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17 14:14:08| 人氣4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略談[中文期刊資料] 企業不要再裝教育家了 現充的嘴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鬼門關了 台灣還是鬼島

   昨天在母校,有新生要入住宿舍了,大學大概今天會開學吧。




  真令人喪氣.....或許吸引到我的,是她的外表、是她的感受、是她的思想、是她的極微細的行、是她的各項意識
可是至今找不到跟她氣質很類似的女孩子....


 她有修專題嗎?去考哪間研究所呢? 會轉換跑到去社會人文還是商管領域的研究所呢?(因為考研究所的時候,我都沒看到她)

她現在還跟著當年那個男朋友嗎? 他們有經驗了嗎.....


  在台灣這種職場環境之下男女可說是被隔離開的。沒有誰有本事能認識所有女孩子,處女男也很難碰到金牛女.....


大學大概今天會開學吧 與之前七夕那篇文章結合 今天來分享這幾年收集到的中文、台灣的期刊文章。

  大學生的身分,其實是狂歡的基礎。失去學生身分,彷彿失去了狂歡的資格;校園內來來往往的人群,清楚感覺到"這裡有一個與我們不同種類的人"。




   不可思議。不但曾經在這裡求學過,還是本地人!在這裡M某比任何人都待的久......那是因為感受到一種差異,由這個差異所產生的意義(Luhmann所說的Sinn)。


 那就與每次面試完回到家的感覺一樣,不可思議,明明只一天光景,竟然帶來這麼大的陌生感.....


陌生,疏離,estrangement:「異化」(德文中有兩個字,請見《勞動異化的異化》,群學 對諸文本的詳細比較)的其中一個英譯

不只是"異形"化(alienation),「自己也認不得自己面目」.......




 反過來說,或許那是由於新鮮感被剝奪的緣故吧?
 其實高中生與大學生的 新鮮感 是最重要的。作什麼事情都新鮮,再怎麼沒有意義的事情都能品嘗出許多味道

  其實就有如嬰兒時期;雖然現在腦神經科學已經翻盤成功的,大腦並非成年後就失去彈性,然而前額葉這塊區域的大量翻新,卻只有二次而已

這段時間,就急著要學生們"早點適應環境",其真面目就是要劣化台灣的下一代與下下一代。

- - -反正在財團用人單位眼中,你們都是用完就丟的棋子,當然關心能不能早點上手,什麼素質、什麼發展、什麼演化,全都不入他們之眼


 = 依 = 然 = 復 = 古 = 分 = 格 = 線 = 1


  回憶起十年(還是九年)前成為新鮮人,然後轉學,這段期間還是處於一切都很新鮮、很陌生的時期。

  真覺得有些浪費了,如果大一時有人能指點一下讓M某人知道圖書館的電腦可以收集期刊paper喔~
  不過在指定考試(十年前相當於第二階段聯考)之後這樣,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太精實......

其實不會,只是要拿哪些關鍵字(entry)去餵檢索系統,要key in什麼而已。那就是在培養有興趣的領域,而且也不需要一次完成,可以慢慢摸出興趣。


 就算一個學期只讀個一篇也好,這篇文章的內容就永遠刻進腦海裡;而打工,除了會得到資產階級的連連稱讚與自己的假安心感之外,又能如何呢?

大一最重要的當然還是「玩」,這潛移默化之功並不會影響到多少時間。


 當然,以上不會是在小學就到處跑的準‧資產階級的人生故事,他們就是現實充

他們「充實」的語意是不一樣的,他們是行為主義者,他們的行程是規劃的、排的滿滿。


實在不可能要求他們對情勢有什麼理解,因為就如屢次強調:就連身為同輩的中年世代,也絲毫不同情華隆人的遭遇,於是又怎能奢望?

 除非他是菩薩了,否則都會無視人世苦難。而我們是不可能追求財貨的金氏紀錄的!



 = 依 = 然 = 復 = 古 = 分 = 格 = 線 = 2


 教育是兩面刃,要是我一直沒讀到Paulo Freire《受壓迫者教育學》,面對讀書就是為了賺錢的超大敘事,絕對會啞口無言!

 所以這也說明了一事:大一那年,或許根本還沒有這本《受壓迫者教育學》。
而且批判教育學在2000年以前,在台灣根本毫無蹤跡。

台灣大部分的外國資訊幾乎都從美國來,而美國也不是樣樣都領先....

譬如在一篇Management Learning期刊中,作者為Gordon Dehler的一篇文章,時間為2009:

 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引入管理學、以及相對應的教學,也就是CME(Critical Management education)

先在英國、歐洲與澳洲(p.32)流行,傳入北美的"now"已經是2009年了。
其實我只是很想知道批判教育學當今的最新狀況而已,並不認識管理中人。

 2009年耶? 不可能說我大學時期有辦法得到這篇paper! 所以教育只到學校畢業為止這句話是有問題的!
其實,成人教育、自我教育、終生教育,都不可能從求取技能、適應職場的大前提之下推導的出來


  現實充(或現充),其實只承認企業價值所指定的態度才能稱為「充實」

 有些輕小說與漫畫 沒有麻痺的功用,反而具有批判性意義。只要是能讓人發覺「有事情不對勁」,都算有批判性。


  中國人,永遠都在宣揚「揣摩」,還是像儒林外史所描述的那樣!

  每個人,都要去追求同樣的目標,都要去做同質性高到不行的工作。不管個人要浪費多少時間,反而美名之為「努力」的象徵,變成美德、變成工作倫理、清教徒意識型態!

  教育,也不准因材施教,只有輸入-產出最佳化。

  三百六十五行?現在還有一百行可選可挑嗎?

現在 剪掉羊頭、剝羊皮,就叫做享受人生了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


 = 依 = 然 = 復 = 古 = 分 = 格 = 線 = 3


  企業所創新者卻創造,實為套套邏輯(tautology):從頭至尾就視同一套東西,只是換個名詞而已。

而Freire說的「命名世界」則不如是,我們終於能說出人們究竟苦在哪裡。

  事實有百千萬,可是人們偏偏只談吃頭路的理所當然!用Freire來說,是truths而不是單數性格的The Truth

(引自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heory vol.35 no.4 p.451

原句:Freire tries to offer truths, but not claim to possess ' the Truth')
 

絕非儒家說的什麼「圓裡有方,方裡有圓」的圓教圓滿就是除去一切障礙名之為圓


 = 依 = 然 = 復 = 古 = 分 = 格 = 線 = 4


七夕那篇,僅稍微對一些手上有的英文文章說明,且略嫌簡短。今天談談手上的正體中文paper,懇請補充指教。

這是這幾年自己找的 大部分不能在家中獲得 蒐集兩年了,一篇文章就介紹完了? XD 其實這裡列出的是有印出來,而且已經閱讀過的。


碩博士論文大部分都是不能取得的,很奇怪?因此本文指的是發表在刊物上的單篇文章。

希望有網路上的能人能共同分享 評估與補充....以 標題 刊名 卷 期 頁數 可否直接上網站取得PDF檔? 順序:




傅柯系譜學對「經驗」的雙引號思考         現代美術學報 17(5) 45    無法,要上Airiti、MyRead等資料庫

海德格與此在分析的「釋夢詮釋學」之探究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19期 85頁   可以。


 西方除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外,對於夢還有幾個支流....




勞工

勞動過程中勞工自願性服從的控制機制         台灣勞動評論 2(2)  431   無法,要上Airiti、MyRead等資料庫

臺灣的後工業化:階級結構的轉型與社會不平等,1992-2007  臺灣社會學刊     可以。



其實對於勞工系在研究些什麼,也不是很有概念;甚至可能令人失望,轉向替市場企業價值觀抬轎者有之。市面上有本政大出版之《勞動社會學》,還沒有錢可以買下。



Niklas Luhmann

社會變遷中的教育語意學      東吳社會學報  22期 31頁  無法,要上Airiti等資料庫

魯曼社會系統理論中的自我指涉與異己指涉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36期 87頁  無法,要上Airiti等資料庫




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莫斯科2042》與《kys》的普希金主題  俄語學報 12期 19頁  無法,要上Airiti等資料庫


書與烏托邦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47(2) 231     可以。



這個類別還非得碩博士論文不可....英文文獻也有幾篇,總覺得不足.....




佛學

非認知與第三量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17期  89頁    可以。


《雪山夜叉經》---巴利經典與漢譯經典對照閱讀  正觀雜誌 48期 頁69     可以。


巴利注釋文獻裡的乾觀者       正觀雜誌   33期  頁5                          可以。


後期印度佛學的融合轉向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1(1) 181       可以。



從哪吒太子到中壇元帥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19(2) 35       可以。
(其實這篇為民族宗教,非佛教也,仍列於此)


佛教與耆那教之消業與入滅法門初探   玄奘佛學研究   17期  163頁      可以。

(本文有誤,佛教聖者亦有不修禪定而入滅者,此即「乾觀者」或「純觀行者」)


從兩類《央掘魔羅經》探討聲聞經大乘化的詮釋學策略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11期 31頁    可以。


南傳巴利聖典在故宮  佛教圖書館館刊   51期  41頁      可以。



佛名經典和佛教禮懺的關係      法鼓佛學學報   1期 35頁  可以。


說一切有部的斷惑理論            同上   4期 1頁

說一切有部的世俗道斷惑理論    同上  7期 23頁


所知障是無明或無知? (上)       同上  8期 103頁
所知障是無明或無知? (下)       同上  9期 53頁


《婆沙論》三譯本及其成立      臺大佛學研究     15期  1頁    可以。

對《大通方廣懺悔滅最莊嚴成佛經》的考察   同上 18期 1頁


「迦羅」或「三摩耶」?          同上   20期




台長: M-I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