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美國知名網絡雜誌Slate科技專欄作家法哈德·曼約奧(Farhad Manjoo)今天撰文,對社交網絡的發展,以及谷歌和Facebook的未來作出了探討和展望。文章提出,在未來的社交網站爭奪中,社交關係將是市場競爭的關鍵所在。
以下為評論全文:
谷歌再次出擊
本週三,不出大家的意料,谷歌再度向Facebook發起挑戰,推出了一款叫做“+1”的全新服務,這一功能與Facebook的Like功能類似,目前Like按鈕已經遍布各大網絡。但是以後當你在谷歌的搜索結果中看到一條不錯的鏈接,並且想分享給你的朋友的話,只要按下“+1”按鈕就可以了。當你的朋友再次進行類似的搜索時,他們便會看到你的推薦。
目前,“+1”按鈕只會出現在谷歌的搜索頁面上。但是谷歌的計劃是能夠讓各大網站發佈人員都能夠將這一按鈕嵌入他們的網站頁面。這一舉動似乎是多此一舉——我們不是已經有足夠的方式通過網絡向朋友推薦自己喜歡的東西了嗎?我們有Facebook和Twitter,還有社交新聞聚合網站Reddit和半死不活的新聞聚合網站Digg,再不濟還有電子郵件,有時候我們甚至覺得網絡上到處都充斥著各種建議和推薦。這些網絡公司到底想讓我們這些用戶每天承受多少推薦的騷擾?這種情況什麼時候才能到頭?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還為時尚早呢。在下面的文章裡,我將深入探討網絡中最暴力、最激動和最不可控的元素——社交網絡。社交網站的混戰在幾年前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幾乎所有的創新企業和網絡巨頭都在試圖推廣自己的社交網絡。現在這場混戰的硝煙已經逐漸散去:Facebook憑藉其超過6億的“活躍用戶”完胜其他競爭對手,同時它通過Like按鈕以及一系列插件間接地影響到了其他網站。
儘管Facebook的發展到目前為止一帆風順,但是也有不少聲音指Facebook的輝煌恐怕只能是曇花一現。有一天一款新的產品將橫空出世,與Facebook發生競爭,然後將Facebook遠遠地拋在後面。而更多的言論則是稱社交網絡並不是一個重要的科技趨勢——它遲早會過時的,未來真正的主導應當是芯片、算法以及其他計算機科學家正在研究的東西。
這些言論讓我不得不認真地思考一下,這些交友、推薦以及分享功能到底將帶我們去向何方。有不少讀者認為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網站將人們從現實的人際關係中剝離了出來。我們所擔心的是,社交網絡不僅將改變網絡,它甚至也將改變我們的線下生活。
Facebook還有增勢
儘管如此,我還是不得不承認Facebook將不會那麼容易消失。與我們使用的其他任何一種技術相比,Facebook擁有更堅實的用戶基礎。換一個新的搜索引擎很容易——用“必應”替代“谷歌”就行了,而更換各種品牌的電腦和手機也是輕而易舉。但是你不可能重新建立一個社交網絡,當然,除非你所有的朋友們都有此打算。
當然,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時尚會變化,但是這種從Facebook繼承而來的特色將依舊根深蒂固地延續下去。然而Facebook似乎還沒有達到臨界點。 Facebook不僅有數量龐大的用戶(超過了之前的任何一個社交網絡),同時其用戶還遍布世界各地,並且這些用戶都將這一網站變成了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有一半的人每天都會登錄)。
同時這一龐大的用戶數字仍然在不斷增加,完全沒有放慢的跡象——隨著Facebook的影響越來越大,想讓用戶更換到新的社交平台的機會就越來越小。雖然Facebook經常遭遇眾多批判人士就隱私問題的發難,同時自身也經常會出現的令人費解的新設計而讓用戶不知所措,但是如果連上面這些負面新聞都無法放慢Facebook的膨脹的話,我真想不出近期會有什麼力量能夠將Facebook擠下社交網絡的龍頭寶座。
未來力量展望
而對於未來社交網絡的發展這一重大問題,並不是問5年以後Facebook將發展成什麼樣。而是應該問在5年以後會不會只剩下Facebook一家社交網絡。 Facebook是否會成為網民分享興趣、進行網絡社交的唯一選擇,還是會有另外幾家網站與之並存?
我想表達的是,社交網絡的未來還是很難預測的。還有很多網站並未臣服在Facebook的淫威之下:你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與朋友分享一個鏈接、用圖片分享網站Flickr分享照片、通過商舖點評網站Yelp點評一家餐廳,而這些“社交”活動都是在Facebook的勢力範圍以外的。
據我在谷歌工作的朋友透露,雖說谷歌是搜索引擎的巨頭,而且至今沒有退出一款成功的社交網絡產品。但是谷歌堅信自己能夠通過Facebook之外的各種活動幫助用戶建立起真實的社交網絡。並且谷歌現在已經在這樣做:在得到用戶許可的情況下,谷歌將統計用戶在Twitter、Flickr以及Quora上的活動情況。同時也會積極追踪用戶通過谷歌自己的網絡產品中建立起的社交網絡(如通過谷歌Gmail的聊天工具、用戶的谷歌聯繫人名單或者所關注的谷歌Reader上的其他用戶等)。
這一切將幫助谷歌為廣大用戶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社交網絡——由於這一系統不斷從網絡的各個角落抓取用戶的信息,它將能輕而易舉地學習任何新生的社交網絡產品。這將意味著谷歌可以藉此制衡Facebook的龐大勢力:只要其他用戶能夠繼續在Facebook以外的網絡產品上進行投票、發布文章等活動,谷歌就將逐漸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社交網絡帝國。
而另一方面,谷歌尚沒有查閱眾多用戶社交活動的權限,這些活動主要包括用戶在Facebook內部的互動,以及眾多企業不對外開放的內網等。每當你點擊Like按鈕或者使用一個Facebook的插件張貼評論時,你正在將自己和好友的信息透露給Facebook。而更為重要的是,Facebook的影響也在不斷擴大,
如今,許多用戶都在使用他們的Facebook賬戶來登錄Twitter、Flickr、Quora、亞馬遜甚至Yelp。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一個社交網絡的賬戶就夠用了,為每個網站,開設一個賬戶實在是太麻煩了。如果要讓所有用戶選擇一個大家都關注的社交網站,那麼答案毫無疑問就是Facebook。
Facebook的特色就是能夠將離散的小群體引入到一個更大的好友網絡中。換句話說,或許Facebook已經形成了一個完善的社交網絡。我們將無法預測到2016年Facebook網站將是什麼摸樣,但是隨著Facebook不斷向互聯網的各個角落的滲透,我們可以預見未來Facebook.com將只會是整個Facebook帝國的一個小小分支。或許只要用戶一接入網絡就會登錄到Facebook,而其他網站將會被完全忽視。
爭奪社交關係
但是這一切到底意味著什麼——為什麼這些網絡巨頭都想將用戶的興趣和人際關係都登記成冊?答案很明顯——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準確地將廣告定位給對應的用戶。而另一個不那麼明顯的答案則是:社交關係即將成為未來網絡架構的主要元素。
今天我們在網上看到的多數鏈接都來自網絡編輯或者搜索算法——前者主要是網站管理員的功勞,後者則主要靠谷歌,但是他們都是僅僅在猜測用戶的喜好。這兩種方式都不夠完美。比如科技博客網站Slate的開發人員每天在設計主頁新聞的時候,都需要先猜猜讀者的興趣愛好;而對於谷歌而言,儘管它能夠為用戶的搜索提供數以千計的鏈接,而且其中絕大部分都符合用戶的需求,但是還遠遠不夠完美。
各大網絡公司都將用戶的社交信息當做解決這一問題的靈丹妙藥:通過用戶在網絡上點擊Like按鈕來描繪出用戶最深層的需求。然後將各種各樣的網站——包括新聞網站、購物網站、旅行網站等——根據用戶的興趣量身定制出個性化的頁面。或許在5年以後,你和你的父親都會上網閱讀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但是所看到的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網站會根據你的社交網絡,自動選擇符合你興趣的信息。
這並不是一個幻想。 “鏈接分析(Link analysis)”曾經是谷歌排名運算法則PageRank的核心,這一創新的搜索算法支持了谷歌革命性性的搜索引擎。當一個網站鏈接到了另外一個網站,PageRank就會將此鏈接記錄為推薦;一個網站獲得的外部接入鏈接越多,則這個網站在谷歌搜索中出現的位置也將會更加靠前。但是鏈接到底是什麼?那隻是一個人將自己對一個網站的看法告訴另外一個人,讓他知道這個網站是很重要的——換句話說,這就是社交行為。
谷歌的創新是就是將社交行為當做組織網絡架構的強大工具,這也是這一搜索巨頭的看家本領。而Facebook則將計劃通過更詳細地分析用戶的社會關係,創造出更為革命性的變革。不過誰也不知道Facebook的革命性變革到底會是什麼——你是更加期待未來的社交網絡,還是畏懼它? Facebook會長盛不衰還是即將被其他產品所替代?我期待著大家與我分享你們心中的答案。 (麻吉小站採編/文章來源:新浪科技/林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