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30 01:29:02| 人氣2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命與死亡、學問與生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禪門 聖嚴法師著

生命與死亡、學問與生活

(一)生死問題
  
  中國民族一向均有「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達觀態度,可是,現代的中國人,卻對生命及死亡的問題,多有茫然失落的空虛感。
  
  生命的事實,原本不是偶然的現象,更不是無可奈何的存在;死亡的事實,原本不是突發的現象,也不是悲哀無助的毀滅。有生必有死,乃是同一件事的兩種現象。平常人的貪生怕死,是因為不知道死亡之後的去處;少數人的厭生求死,是因為不知道死亡之後的責任並沒有結束。
  
  思想家們能夠以坦然的心情看待死亡是因為發明了他們的哲學觀念。例如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是主張以現有的生命最重要,不必追問生前是什麼,也不必憂慮死後會怎樣。
  
  又如莊子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與死是相對的,也是相成的,本身是相即而不相離的,所以莊周夢為蝴蝶之際,不知是蝴蝶變成了莊子,還是莊子變成了蝴蝶;又於喪妻之後的莊子,鼓盆而歌,因為人生是從虛無而有氣質形體,再從而變化,回到死亡,休息於天地之間,所以不必為之哀泣。
  
  又如《列子.楊朱篇》,以為人沒有不死的道理,不過既生為人,即應順其生長發展,不必有長生及速死的想法。
  
  至於佛教主張,人的生命是由於過去世的業力及願力;一般凡夫由於業力的牽引,出世的聖著由於乘願再來。凡夫的死亡,是為了去接受另一生命階段的罪報及福報。今生造惡業,死後受三塗苦報,今生修善業,來生受人天福報。苦報受畢,還生為人,福報享盡,還墮惡道。唯有及時努力,死後可保福報,唯有放下自私的我,方能解脫生死的苦惱。
  
  從佛教的觀點看生命的事實,既是權利,也是義務。由於過去世的積德修善,才有此一人生的生命。應當享用這份得來不易的權利,必須做你應做想做的事,自利利他的事,故不得輕言放棄這份權利。
  
  此一生命,也是由於過去世的造作惡業而感得的苦報,等於前世欠債,今生還債,若不履行還債的義務,便是無賴,將會債上加債,越欠越多。故對生命過程中的苦與樂、逆與順、成與敗、得與失、壽與夭、健康平安與多災多難,都應面對現實接受它,同時也面對現實來改善它。
  
  (二)談父母心中對生與死的認知──如何教育兒女有關生命的意義
  
  有了兒女的人,當對生命的價值及死亡的意義,有正確的認知。對於生命要充滿了希望的信心,對於死亡要做好隨時的準備。為了隨時做好面臨死亡的心理準備,便得珍惜現有的生命,善待生命,善用生命,多做智慧的充實,多做福德的種植,以這些成果來面臨死亡、通過死亡,作為進入另一個生命階段的資本。
  
  做父母的人,當兒女知道學習思考的時代開始,即應教給他們有關生命尊嚴及死亡事實的正確知識。告知生從何來,告知怎麼妥善地享用生命,成長自己。告知死將何往,告知死亡並不可怕,只是像走了一天路的人,夜晚需要躺下睡眠休息,那是為了準備明天還要繼續向前走。一程又一程,直到解脫生死,乃至成佛,得大自在。
  
  做父母的人,至少要讓兒女瞭解,人的生命的出現和存在,有其一定的原因,人生的死亡和消失,有其一定的去處。並不是毫無來歷地生到人間,也不是死了便一了百了地到此為止。
  
  (三)如何紓解現代人在生活上的壓力、家計的壓力、工作及課業的壓力
  
  生活的壓力,是由自我與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對立所造成;家庭生計的壓力,是由經濟條件的收支不能平衡所造成;工作及課業的壓力,是因個人智能稟賦以及缺乏安全感所造成。其實,如能不受外在環境的現象所影響,不論是正面的影響或負面的影響,心理的壓力就會自然消失,若能有樂天知命的修養,不論遇到順境和逆境,都能淡化與美化。
  
  如果能有自知之明的修養,那些壓力,就會隨著自知程度的深淺而相對地減輕減少,乃至沒有壓力。自知什麼?包括自己的先天資稟、學習能力、意志力、體能、財力以及社會資源,加上時機的所謂命運福報,便能選定方向,盡其在我地從品德、才能、知識等各方面不斷努力,充實自己,成長自己,但求耕耘,不論收穫,你的壓力感,就會漸漸地消失。
  
  對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不失望也不奢望,盡力而為,順應自然。對經濟問題,開源節流,量入為出,不浪費,當節儉,須常有危機感,但不要有恐慌感。享受人生,並不是耽於物質的欲望。貧窮不是恥辱,惜福乃是美德。
  
  工作及課業,能優則優,不能優也並不等於走投無路。能擁有健全的人品、健康的身體、愉快的心境,才是人生的資本。不要盲目地被環境的風氣,傷害到你的身心,相反地倒應該影響他人,向你學習,如何地享用人生。
  
  (四)學思與現代生活──如何以美好的明天,來面對我們的生活、面對我們的生命、面對我們未知的未來
  
  「明天總是好的」這個觀念,必須建立在「現在就是最好的」立足點上。既然現在就是最好的,生命的本身,不論是目前和未來,必然都是最好的。
  
  現在真是最好的嗎?不論從客觀面及主觀面來看,若用比較的態度衡量,就不一定了。若從佛學的思想層面看,只要能夠肯定自我的生命體,是跟無限長的過去世及無窮遠的未來世連綿不絕的。現在的價值,不論是苦是樂,是成是敗,都是最寶貴的,最可珍惜的。因為能夠善用「現在」,對過去負責,也對未來負責,正好是一邊清償積欠的舊債,一邊又在積儲功德及智慧的財富。像這樣的關鍵時刻,誰還能說不是最好的階段呢?
  
  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學思認知,必然能夠接受每一秒鐘的現在,珍惜每一口呼吸的現在,也能懷著十足的信心和無上的願心,迎接光明的未來。為什麼?因為未來當然也是最好的,以最好的心態,享用最好的現在,當然每一步都是在迎向最好的未來。(一九九五年一月七日講於臺北第一女中活動中心)

 

台長: john
人氣(2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