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顧薰
蟹舍1紛紛傍水涯,山窩鷄犬靜無譁。七鯤2海上濤猶壯,四草湖邊日欲斜。舊壘已荒臺沒砲,前朝餘恨戟沉沙3。不堪重話延平事,野老相逢一歎嗟。
註解:
1. 蟹舍:漁蟹人的家。
2. 七鯤:鯤,見莊子〈逍遙遊〉指海中的大魚。臺江內海連成一串的七個沙洲,因遠望像浮於海的大魚,閩南方言稱「鯤身」或「鯤鯓」。
3. 前朝餘恨戟沉沙:戟沉沙,典故出自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形容經歷慘烈戰鬥之後的古戰場,斷折的戟沉埋在沙裡,磨洗之後依稀能分辨是三國時的遺物。前朝,此指的是鄭氏王朝,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曾與荷蘭人在此展開激烈的戰鬥。改朝換代後,當年古戰場出年土的兵器彷彿也透露著時不我與的餘恨。
首選這首詩是因為搬來到台南近五年,四草去過好幾回,多數是為了孩子而去探險,兒子喜愛動物,於是搭著膠筏沿著四草湖邊的水道去觀察就有許多的蟹類,魚塘與鯤身的年代和由來,誠如作者寫的詩:
漁人之家滂水涯,用蟹舍來寫照是漁人之家其實看文原意應該猜不出的,說不定以為是蟹的家哩!!當然在靜僻的村落裡有狗啊雞啊等等的家畜也屬當然,靜無譁是午后那些悠閒的動物們愛在樹蔭下午睡的寫照;七鯤海上濤猶壯,舊時的沙洲與串連的景致像極了大魚盤附於斯,從舊詩裡去探測過去的風華,現今的污泥積蓄早不見作者所聞的壯麗,但我可以從詩意再去回查舊地圖裡繪出的大藍圖以維想當年的壯碩;四草湖邊日欲斜,不得不說這四草湖畔的美景,順著兩岸的水筆仔與枷柊樹,黃昏日落時美景如畫;舊疊已荒臺沒砲,中英鴨片戰爭時為了抵抗防衛而建立的砲台遺址仍在,時光流逝但創痛卻是難以抹煞。
我們再來看看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載於《臺南新報》第8838期。四草湖在今臺南安南區的西南端,附近有一座四草大眾廟,而四草湖原是臺江內海因曾文溪與鹽水溪口泥沙沖刷淤塞而形成的潟湖。當然也有過輝煌的時代,光緒17年(1891)臺南知府唐贊袞《臺陽見聞錄》曾提到四草湖位於北汕尾沙洲的南端,與安平中隔大港,水勢寛深,從大陸內地來的大商船皆停泊於此,現今的水道變淺了所以無法停泊大商船只能停泊膠筏或竹筏等小船。道光20年(1840)中、英鴉片戰爭爆發,臺灣兵備道姚瑩為了防衛臺南府城,曾在安平和四草佈設砲臺,目前在四草附近也只有少數的紅磚窯面可以探測過去的砲台範圍。大正11年(1922)日本人開鑿安平運河替代了淤塞日益嚴重的四草潟湖,從此四草航運沒落,逐漸變成寧靜平淡的小漁村,附近餘地被開發成漁塭,做漁民養殖魚類謀求生活之用。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7/27/n3326290.htm假日親子遊-四草生態之旅
以上是我個人在大紀元專欄裡寫的四草遊記
內文如下:
四草搭船生態之旅有兩大主題:一是台江生態旅遊(坐上觀光船,沿著海茄苳林形成的湖中湖探訪招潮蟹及白鷺鷥、蚵棚及遠眺安平古堡),另一就是我們此次體驗的紅樹林綠色隧道。
在四草大眾廟旁購票後上膠筏船,這是台灣第一條人工古運河,也是人稱台灣袖珍版的亞馬遜河。沿途欣賞台灣僅有的四種紅樹林(五梨跤、水筆仔、欖李、海茄苳),沿岸還有土沈香(有毒植物又名盲眼樹)、台灣海桐等樹群,這是最棒的大自然教室,沿著船筏慢慢駛去,岸邊的招潮蟹探出頭來跟大伙打招呼,招潮蟹的大鳌恣意擺動,除了招潮蟹還有糾結清白蟹、和尚蟹、凶狠元軸蟹,這次我們很幸運在大雨後的幾天到訪,所以體形較大的凶狠元軸蟹出現了蹤跡。
除了熱鬧的溼地生態,兩岸的紅樹林和植物也佈滿著蜘蛛網,密密麻麻蜘蛛網形成半透明狀的網膜,剎是奇特。靜下心來觀賞岸邊的林蔭與頭上的枝椏,這區的綠色隧道美不勝收。
導覽員說,不同季節風景各異,四草區有記錄的鳥種約有二百多種,夏季可見高蹺鴴、東方環頸鴴、而夏末則開始出現黑面琵鷺、反嘴鴴(九至十一月較常見)。
船身緩緩駛進河道進入綠蔭枝梗中,大伙相機拍個不停,因為真的很像亞馬遜河那種深濃的叢林氣味,綠也有各層次的綠,深綠、翠綠、青綠、棕櫚綠,然後藍天白雲在綠的縫綴裡透出亮色,我極愛這種顏色分明的美麗。@
船身緩緩駛進河道進入綠蔭枝梗中,很像亞馬遜河那種深濃的叢林氣味。(攝影: 顧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