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開宗明義再次提醒大家,聽課及閱讀佛類書籍是在增加知識,經過課程上的聽聞與學習,有了理論性的理解,然後有次第的修行,最終證悟(解脫)。
老師用道家的一句話說明實修的重要性。
唯學日益、唯道日損~
學習可以愈來愈多,但道上的修行是要愈來愈捨。
四處參加法會或是四處上課,實際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力(這不就是我嗎?) 永遠都在找一套更適合於自己的東西或是更快得到什麼晉級的方法,而不just do it, 那其實是我執的發酵。上課上了一百回,我們可能從來沒有把筆記本上的一個字放到自己的腦袋裡,更別提運用了。換言之,已經告訴了我們修持要點,但是我們有把握到嗎?有自我運用嗎?有行善利生嗎?機會稍縱即逝。雖然,有更多人對這個機會是根本不知道或不感興趣。
有可能,我們隨時遇見死亡的蒞臨。但也許不是今天,所以我們應當要把握每一刻。這種急迫性會讓我們知道修行不能等待。
談到「思惟無常」~身體是一種好用的工具,為了能好好學佛利生,我們最好將身體是保持在良好的狀態下,方便我們使用。萬一身體已經完成責任或是發生狀況(面臨死亡),我們不需要特別難過或特別在意這個身體的好壞,因為,無常分分秒秒都在發生,而死亡只不過是較大的無常。每刻都要思惟無常,無常一直如影隨形,這樣就會領悟到本質為空性。
上次提到阿羅漢完全證得人我執,就不會害怕任何東西。這是因為,發現了沒有一個我需要被保護,也就沒有甚麼好恐懼的。
綠度母的啟示~我們聽聞綠度母(廿一度母)的解說,不單是為了知道各度母的利益為何而已。我們應該要把聞聲救苦的綠度母當成是很親近的朋友(永遠都會聆聽我、憐憫我)向祂祈請、向祂求助,向祂靠攏,最重要的是,向祂一樣。
閉關前最好要做到的部份,一是出離心,二是發菩提心。
這兩部分有點基礎後,我們再來修法,才容易有法上的相應。
當我們看見外在的偉大上師,其實是我們內在所創造與架構出來的。如果不是本具佛性,我們不會看見上師的偉大之處。下一步,則是看待每個人事物都是佛性的顯現。(這段有點深奧,需要消化一下)
易經可以說是世俗版的無常。無常之所以重要是為了要破掉「對常的執著」這個概念。因為每個修行層次都有每個層次的修持重點與對治方法。無常可以說是一般人(認為世間是常的這個族群)的對治方法。
某種煩惱與修行之法(如布施對治吝嗇,忍辱對治易怒)互相磨礪,漸漸把這個煩惱給修掉,等到沒有這款煩惱後,修行也不再需要強調對治這款煩惱,而取代原煩惱成為一種習性。
以修行來說,不只方向正確,還要有足夠的量(此量應為證量之量)。再次強調,我們自身的善業與菩薩的願力(特別是大願力、大證量)就會造就出更多利於修行、利於眾生的善業。
單一的因,如果沒有具足的助緣,是不會有結果的。菩薩發願要利益眾生,並不代表眾生都可以感受到這份利益,這要看個人的業力因果。這個世界並不公平,但業力是公平且無法避開的,也不受任何人的掌控。
現在的發願愈大,將來成佛後才有證量讓願力影響及幫助更多眾生。
因為發願是一種因,助緣不到則不會起作用,等解脫後任運自成,自然就因緣俱足能利生。只要往修行的路走下去,只要累積的量夠大,因緣俱足下就會有善業幫助我們更上一層樓。
不要擔心自己死後要去哪裡,應該先擔心別人死後會去哪裡。
幫助別人》累積善業》利人利己。
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佛子行的要則。簡單來說就是,想著別人才能利益自己;為了幫助大家而獻出自己,學習精進都是為了成就利生事業。
老師建議我們每天念誦此段偈頌〈發菩提心〉
乃至菩提藏
皈依諸佛陀
亦依正法寶
菩薩諸聖眾
如昔諸善逝
先發菩提心
復次循序住
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生
我發菩提心
復於諸學處
次第勤修學
後記:上了馬老師的課,像是被打開了一條通往解脫的前行大道。那打開一道一道的門,就像是在剝洋蔥,期待著美味前,必須先忍受眼鼻被刺激。看清我執、認出自性的本質是空性也是佛性,大概是這一生最刺激的一件大代誌吧。
雖然聽見老師說要去閉關到明年六月才能再上課,心裡難免有些失落,但,趁這段時間好好修持老師的教授,不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進嗎?
真的腳踏車我是真的不會騎,但佛法這部腳踏車,老師所授就好比是兩旁的輔助輪,左腳踏換右腳踏,右腳踏換左腳踏,等到掌握平衡、速度等訣竅後,自然疾風而駛,往正道奔去。
總之,先踏上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