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與人通 聖嚴法師著
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同異
所謂千聖同心,萬法共軌,站在佛法的立足點上,萬法一如,自他一體,根本沒有什麼同異之處可說。若有一說,即便自陷於執障的泥沼,而無以超拔和解脫了。可惜人類不能悉數求得超拔和解脫之時,是非之爭,人我之別,總是免不了的,尤其糟糕的,人們往往喜歡戴起成見或我見的眼鏡,以自己或自家的心量和見地去衡量外在所有的一切事物,而不能置自己或自家之見於度外,故亦很少能夠以外在所有一切事物之本身,去各各發掘其事物真相之所在,並各各以真相之所在去作客觀的衡量。所以人類史上每一種哲學思想體系或宗教之出現,亦必會有一番甚至繼長增高的爭辯。這種現象或為人類進化的特徵,亦為人間一切不幸所由來!
月前,友人交我一冊由香港道風山「基督教中國宗教研究社」出版的《景風》雜誌創刊號。這一雜誌的作風,頗異於一般的基督教刊物,其中討論中國文化,也討論人文主義的精神,並亦討論到佛教的現狀和佛教與基督教的相似處。它的主要宗旨,是希望將基督教理和對基督的信仰接通人文主義和我們東方的宗教文化,而求其生存發展的更大範圍和更大領域。對於這一姿態,我們不該也不必加以反對,只要能有心量來研究和容忍我們東方的宗教文化,我們東方的民族,自也可以接受西方宗教──基督教的發展,如果真是值得接受或值得發展的話。最低限度,這一姿態,已較一般只知詆毀東方宗教文化的基督徒們,要高尚得多,也高明得多。不過,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相互諒解或彼此容忍,是應該的,若想以各自所信的宗教而去隨意解釋他人的宗教,卻是不必也不該的。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境界,我們來作客觀的比較則可,若以各個宗教的基本精神拿來混為一談,那就不可以了。因此,我的朋友見了《景風》雜誌創刊號中有一篇題為「佛教也有上帝嗎?」的文字,主張︰「因地方語言有異,探見真理者深淺不同,把真理有名為『上帝、道、靈、真如、佛性、法性』以及儒家所說『天』等。」希望筆者提出若干論證,糾正這一含混不清的觀念。其實,筆者從不小視任何的宗教價值,基督教之能夠流傳至今,仍然有其數量相當可觀的信徒,自亦有其偉大之處。但是我只信佛而不信基督者,當然以為佛教高超過基督教的理由。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佛教流傳的地區,雖然受到了宗教天才的益處,卻不曾受過宗教天才的劣點──例如西方的一部宗教史,幾乎便是一部血淋淋的戰爭史!這在佛教流傳的地區是不曾經驗過的(像泰國是佛教國家,故其不但沒有宗教戰爭,即使屢次的政變,也是不曾流血的)。但是佛教的偉大之處,還是在於種種境界上的層次分明,這在基督教是絕對趕不上的。
在探求真理的程度上,佛教是不是高或深過基督教?基督教的上帝,能不能跟佛教的佛性相提並論?應從兩方面來研究:一是宗教的演變,一是宗教境界的層次。
一、宗教的演變
我們從歷史上看來,可以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世界各大宗教的發祥地或源地,多在中東或中東以東的地區,基督教的前身是猶太教,猶太教是中東的產物,回教也是中東的宗教,至於佛教,雖然產自印度,但佛教是印度的新宗教,又是基於婆羅門教的教理加以改革和創新的宗教,婆羅門教是雅利安民族的產物,據史家考證雅利安民族又不是印度的土著,而是來自中央亞細亞的一個外來民族。以他們的語言系統來分,梵文是屬於印度歐羅巴語族,這一語族中,包括印度波斯支語族、色雷斯弗里住支語族、波羅的斯拉夫支語族、希臘支語族、義大利支語族和條頓(日爾曼)支語族。可見雅利安民族與今日西方民族的關係,遠較與東方民族更為接近。因為根據研究︰「在遠古之時,梵文、波斯文、希臘文、羅馬文、德文及攝語(蘇格蘭、威爾斯、愛爾蘭等高地人民所用語言),似屬同出一源,有基本相同之處,以父母之稱為例,梵文稱Pita和Mata、波斯文稱Pidar和Madar、拉丁文稱Pater和Mater、英文稱Father和Mother(見周祥光著《印度通史》一九頁)雅利安民族之入侵印度的時間,各說不一,有的以為「當在西元前一千二百年左右」(見周祥光《印度通史》二○頁),有的說「其一支大約在西元前一五○○年或以前移入印度。」(見李志純編著《印度史綱要》),但其來自中央亞細亞,頗近於波斯人及歐洲白人,則已為近世史家所公認。我們從這些根據上,明白了印度的雅利安民族,乃是帶有部分西方色彩的東方人。並且還可看出,雅利安民族的原始宗教,和今日的基督教,還有一點蛛絲馬跡的血統關係。我們知道︰「猶太人有一部經典《舊約》是宗教書,同時也是民族史,最初記錄成書的摩西(Moses西元前一五○○年)後來陸續增加。據《舊約》記載,猶太人大約在西元前三千年遷入巴勒斯坦(Palestine)。」(見方豪編著的《外國史大綱》)至於猶太教的興起,正因為︰「那時候,以色列四周的異教越加衰退,在波斯與巴比倫……在埃及與敍利亞……在希臘拉丁的……。於是以色列乃真正地最高度地成了上帝之民。」(見法國勒南著的《耶穌傳》)可見在基督教的前身猶太教尚未興起之前,中東地區的宗教極為複雜,印度的雅利安民族,既是來自這一地區或這一地區的鄰近,其宗教信仰,自亦不能不受這一些地區的影響。據研究︰「我人推知梨俱吠陀時代之雅利安人,有如德國梵文學者溫得尼茲(Winternitz)所謂當日雅利安人,為果決行動、樂觀好戰之人民,然有野蠻習氣。我人在《梨俱吠陀》聖歌中,很難找到柔和、苦行、厭世之字句。」(見周祥光《印度通史》)《梨俱吠陀》約成於西元前三千年左右,那時的雅利安人,還沒有移入印度,並且還早過摩西起草《舊約》一千五百年左右。但是我們在《舊約》之中,看到種種殺伐戰爭的記載,似與梨俱吠陀時代「樂觀好戰」「有野蠻習氣」的雅利安人,有些相近。同樣地︰「基督教最初也不過是這些東方宗教中之一種而已……該教所根據者,仍是先前東方及希伯來人之宗教經驗……」(見桑戴克著《世界史綱》),我們雖不必說這裡的「東方宗教」是有婆羅門教或佛教在內,但此二者卻正是東方宗教,那麼此二者對基督教自也不能說沒有影響的可能。不過從猶太教的耶和華而演變成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乃是一大昇華。我們再看印度雅利安民族之有創造主梵天觀念之出現,是在後期《吠陀》產生之後,約摩西時代的左右。這一梵天的觀念,和梵天的境界,實相當於猶太教的耶和華。然而基督教的三位一體,雖由猶太教的民族保護神耶和華經過一千五百年到耶穌時代,而變成「博愛」「世人」的「救世主」,終因耶穌的魄力和智慧的不夠,他不能擺脫《舊約》,尤其是不敢擺脫《舊約.創世記》的神話傳說,即使耶穌的年代,也遠在釋迦牟尼之後。釋迦牟尼與耶穌,雖同為兩個宗教世界的革命家,但釋迦牟尼的魄力和智慧,卻遠超過了耶穌之上。雖然釋迦牟尼與耶穌的動機相差無幾,但其成就則相去太大了。佛教之能在印度產生,是因為︰「約在西元前第六世紀間,以祭師為主之婆羅門教已失卻民眾之信心,同時因婆羅門僧侶之腐敗墮落,紊亂達於極點,因之倡導改革者,亦接踵而起。」(見《印度通史》)耶穌之要宣傳他的主張,亦在不滿意當時那些虛偽狹窄的猶太教徒和猶太教義,耶穌特別不滿意猶太教的法利賽文士──偽君子,而倡導宗教的實踐和宗教的經驗。可惜,正因為耶穌未能擺脫《舊約》的束縛,他所倡導的宗教,終究還要走向猶太教的老路,以致造成大大小小的許多宗教鬥爭!佛教的釋迦牟尼,可就不同了。筆者且錄一段《印度通史》中的敘述︰
佛教傳播之原因︰
佛陀宣法,真誠坦白,且其教理純潔簡單(此係指原始佛教的情狀,如四《阿含》中所記載的四諦、十二因緣等),一掃婆羅門之繁文縟節。
……佛陀當日曾命令其弟子,分赴各地宣法……且其廟宇所在之地,成為民眾教育之所……。
佛陀個人之生世、苦行、弘法,以至涅槃,在在足以引起人民之嚮慕……何況佛陀之生活與經驗,使人民親身接受,較之誦念《吠陀》經典為事,不可同日而語。
佛教主張眾生平等與人類愛。(下略)
釋迦牟尼通曉了印度婆羅門教的所有一切經典之後,又見於當時婆羅門僧侶的腐敗,人類社會的不平等(當時的印度,有四種極為嚴格的社會階級),和出遊四個城門的感觸,才想求取一種究竟徹底的解脫法門。所以佛在成道之後,雖不全部揚棄或否定婆羅門教的經典之價值,卻已擺脫也超出了婆羅門教的所有觀念之上。佛教雖有婆羅門教的優點,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卻沒有婆羅門教的任何弱點。所以這一宗教的改革運動,比起耶穌的努力,耶穌是追趕不上的。也許因為印度的雅利安民族,到了釋迦牟尼的時代,便形成了東方文化的特色,而成為純東方的宗教思想;猶太民族則雖至耶穌時代,仍然保留著其原有的氣質,而且這一氣質,竟又助長了西方文化的特色。
我們說到這裡,如果筆者的看法沒有錯誤,便可得出一個結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原始民族,可能是相當鄰近的,這兩個原始民族的宗教思想,可能也有一些血統關係的。但是,由婆羅門教而演進到佛教,由猶太教而演進到基督教之後,彼此的形式和內容,便不能相提並論了。佛教擺脫了印度原有的梵天創造萬物的舊觀念,而提出了一個合乎近代的科學原則的「因緣論」,所謂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不承認創造主與破壞神的觀念,所以佛陀乾脆是無神論的。基督教雖將神愛的範圍擴大,雖將上帝的觀念人格化了──主張耶穌本人是上帝的道成肉身,上帝與人之間,有了耶穌的媒介溝通,不復再像猶太教時代的耶和華,那樣冷酷無情了。只可惜,耶穌仍以神的權威或利用神的權威來教化當時的民眾。
二、宗教境界的層次
在沒有詳細說明佛教和基督教各自境界的層次之前,筆者想先抄錄一段人家已說過的話,作為研討這一論點的開頭。
近人印順法師曾說︰
「比多神教高一級的,應該是一神教。這在三界中,自兜率天以上,一直到初禪的大梵天。大梵天即世界的創造主。梵天說︰這世界,世界的一切,以及人類,都是從他而有的;印度傳說的創造神,近乎希伯來傳說中的耶和華。大梵天以下,有著政治型態的天國;但到達大梵天,有一無二,名為「獨梵」。所以在宗教中,是唯一神教。大梵天(包括梵輔、梵眾──天國中的臣民)是超欲世界──超過屬於情欲世界的。屬於情欲世界的統治者,是他化自在天王──魔王,與基督教的撒旦相近。一神教,比多神教的神格,高尚得多。依佛法說︰貪欲心極微薄(物欲與男女欲,都沒有了,所以說︰要以心靈來崇拜他);瞋恚也沒有了(神是完全的愛)。但我慢卻特別強,總以為自己最高;以為自己是常住不變,是無始無終,是究竟自在;是一切的創造者,一切的主宰者。由此神格的特點,凡是一神教,都充滿了唯我獨尊的排他性。佛經中說︰一次,馬勝尊者到大梵天去,大梵天正在宣揚他是︰常住、究竟安樂、人類之父等教說。大梵天見到馬勝,怕尊者揭露他的真面目,就拉著尊者的手,到僻靜處,請他不要說破。這雖是傳說,卻說明了大天的不究竟。不但有著狂妄的自我慢,還有矯誑心呢!」(以上摘自印順法師著《佛在人間》四一頁)
筆者摘錄這段長文,不是為了偷懶,只是希望借用它來給讀者師友,先有一個大略的概念;尤其希望引用印師的這段文字,作為這一問題的先導或佐證。
我們先說基督教的境界層次,其實基督教,極其簡單,根本沒有什麼境界的層次可說,其最主要的關鍵是在一個「信」字,以為信者得救,不信者沈淪,不過在這「信」字之中,尚含有個「行」字,即是凡為信了耶穌基督的人,必定去遵行上帝的律法,所謂律法,便是有名的十誡,並且要求很嚴,比如說︰「因為凡遵守全律法,只在一條上跌倒,也就是犯了眾條。」(〈雅各書〉第二章第十節)但在遵行上帝的律法之後,不一定就會真的進入上帝的天國,還要蒙受上帝的愛護之下,到所謂世界末日那天,才會被耶穌率領的天使們,從墳墓裡一個個喚醒,一個個拉上天去。上天之後,也只能和上帝共同做王一千年,便又回到人間的以色列地方,和魔鬼們重新展開鬥爭。這些詳情盡如《新約.啟示錄》中所記載。
如說基督教也有其境界層次的話,那只有兩個:不信者沈淪,信者得永生;不是下地獄,便是上天國;不是魔鬼的臣屬,便是上帝的子民。一般人之容易接受基督的信仰,可能就是因為基督教的道理簡單,只可惜簡單而欠明瞭!同時,我們必須一提,「人」在基督教中是沒有境界或地位可言的,即使有地位,那也只是一些上帝面前的罪人而已,並且這一罪惡的來源,又是出自上帝,因為人是上帝造的,罪惡之來,實也即等於出自上帝的安排!關於上帝和真理的問題,到後面再說。
我們再說佛教境界的層次,佛教的開始,自也在於一個「信」字,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餘如「信願行」、「信解行證」,便是說明由信之後的階段或過程而到達究竟的目的。不過佛教的境界層次,太繁複也太細密了,若要一一舉例詳解出來,實非本文的篇幅所可消化。現在只能舉其一而望收效於反之三了。
佛法看眾生,共分四聖六凡,所謂四聖便是佛、菩薩、緣覺、聲聞;所謂六凡便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平常所謂的六道生死輪迴也即指此六凡,因其沒有了脫生死,故稱六凡。在六凡之內又分大類別為三界,所謂三界,便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在每一界之中,又分出許多層次。所謂欲界,是指上自六欲天,下迄無間地獄。所謂六欲天,也就是欲界之中,在人之上,共有六個境界──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在人生境界之下,便是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欲天的六個境界的詳情不細說了。
至於欲界上層的色界,便是所謂四禪天,共分四個境界。第一,是初禪天,初禪天之中,有梵天、梵輔、梵眾的三種類別。這便是被一般認為是基督教的天國,實也相近於基督教的天國。吾人只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了禪定,要求生入這境界是不難的。我人若在這個境界之中,除了眼睛、耳朵、身體和思想而外,沒有嗅覺和味覺的作用,所以不用吃喝也不聞香臭。第二,是二禪天,二禪天之中又有少光、無量光、光音的各類別,在這境界裡,除了思想(意識)的作用之外,五官全部不起作用,其實是以思想主宰五官而也代替了五官所發生的功用罷了。第三,是三禪天,三禪天之中又分少淨、無量淨、遍淨三個類別,在這境界裡,據《禪法要解》卷上說︰「得二禪大喜,喜心過差,心變著喜,生諸結使。以是故,喜為煩惱之本……喜是悅樂,甚為利益,滯著難捨,以是故,佛說捨喜得入三禪。……復次喜為粗樂,今欲捨粗而求細樂,故言離喜,更入深定,……第三禪身受樂,世間最樂無有過者。」再說第四的四禪天,四禪天中分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一共八種類別。這裡境界,根據《禪法要解》卷上說︰「若比丘斷樂斷苦,先滅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禪……第四禪名為真禪,餘三禪者,方便階梯。……是故第四禪佛說為不動處……又名安隱調順之處。」這四禪天的四個境界為什麼要稱為色界?是因為在這四個境界之中的眾生,雖已沒有了食欲、淫欲以及一切的物欲,但其仍要執著於色形體相的存在,所以稱為色界。
再說色界之上的無色界,無色界中又分為自下而上的四個境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所以又被稱為四空處與四念處。現在我們將這四個境界,逐一略加引解︰第一,空無邊處,又稱為虛空處或初無色定。《禪法要解》卷下說︰「行者繫心身內虛空,所謂口鼻咽喉眼耳胸腹等,既知色為眾惱,空為無患,是故心樂虛空。……令身中虛空漸漸廣大,自見色身如藕根孔,習之轉利,見身盡空,無復有色。外色亦爾……是時心緣虛空,無量無邊,便離色想,安隱快樂。」從這裡我們可以明白,所謂界,所謂天,乃是心理上從宗教實踐中得來的種種境界,並非一定要等我人死了之後才能生天的。無色界亦無天可住。即使到了佛的境界,也不例外,如釋迦世尊,成佛之後仍在人間,絕不是佛滅之後,才算成佛的。基督教主張道成肉身,佛教則既主張肉身成道,也主張道成肉身──諸佛菩薩的隨類化身。第二,識無邊處,也叫識處,《禪法要解》卷下說︰「習於識觀,漸見識相相續而生,如流水燈焰,未來、現在、過去,識識相續,無邊無量……是名無邊識處。」識是心識、意識或識田,就是眾生生死輪迴中的一種主體,也可以說是我人的自性或本性。到了識無邊處的境界,就可看到我人的本性是流轉不停也繼續不斷的,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只有一個,這一個我永遠要對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為負責。第三,無所有處,《禪法要解》卷下說︰「行者得識處已,要求妙定,觀識為患,……屬諸因緣而不自在;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識不住情,亦不住緣,亦不住中間,非有住處非無住處……行者如是思惟已,得離識處,……即入無所有處。」在這一個境界裡,我們便可觀察到緣生性空的道理了。無依無靠,也不依不靠。但又安安穩穩,不搖不動。第四,非想非非想處,《禪法要解》卷下說︰「今寂滅微妙第一處,所謂非想非無想處。如是觀已,則離無所有處想地,則入非有想非無想處。……此地中想微細不利,想用不了,故不名為想。」根據佛教的觀點,三界二十八天,欲界與色界的二十四個天,是有天界之存在的,到了無色界的四個天,即連天的形相都沒有了,那純是定的境界,在何處入無色界定,何處即是無色界天。
本來佛法的境界甚深微妙,不容易用文字來說得明白,以上所舉,不過是三界之內的境界,而且只是人的境界之上的一個天界。眾生即使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還在生死大海之中。
現在繼續介紹四聖的境界,也就是眾生超出三界生死或六道輪迴以後的境界。前面說過,四聖就是佛、菩薩、緣覺、聲聞。這四個境界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且做一個簡略的解釋──當然不是描寫,也無法描寫的。由下向上說起︰第一,聲聞,什麼叫作聲聞?簡單地說就是︰「若人從他聞,受他教,請他說,聽他法,非自思,非自覺,非自觀。上正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是名聲聞人。」(見日人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漢譯《小乘佛教思想論》)聲聞共分四個果位,須陀洹是初出三界,剛入聖道或聖域的眾生,又稱為入流或預流,亦即聖位的預備者。斯陀含又叫作一來,凡是得了這一果位的眾生,尚須來到人間或六欲天中受生一度,以後則不再受生了。到阿那含,又稱為不來和不還,到此果位,便不再受生。到阿羅漢的果位時,三界之中的一切見思惑,便可全部斷盡了,所以含有殺賊、應供、不生的意義。因為得阿羅漢果之後,一切三界中的見惑與思惑之賊都殺光了,也該接受人間和天上的供養了。第二,緣覺,所謂緣覺,便是︰「若人三十二相不成就,亦不從他聞、不受他教、不請他說、不聽他法、自思、自覺、自觀。上正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於一切法無礙知見,心得自在,心得由力自在,心豪尊勝貴自在,非知見無上最勝正覺,非成就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大悲、轉於法輪。是名緣覺人。」(見《小乘佛教思想論》)由此可見緣覺人是以自己的力量而證得四個果位的,他別於聲聞之處,大略亦即在此,所以緣覺,又稱為獨覺。第三,菩薩,根據〈大乘經義章〉的解釋︰「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講到菩薩的境界,乃是眾生修行道上的一大轉捩,和一大躍昇,因在菩薩境界以下,只知自修自利,自求解脫,一到菩薩的境界,便是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兼修不退了,自己求解脫,並勸一切眾生皆能求解脫,自己知道不解脫便不究竟,也體驗出一切眾生未得解脫之苦惱。所以菩薩,有被譯成覺有情(眾生)或大覺有情的。同時,菩薩的境界,也是我人成佛道上的必經階段,若不修行菩薩道,必不能夠成佛。所謂菩薩道,是自利利他之道,且以利他為先,正如中國儒家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或如「茍一人而不被其澤,猶己推而溺之溝中」。悲天憫人,不再有利己的打算,然在其救度眾生之中,菩薩的福德智慧,不期然而然地就會漸漸圓滿,漸漸達於佛的境界。所以菩薩雖有「廣度眾生」的大悲弘願,卻未必真要等眾生盡了之後,菩薩才能成佛。第四,也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佛,佛是自性圓成,萬德莊嚴,大徹大悟,大覺智慧,一切圓滿,無上究竟的一種境界,他是通過六度萬行之後一種最完美的境界。這一境界的好處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我們凡夫,則無從體驗出來,所以寫了再多的抽象名詞,也等於廢話!
此外,佛教但以大乘菩薩的修行過程來說,也有好多個階位層次︰菩薩修行之先,必須要以十信為基礎,由十信而到十住,自十住再至十行,經過十行然後是十迴向,自十迴向而十地、等覺、妙覺。因為篇幅關係,這些名數,不便一一解釋了。現在略舉大端,求一概念而已。
筆者寫到這裡,再看基督教的境界層次,實在是無法同日而言。不過筆者需要一提,有些愛好速成而貪圖便宜的人,每看到佛法內容,無邊無涯,高深莫測,再聽說眾生成佛的時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劫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時間單位),不免要望洋興嘆或知難而退了。倒不如去信耶穌基督,只要一信,死後就會承蒙主來召去天國,該是多麼簡單容易!因為一信基督,所有的罪惡,都被耶穌代受了,自己也就變成一個無罪的天使了。這在基督的信徒來說,乃是毫無疑問也不許可有疑問的。但我們試問︰基督徒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是不是就是三位一體的上帝?那麼基督徒得到聖靈的降臨之後,能不能說這位基督徒,跟他所信上帝的境界是並駕齊驅或等量齊觀了?若說是的,那麼上帝究竟是一個還是無數個?我想,這在基督徒們是很難答覆的。也就是說基督教的教理是很難使其圓融無礙的。
現在我們談到主題上去,佛性和上帝,是不是就是一個東西?所謂真理只有一個,耶穌曾說他是真理道路和生命,又說他是上帝的殿,一切信徒也都是上帝的殿。上帝既即是真理,所以認識了真理,也就等於識得了上帝,上帝也就住進了他的心中。那麼佛性當然也不會離開真理,佛性既然就是真理,而真理即是上帝,佛性豈不即等於上帝了?其實這種說法是極為勉強的。佛性是人人都有而且眾生皆有的,佛教徒固有佛性,非佛教徒乃至無惡不作的歹徒和一切所有的動植物,無不都有佛性,所以佛教裡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傳說。諸佛是悟了的眾生,眾生是未悟的諸佛,若說上帝即是佛性,那麼也就可以這樣說了︰上帝是當了上帝的罪人,罪人是未當上帝的上帝;上帝是成了上帝的魔鬼(因罪人是受了魔鬼的煽動,也等於魔鬼的化身),魔鬼是未成上帝的上帝。這在基督教裡可以說得通嗎?不行的,基督教不承認非基督徒的內心,會有聖靈的存在或可能,不信基督永遠不能得到生命和真理。但在佛教中,緣覺的聖位,是靠自修自悟和自證的,基督教有嗎?基督教雖主張「愛你的敵人」,但在〈約翰福音〉中又說︰「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耶穌代世人贖罪,實際上只代「信他的人」贖罪。而把「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啟示錄)第二十一章第八節)因為,在基督教的心目中,這些人都是不可救藥的了。佛教呢?佛教的菩薩悲願,卻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佛教的態度,絕不拋棄,也絕對不忍拋棄一個急待拯救的愚昧眾生,正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試問:基督教也有這種心量嗎?
不錯,佛教不以基督徒沒有佛性,即使基督教的上帝,如果真有這麼一位上帝的話,佛教也會承認他有佛性的。但要硬說「上帝、道、靈、真如、佛性、法性」是一個東西,那是講不攏也講不通的。假如基督徒們以為佛教的佛性,在基督教便是上帝,只要基督教的《新約》、《舊約》不加反對,佛教絕對同意,但要說《新約》、《舊約》中的上帝,便是佛經裡的佛性,佛教實在不能茍同。因為佛性絕對不像基督教的上帝呀!佛教有種種階位境界的層次,只要實踐,便有各種境界的兌現,因為層次太多,成佛不易,所以經過時間必長;基督教沒有什麼階位境界的層次可說,除了十誡,沒有什麼可以實踐,所以也談不上有何境界的兌現,即使有個死後的天國,也是不甚可靠的境界(前面說過,基督的信徒,不一定全部能進天國,那是上帝的權威,上帝有這樣的權威)。實際上,像〈啟示錄〉中所描寫的天國境界,在佛教是很容易實現的,但那絕對不是成佛!
寫到這裡,這篇文字應該結束了。然我最後仍得有個結論︰筆者以為基督教的上帝相似於佛教的梵天,但不必說基督教的上帝,就是佛教的梵天王。所謂「道成肉身」的耶穌本人,以他犧牲殉道的精神來看,實也類似於佛教中的菩薩化身,所以筆者不一定要說耶穌仍是欲界之中的凡夫眾生。耶穌只因受了《舊約》的束縛,才造成後來基督徒的演變。耶穌所嚮往的真理,也許相當於佛教的佛性,基督徒所叫喊的真理,則不是佛教的佛性。佛教的佛性,固然是真理,但卻不以為因了上帝不是佛性,而連上帝也不是真理(尤其是泛神論或人文主義者所說的上帝。不過基督教的上帝,和泛神論或人文主義者的上帝,還有若干距離)。筆者以為真理雖只一個,各人或各個宗教的所見,卻有深淺偏圓之別。若是僅僅見到真理的一線光芒,便以為是跳進了真理之海,或以為已將真理吞下了肚,那是很可笑的。不過佛教與基督教,在教人追求真理和認識真理而把自己也變成真理。所以有人以為「迷信宗教比不信仰宗教好」,進一步應該要說「正信比迷信好」。筆者無意否定基督教的宗教價值,可是西方世界兼受了宗教天才的益與害。因此,筆者覺得,如今能有像《景風》雜誌的風度,肯以基督教的教理和佛教衡量或比較,雖然比得並不恰當,總還是個可喜的現象。記得曾有一位張純一先生,主張過佛化基督的理由。今日香港道風山的先生們,好多是從佛教裡走過去受洗(也許是寄養罷)的,但望他們根據佛理,一改舊有的基督教理。到那時候,上帝和佛性的問題,也許真會變成不是問題的問題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