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日寫的。因為看完小說版的《暗戀桃花源》,想說寫些什麼也好。今日,我看了《只有桃花源》,一樣都是表演工作坊的戲,但不太一樣。先把之前寫的貼上來,之後再寫今日的。
戲中的戲中的戲,整合成大戲。便像一個大圓中的小圓們諸如此類。許久以前,大概是高中時吧,曾借了VCD來看,那時的我不懂,覺得《暗戀桃花源》是部鬧劇,我甚至看到睡著了,真是汗顏。
但今日(三月二日)再看小說版《暗戀桃花源》,假想,若標題改成《暗戀,桃花源》呢?多了一個標點符號,意味便有所不同了吧,人物、劇情的交錯,就不會形成趣味,也不會有巧合接上的對話了。「暗戀」中的江濱柳、雲之凡之間未竟的戀情、惆悵的遺憾與失去珍貴事物的淡淡哀愁;「桃花源」中,老陶、春花、袁老闆的三角關係,白衣女子、白衣書生和性格變得和善的老陶,恍如夢境的桃花源;現實生活裡,「暗戀」的導演、助理;「桃花源」的老闆、工作人員;還有神祕女子直尋著劉子驥……為何能夠交錯至如此地步?每個人在舞台上穿梭自如,彷彿局外人又偏是戲中人的不協調,形成一幅極有趣的畫面。
或許正是這種差異性,使《暗戀桃花源》成了電影、舞台劇、小說等等傳播的媒材也不一定。現代的江、雲二人之情感羈絆深遠,與老陶、春花的婚姻危機(已是個浮出檯面的問題,春花和袁老闆只是欲蓋彌彰,我認為棉柀是一個很有表徵的物件,在老陶家、甚至在桃花源),真的都是一種對比。又如情這個主題,神祕女子的尋也是另一種形式、導演的回憶也是。
暗戀、桃花源。
人人心中都有一處淨土,就像桃花源,就像老陶的和善,與先前殘暴、躁怒的形象不同。而也有暗戀著的心情,像江、雲、像導演、像助理,更或者像神祕女子。我們都在追求,但始終都脫離不了情感的主線,它往往是影響人類最深的知覺,思緒因之流轉、變動,當然行動也受支配。老陶因為仍然愛春花所以想帶她入桃花源;江因為愛雲、想溫習十多年前的美好所以登報尋人;導演更不用說,他正是思慕著數十年前的女孩因而有暗戀。
當在汙濁的環境中待久了,心往往變得混亂、進而忘記最初的目標或起意(像老陶),所以我們必須回到原因(閱讀經典的原因或許在此),重新看待自己再出發,一番新的見解可能由此而生。
《暗戀桃花源》其實有很多可值得一提,像時代的變遷、背叛、古今穿雜等等。但因為我還看不出它其中意涵,所以先走筆至此吧。或許需要時間去體會、去經歷。
今晚,夜空明,一彎明月。
中大校園演出《只有桃花源》,濃縮《暗戀桃花源》,剩老陶那一部分。我以為,就如我看小說版的一樣。但令人驚喜的是,這部《只有桃花源》,融合了現代生活與表演,流行用詞和對話出現,次數不多不少,不會讓人感到厭煩,反而突顯了整部戲要說的東西。
又或者,是一種諷刺。我很喜歡這樣的表演方式。
演員當然是一流的,每一個場景的氣氛都被渲染得恰到好處。老實說,這是我第一次到現場看舞台劇,感受特別深刻。聲音表情很重要,我的心境隨著台上角色的一舉一動而有轉變,雖然最初是開心的、熱鬧的上場了,但最後要結束時,竟然有種想哭的衝動。
好想繼續看下去啊--這樣的心情。
老陶的憂傷。在他自桃花源回到現實世界,他是不是後悔了?仍然一樣糟糕的地方,變的是自己的心,對於現實,想改變什麼也不可能了呀。
「那裡不好、不要回去。」
我也感到憂傷。
「放、輕、鬆……」覺得好笑,但是老陶的確放鬆了。
桃花源的老陶,性格溫善,成天玩好玩的捉迷藏,永遠都只釣得到小魚。有意無意的,都會指到老陶的性功能。好笑歸好笑,整部戲的節奏還是很好,在場的小朋友笑得很大聲、安靜的時候也很安靜。我從頭到尾都微笑著,即使最後讓我悲傷,還是認真的微笑著。此時心裡好希望有誰可以懂我的感受。
好像有人懂了。是寶頤。
所以我今天很快樂,《只有桃花源》真的讓我覺得滿足。以後若有機會,我應該還是會去看舞台劇,感受現場氣氛,那麼多人、各種反應。然後,我覺得原本應該有的感受又回來找我了。小孩子好奇四處張望、母親帶著孩子、某個男生問著:「我以為妳會穿小洋裝的。」語氣微微失落……這些,都讓我覺得好感動,現場的聲音,果然只有在現場才聽得到。
我聽見了。
桃花源的流水聲,在我心裡不斷迴響著,老陶的呦喝聲,亦然。
然後我要回到桃花源,內心真誠的自我。
我十分快樂。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