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10 22:42:13| 人氣1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學僧天地 - 學僧的苦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歸程(聖嚴法師自傳) 聖嚴法師著

第七章 學僧天地 - 學僧的苦悶

靜安寺,從歷史上說,那是上海最古的古剎,雖然經過歷代的變亂摧殘,寺中已經無法找到一樣數百年以上的古蹟,如果說它尚有什麼古蹟遺留下來的話,那就是一年一度的廟會香期。
  
  這是純粹佛教化的香期,因為它是農曆四月初八的佛誕節。這與神廟的廟會,有著許多的不同,第一不唱戲,第二不供葷腥,第三不遊行,第四不發仙方不出籤條。但是,從四月初七的下午,直到四月初九的下午,敬香的、還願的、遊覽的、看熱鬧的,簡直是人山人海,通宵達旦,川流不息。

這對於靜安寺的利益不小,最大的收益是出租攤販的位置。從初五、六裡開始,寺內的執事及茶房,便在寺內寺外的屋簷下及路邊上,用白漆劃定了攤位,編定了號碼,分成了等級;許多的食品廠、家具店、玩具公司、百貨公司、飲食販等都會自動來寺接洽,而且唯恐不及。
  
  靜安寺雖也擁有不少的土地,可惜老早已被原先的靜安寺子孫,長期租了出去,每年所收象徵性的租金,實在可憐兮兮。
  
  因此,學僧的生活及常住的開支,全靠經懺佛事來維持,經懺佛事的收入是有限的,主要的還是由於做經懺佛事而來的租廳開弔與代辦素席。
  
  靜安寺除了執事教師與茶房之外,只有學僧,學僧是學僧,但也是做經懺的清眾。不過時間安排得很好,學僧每天有兩支香的行持,不論有沒有佛事,不論開不開牌,大家一律參加,每天一律拜兩支香的大悲懺,有一堂佛事就有一堂人去靈前早晚迴向兩次,中午上供一次,若有二堂三堂,至翻堂,也是這麼多人,拜這麼多懺,維那開牌是輪著來的,不過會做佛事,能敲磬的,能戴毘盧帽的,機會多些。晚上自修課,如果有焰口,便放棄自修而去放焰口。凡做佛事,開到牌的,都有單銀,只是單子很低,比如我是比較會做佛事的學僧,除了不能坐正施食,樣樣都可以,收入單銀已可列為二、三等,但我記得,每月發一次單銀,只能買到三、四條的固本牌肥皂,想買一部《辭海》,要積蓄好幾個月,要添一件長衫,幾乎要等上半年。上海佛事,一般的單子低,我們學僧則更低。因為我們是以求學為主,學院的一切開支,全由佛事中來。學院的教職員則不發薪水,而以拆分小賬為報酬,佛事多,素席多,小賬也多,否則,便少。這一制度,似乎只有當時的上海才能行得通。
  
  我們學僧的生活,以一般來說,已是水準以上的,京滬線上乃至浙江的幾家佛學院,生活過得都很清苦,我們靜安寺則得天獨厚,天天都有四菜一湯,常常也有人來打羅漢齋與豆腐齋。
  
  我們的講堂,也是很講究的,先是平房加天花板,後來翻成二樓,四壁粉刷油漆,一片潔白光亮,晚上是用的日光燈。講堂裡還有一架鋼琴,偶爾也請個把音樂師來教教我們的歌唱,〈三寶歌〉是每晚點名時必唱的。
  
  我們的書桌一人一張,並有兩個抽屜,各人可以加鎖,桌上漆得黃澄澄的,每一張學僧坐的靠背椅子也是漆得黃澄澄的。
  
  我們有好幾份報紙,比如《中央日報》、《東南日報》、《和平日報》、《申報》、《大公報》,幾乎都有;另外還訂有好幾份學術性的及文藝的雜誌,但是,同學們好像除了文藝以外多不感興趣,我對於那些報章雜誌,幾乎也都是陌生的,我消化不了它們,故也很少去看。
  
  當時佛教的刊物不多,但也不能算少,比如《海潮音》、《覺有情》、《弘化》、《人間佛教》、《中流》、《世間解》等的佛學定期刊物,我們都可經常看到。
  
  到了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下半年以後,我們靜安寺的學僧也創辦了一個刊物,定名為《學僧天地》,籌備將近半年,到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元月才創刊發行,由學僧而發行鉛印刊物的,那是先鋒了。因此還得到慈航法師的鼓勵與同情,慈航法師特由南洋寄來一篇文章,也寄來了錢。其實,如果不是我們學僧做經懺,由同學組織,也由同學出錢,刊物是出不來的,不過白聖法師的支持很多,常住上也有補助。
  
  《學僧天地》一共只出了六期,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七月,第一屆學僧畢業之後,便中止了。本來是月刊,但是第五號出版之後,一直拖到十一月才把第六期印出,算是壽終正寢。前面說過,我是一個蹩腳生,但在《學僧天地》的六期之中,竟也發表了三篇短文。
  
  在我們發行《學僧天地》的期間,玉佛寺的上海佛學院也發行了油印本的《新僧半月刊》,原為焦山佛學院的同學宏度、星雲及煮雲等也發行了油印本的《怒濤》月刊,一時之間,學僧辦刊物,蔚為風氣。當然,我在當時,一切都在幼稚中,一切都在跟著老同學們學著走路,但我知道,由於《學僧天地》的創刊,聯絡了京滬各學院的同學,也促進了彼此間的感情。所採文稿雖以本院同學為主,但對外來的稿子也予優先發表,那時常州天寧佛學院的來稿最多,其餘如漢藏教理院、武陵佛學院、上海佛學院,都有來稿。可惜後因幣制貶值,物價暴漲,又加上人事的更動,這份刊物便夭折了。
  
  靜安寺的學僧,每一學期終了,總有幾個要走的,每一學期開學,總也有幾個新的來,最多時五十多人,最少時三十多人。這種情形,可謂天下烏鴉一般黑,每一家佛學院都差不多,可能以上海的情形特殊,故也特別顯著。因為沒有統一的教育計畫,到處都是一樣,除了自己用功,否則也只是混混而已。
  
  在好多老同學的眼光下,靜安寺佛學院是很不理想的:位於市區中心,每天又有佛事,生活很不寧靜,更談不上如律的軌範,因為要做佛事,管理再嚴,也是嚴不起來。所以我有幾位已經來臺的老同學,他們去得很晚也住得很短,所以很少提到曾在靜安寺讀過書的。但在我這個福薄的人來說,對於靜安寺的生活,卻是念念不忘,我能有今天這樣的因緣與些微不足道的一點成就,乃是由於靜安寺的播種而來。
  
  我進靜安寺,密迦已經入獄,據先去的同學告訴我,密迦對於學僧是非常愛護的,常住的經濟雖很困難,但總一切為學僧的生活著想,佛學院的基礎,完全是他打下的,講堂桌椅都是他做的,他還為學僧每人發了一條毛巾毯子,用來整潔內務,我去雖晚,但也分到一條。原因是只能在院使用,出院則繳還監學。
  
  白聖法師接任之後,雖然經常在與流氓鬥法鬥智,但對我們學僧的生活也很關切,輪到他來做精神講話,總也要問問學僧的生活,以及學僧對於生活的意見。學僧提出要求,如果是合理的,他也沒有不接受的。比如我們要洗澡,去浴堂洗澡的錢,皆由常住負擔;我們要做春季旅行,包兩輛大客車,做竟日之遊;我們要聽某某法師講大座,便由常住叫專車接送。我們集體遊覽過上海市的好多名勝,我們曾去枕香閣聽南亭法師講《法華經》,也曾去圓明講堂聽圓瑛法師的《楞嚴經》,南亭法師之對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因為去聽了一次經,他見我年紀最小,故在下座之後,特地問了我幾句話。
  
  但在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春後開始,學僧的情緒,漸漸散漫了,大家看得清清楚楚,佛學院畢業,並不能夠真的成為講經說法的法師,即使能夠講經說法,在此動亂的時代中也不會有人請你。出家人皆賴經懺為生,未來的社會,必將不容有此生活方式的存在。於是,同學之中,有的還俗去讀新聞專校,有的轉入可以收留出家青年的興慈中學,有的則乾脆去做工了!
  
  人心非常苦悶,學僧的心更苦悶,以致在舉行畢業典禮中,有一個同學拿到最後一張畢業證書時,竟當場撕毀,到第二天,就捲起行李去當兵了。
  
  這些,我都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同時想著,我們究竟應做何種打算?這一念頭我在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三月,太虛大師逝世之後,我們集體由玉佛寺送至海潮寺火化回去的路上,就已想到。太虛大師為僧教育奔走一生,當他捨報之時,僧教育仍未見出可資樂觀的希望來!出家人到底應該怎麼辦?誰也不能下一句斷語。
  
  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七月,首屆學僧畢業之後,多半學僧仍然無處可去,院方便舉行了一次甄別考試,分成兩班。我也很奇怪的,竟然考取了研究班,有幾個老學僧卻仍留在普通班。研究班一共只有十多個學僧,分班上課一個學期之後,已是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開始了,昏天黑地的大動亂也開始了,教的人沒有心教,聽的人也沒有心聽,老師與學僧,來的來,走的走,一切失去了常態,也就無所謂分班不分班了。同時,學僧也很少上課了,大家都在為著即將來臨的戰禍擔心。
  
  其實,我們到了民國三十七年(西元一九四八年)下半年,生活情形就變了,好像都在做著應變的工作和準備。好幾個佛學院關了門,好幾處的學僧也到了靜安寺。比如乘如(自立)、惟慈(日照)、妙峯、魯愚(幻生)等同學都是後來從武陵佛學院去的,了中則去得更遲。
  
  學僧除了象徵性的上幾堂課,有佛事的做佛事,沒有佛事的,為了應變,便學習手工藝,把原先的教務處,改成了工作場,常住買了十幾架手搖織襪機,請了一個織襪匠,專教學僧織襪子。可惜,我對學織襪子,尚未學出師來,便離開了大陸。


 

台長: john
人氣(12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