反省自我、檢點自我、充實自我、成長自我。
我自己也是這樣,現學現賣;看藝術展覽,瞭解電腦,也聽聽別人介紹網路,然後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再與人交談時就容易契合,不至於與社會脫節。我說自己像個發貨站,人家需要什麼,我就去學(進貨),然後再分派出去給人。我究竟學些什麼?當然是以佛教思想為引導、規範,我是不會去學以傷害一批眾生來助益另一批眾生。所以,每個人的學習方向,都應有一個思想指導、有個範圍。
問:人的成長過程中,的確有一個層面是學習從有我到無我,同時也學習如何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如果在社會上與人意見不同,這種情況在職業生涯中也很常見,有時和上司或與同事看法、做法分歧,甚而引發衝突,這是有我,還是無我?
答:這也因人、因時而異。如果是因為自我中心,個人善惡、利害而引發衝突,那是有我,煩惱的我。相對的無我不是沒有思想、沒有意見,沒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而是不以一己的喜怒哀樂、利害得失與人計較。在職場上,你是站在企業的立場,提出你認為比較好的方法、策略、步驟,那是為「他」,當然應該說出你的意見,讓大家參考,至於是否被採納,就不必太在意、煩惱了。
問:二十世紀是人類在民主政治、經濟發展大躍進的一百年,這個基礎奠定軍事、太空、醫學、生化及電腦各個科技領域的長足演進。現在,我們甚至看到基因工程三天兩頭就有新發現,而複製人的實現似乎近在眼前,也引起廣泛討論、爭辯。法師剛剛也提過,世間大多作為,多半好、壞夾雜,因為不能完全做到無我。身為科學家,分明知道他的發明雖可造福人類,卻也同時將導致不小的負面作用,雖為利他,卻也可能有傷害;像複製人這件事,該去做嗎?您剛才開示,佛法無定法,沒有絕對是非、好壞標準,像這樣的事也是如此嗎?
答:每個工作的角色扮演是不同的;科學家的角色,是找出人這個小身體和外在大身體(地球及宇宙)的現象,然後加以運用,這是他們的責任。發明的本身並沒有錯,至於它可能誘發的副作用,就得靠有智慧的人來預防,從政治、法律、宗教、經濟、哲學等方面未雨綢繆,事先做好準備。
現代的複製科技已經成功地複製牛、羊、猴子等動物,雖然法律目前仍不允許複製人,但那是時間問題,法律的防線遲早也會鬆動。現階段在技術上,複製人還有一些難題未獲解決;例如,從五、六十歲的人身上拿細胞來複製,甫出世的嬰兒,過沒幾年,雖然還是兒童的心態,其生理狀況卻已是五、六十歲的老態,這是很痛苦的事,這一點還沒克服,但這應該也是時間的問題。
依我看,到二十一世紀末,地球上可能就有一定數量的複製人了。這種科技的發展,當然會對現有社會的價值體系、法律責任、倫理道理等層面造成衝擊。但一如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國家)安度電腦Y2K危機一樣,只要先知道問題所在,集合眾人智慧去解決,就可以掌握局面,不致大亂。複製人所引起的一些問題,例如父母的定義是什麼?還有,一個人只要拿一點細胞,就可以複製好多人,真像孫悟空一樣,拔一根毛一吹,就變化出無數小猴子,那又該如何?所以需要一些法律和倫理道德的規範。
問:真到那個時候,不是很恐怖嗎?
答:(搖頭)那也未必。凡是尚未發生的局面,若非將之過度的理想化,就是將之想像成可怕,都是不必要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