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9-22 13:17:53| 人氣1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奧古斯丁懺悔錄 (記憶中的烙印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聖奧古斯丁
出版社:志文
初版日期:1985 年 09 月 30 日

《作者簡介》
聖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430)

  奧古斯丁成長於北非,父親是異教徒,母親則為基督徒;他在米蘭教授修辭學時皈依基督教。其大半生都投入其出生地希波(Hippo)的大主教工作上。自幼及壯,他一直追尋一套能滿足自己的哲學或宗教體系;因此,他曾是個摩尼教徒,並就教過魔術師ˋ占星家,更盡其所能地學習哲學。最後,身為基督徒的奧氏,由於擔任主教之後所面臨實際的及政治的問題有待解決,且因其在羅馬世界傳道授業的盛名遠播之後,境內各方來鴻,及其會眾所問及的教育與倫理學的問題,在在使其思想得以進一步地發展。

  晚期的羅馬世界分裂為希臘語區及拉丁語區,這項事實乃困難所在,因奧古斯丁始終未曾熟諳希臘文。其思考及對生命與教義原理的表達方式,令其必須擴充和調整拉丁文,並確立其自身對諸多論點的立場。他的作品因而帶有探索的風格;雖常具反覆性,但在其繁複而包羅萬象的體系間,仍有首尾一貫的整體性。倫理學與神學的主要問題,鮮有他未嘗觸及者。他認為人心由記憶ˋ意志與理解構成,此三種能力是三位一體之形象,因為神欲藉此使人更容易瞭解祂。對於惡的問題,他提供的解答如下:惡僅是善的缺乏。關於“為善”,他有極端的看法:除非獲得神佑,否則人在墮落狀態下要行善是無能為力的。奧古斯丁認為人類之所以需要治理,乃其有罪狀態下的不幸結果。在伊甸園中,亞當及其同類則會和平共存。人類當全神貫注於來世之永恆命運,而非耽於淑世,乃其思想的一貫主題。在中世紀及此後,其作品深具影響力。宗教改革時代的思想家,援引奧古斯丁以對抗中世紀晚期的經院哲學。

  奧古斯丁是羅馬帝國末葉第四及第五世紀的人,他生命最後卅五年,任職天主教主教與教師期間,在羅馬非洲屬地的一個海邊城市度過,故以希坡(Hippo)的奧古斯丁聞名(與西元五九七年來自坎特伯里的同名者區別),希坡是現在阿爾及利亞的亞拿巴(Annaba)。那是一個變動的時代。奧古斯丁於四三○年離世時,汪達爾族(Vandals)圍攻希坡,並迅速佔領這個迦太基大城(靠近現在的突尼),將羅馬永久地逐出非洲各省。汪達爾族是遷徙自東歐與北歐的「蠻」族之一,在第五世紀末葉,徹底剝奪羅馬帝國在西方的地位,西哥
特族在四一○年大肆劫掠羅馬,在後來有極驚人的影響。

  奧古斯丁於三五四年生於塔迦斯特(Thagaste),一個希坡的內陸城市。母親是虔誠的信徒,父親是異教徒。奧氏十幾歲時,就與天主教信仰日形生疏。在哲學和宗教領域上,他在許多主要和次要流派間漫遊多年,直到三八六年,在意大利米蘭重回天主教懷抱。安波羅修(Ambrose)主教的講道及新伯拉圖主義的屬靈異象,克服了他的最後障礙,甘心臣服於基督軛下,在三八七年的復活節受洗。改信基督教後,即放棄屬世事業,過著苦修生活,終生奉獻,追求基督教的智慧──承認信心在理解之前。

  回到非洲後,奧氏幾乎是被強制徵召到希坡成為神職人員,並在數年後成了主教。他的大多數著作都是為基督教各種職分的需要而撰寫──曾任傳教士、護教者、貧民的捍衛者、教會財產管理者、教授基本教義者、排難解紛者、鄉村教區的監督、反對異端的鬥士、顧問及牧養神兒女的神父。

《內容簡介》參考

  在西方文學史上,聖.奧克斯丁的「懺悔錄」是一本永垂不朽的經典名著。正如大詩人佩脫拉克所稱譽的:「這本赤裸裸、充滿炙熱光焰的表白,可以使麻木冷漠的人獲得熱力;使徬徨困惑的人覓得慰藉;使你的靈魂得到洗滌、提昇;使你禁不住潸然落淚、喜極而泣。」這本靈魂的白告旨開啟了文學史上「告白」的先河。日後盧騷、托爾斯泰……這些勇者都他那裡獲得靈啟和勇氣。

  全書共計十三卷,書中描敘信仰的心路歷程、靈魂的掙扎、清純無私的母愛、肉慾的沈淪、自我批判與反省……文筆忠實而無隱諱,有如噴湧而出的清泉汨汨而出,不可遏抑。可以當作鑑戒,可以當作靈修,可以作為切磋啟迪的座右銘。這本書使我們得窺這位西方最偉大思想教父一生信仰和靈魂的全盤歷程。在在足供讀者省思、考察,從而萌生見賢思齊之念,踏穩自己的腳步,確定人生追求的方向。

  《懺悔錄》作於主後397年。全書分為十三冊(每冊約略等於現代普通書籍的一章)。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一篇詩意濃厚的長篇禱文,自始至終以上帝為談話對象,向上帝傾訴衷曲。作者在書中所著重的乃是分析自己靈性生活的每一過程,從幼年到少年,又從少年到成年各階段的發展情況。在這方面作者很像一個靈魂解剖家,把靈魂放在上帝的祭壇上,作精密而徹底的解剖,只是所解剖的不是別人的靈魂,而是他自己的靈魂。作者既然相信上帝乃是洞悉人心、明察秋毫的神,在上帝面前說話,還有甚麼可隱瞞的?因此,《懺悔錄》表現了作者個人最真實的情感和人格,一點隱諱、一點做作都沒有。歷代以來均有著名傳記文學作品出現,但是要找出一部不替書中人物文過飾非,不為自己揚善隱惡的作品,已經很不容易,至於專門以貶責自己,暴露自己罪行和弱點為內容的傳記,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也許是基督教文學作品中僅見的一部。

  作者在悔罪中特別著重於分析青年期的犯罪心理。他訴說自己十六歲時的放浪行為:有一天晚上他約同一群喜歡滋事的頑童偷進鄰家果園,把園中梨樹的梨子都摘光了,滿載而出。他們這樣做並不是為著想吃梨子,卻是把偷來的都拿去餵豬,以此為樂。

他在這裡向上帝傾訴說:
主啊,你知道我的內心,我犯罪不為別的,只是為了罪的本身。罪惡如同污泥,而我卻愛它 我的靈魂極其卑下,情願掙脫了你的掌握,向毀滅的路走去。實在說,除了羞恥本身之外,我並不想從羞恥的行為去得到甚麼……我也知道,如果是獨自一人,我決不去做這類惡事,我喜歡有犯罪的夥伴,更高興集体的犯罪行為……當有人發出“大家動手,一齊幹吧”的號召,不爭先去做惡事就覺得羞恥!奧古斯丁這段話表現了他對人類罪性有多麼深刻的透識!


《相關閱讀》
主教的情人 Vita Brevis
作者:喬斯坦‧賈德/著
譯者:杜默
出版社:智庫
初版日期:1998 年 09 月 15 日

大意
  奧古斯丁主教是基督教歷史上一位重要的神父,他所寫的《懺悔錄》,內容生動文筆細膩,是西方文學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對西方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喬斯坦‧賈德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發現了一份未公諸於世,由主教的舊日情人寫給這位盛名的奧古斯丁主教的信。

  作者將其信件翻譯後出版,並且在歐洲引起極大的爭議。書中,這位名叫芙羅莉亞的情婦,不僅描寫了兩人往日的繾綣情景、令人遐思的歡愛,並且指出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所說的皆是謊言。她指出奧古斯丁否認兩人真摯感情,以及鄙薄肉體感官之樂,接受禁慾的理念,實際上是否認上帝,拒斥上帝創造人的美意。並且假上帝之名,而為自己的一切行徑尋求滌清的理由。
奧古斯丁鍾情於宗教,卻對最親密的人做出最無情的事,芙羅莉亞不僅徹底否定他的誠信,甚至立誓終生不接受上帝。再皈依的同時,卻又做出最大的背棄──宗教,究竟是渡化眾生,還是拂逆人性?


台長: 保羅
人氣(1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