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19 14:57:01| 人氣2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金牛座之末總是就職典禮 中午雜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明天是金牛座最後一天,在那天會發生的風波雖然有話要說,不過今日權且說些別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x6Pzz0oHmw
↑好笑的,繼印度系列與「優毛巾歌」後,再也沒這麼強大的空耳歌詞了...


原本計劃
網路篇---找出網路上免費取用的資源



書店篇---主要是書,有些是每間都有進貨,有的要再特定地方才拿的到

  一般書籍兩三個月後就會從書店中"消失",有可能是售罄、也有可能是退貨。
只是有些書籍卻能幸運的留在某店架上四年、五年...

  然而做這種事,沒有歷年的書目是不行的。老實說哪些「有價值的」書到底是否收齊,根本不得而知。

雖然有「全國書目資訊網」與「全國新書資訊網」這種東西(GOOGLE一下國家圖書館便知)


 而且太過主觀...想找出所有「我可能會想買的」書籍,且不論金錢有限,也實在是太廣闊了



圖書館篇---主要是在市立文化中心找到「我有可能會借的」書籍

  因為其他鄉鎮市立圖書館的狀況,並不是很知曉....而相對於大都市,真的我們又差很多嗎?


先前問了一位學生,因為不常回家,所以還常常待在校園書店買書。

  這又讓M某想了解,各校園書店的"館藏"質與量的差距究竟有多少??
  因為母校以前與現在就有差別,然而同經營商不同學校又有差別....不知道以書店比照圖書館來說,是否合理....卻也不知哪裡才有這類的研究

  一想到曾經錯失了這麼多...然而現在的我與當學生時快差不多了,因為沒錢。


她說他老家的書店都倒了差不多了,這讓我突然發現一件事情

人們的生活圈,並不會因為台北捷運而跟著擴大!!




  Zygmunt Bauman在其《論人際紐帶的脆弱》(On the Frailty of Human Bonds)就說到兩種人的世界:


一種人能與全球性的交流網路連上線,他「處在」地方卻不「屬於」地方;

  對於這城市是死是活,他們都會默不關心


而一般人,以及政治行動機構(頁189所言),卻仍然「縛於地面」。


  有沒有背景可以跟這「吠陀」連上線,變成這液態現代性、後現代性的社會中生死之關鍵。

然而為了繼續維持這階級之分,有賴於教育體系的持續腐化





  我今從一種角度切入。

譬如當今英文,大家平常言談中的「學」

都必須去思考、選擇是study? learning? research?....

 所以外國語文終究沒有中文裡那種萬用的「學」,於是外國人不會有機會老是叫人「學」。



  反之,在中文語境中,什麼狀況都能滲進「學」,什麼都可以「學」---



好似一個虛詞譬如說:「你去學」、「不會就學」、偷學、肯學 ...

但要嘗試把這類「學」的新造詞翻譯成英文,全部不倫不類!狗屁不通!!

莫怪乎有人說中文老是創造出自相矛盾、又自己合理化的復合詞出來。


  中文特別容易玩文字遊戲日常生活的語言比英文的日常生活語言,受到操控的程度必定遠勝於批判學者所說的程度!!





同樣的,「教」也淪落到一樣的用法。

  在英文中,都要考量到要用education?還是teaching?甚至pedagogy


可是中文語境中就變成:反正就是「教」?反正就是學徒制 就對了啊!!

教本身是什麼?在引進西方思想之前都沒有人思考過


要注意,歐洲已經蛻變成當今唯一的後現代形式國家,台灣還不是。

 尤其中國人的語文比西方人更容易墮在工具主義與實證主義。


當學生也認同官僚主義的「強」與「霸氣,對感受到不對勁的本能也喪失之時。

那作教師沒有批判教育學的底蘊,又有什麼好眷戀的呢?


我漸漸走出威權主義,券看到同輩的人一個個對威權主義露出諂媚的微笑....甚至是「燦笑」,那是充滿著奴性的「充滿喜樂」。




  雖然微網誌(又微博,micro-blog)比較容易實現Freire vs Ira Shor等人那樣的對話(dialogue)



但請注意,Facebook是個不可能只有兩、三個人的環境。
 它容易形成權力核心,容易形成新型態集(極)權主義孕育之溫床,進而產生主流論述與「政治正確」。




 我不認為會有個工具主義的「進化」可能會產生。一如網路的出現、微縮膠捲的出現,並沒有消滅書籍。


網路生活是否必然要完全複製現實中的人際關係?

 (而且,Facebook上的假人也太多了吧...三國時代的人、布袋戲人物也有身分證字號不成?

然而Facebook申請帳號卻需要身分證字號???那這些三國人物真實身分是誰....)


 而且,正如Bauman教授所說的,現代人需要的是若即若離的關係。所以完全的同期性會造成困擾


在日本,就常有mixi使用者將整個人際關係「砍掉重練」的情形
(引述自《架構的生態系》,濱野智史著,台灣版:大鴻藝術)


  而像NICO NICO這樣,你可以主動參與字幕彈幕的製作

然而就算遲到了,也依然看的到「當時的時間」---當時狂歡的當下,被永遠的留了下來

Youtube變成了儲藏庫,可留下在NICO NICO某個時刻的狂歡現場....


  當然,該書作者是意圖論證一個「一統全球的社群團體為不可能」,因為諸如mixi、NICO NICO都具有日本特性


作者將Second Life這種像現實人際關係看齊的,稱之為「純粹同期」

NICO NICO乃是「類同期」,而Twitter這種東西則是因為「選擇性同期」而受到日本人的使用....不過, 「使用人數不會再多了」。


  任何將Facebook捧為「進化的終點」的論證,一如傅柯(Michael Foucault)、布迪厄....等人的學說

  語言還是什麼的都不可能是那麼透明中立的。


而NICO NICO這樣的媒體,就很難產生一個「主流話語」,以及極權主義...並非是「不可能」,而是在利益團體的眼中,它比起Facebook:「沒有投資報酬率




  歐洲一向會於學者身後,替其出版全集,照理說這是他一生著作的總集。

不過書信集會不會被收錄在全集中呢?

 journal在往昔,似乎也是日記的意思...什麼時候其字義變成「期刊」呢?

而今,部落格上的文章奪取了journal的原義,而具有「不預期要寫給誰看的書信」之性質。


  與出版在正式刊物的journal不同,寫在blog的文章是必如同letter一樣瑣碎。除非像大企業家以及勵志作家及為矯飾的"寫給XXXXX的N封信",那XXXXX根本就是死忠支持者....只有宣教與自己行銷的意圖罷了!



  之前有名人的情書集幾本出版上市。然而沒買,原因就出在名人這包袱上。

同人誌,原本就具有這樣的書信性質;
或者佛洛伊德留下的書信集,都很有價值,有關於還精神分析的真實面目。


 話說NICO NICO上的化身  Jungfrau-ravidina "處女的星期天"

Jungfrau 德文中是指處女座,不知道原義是不是「少女」?

ravidina則是梵文中的"日曜日",這部梵漢字典在公共圖書館或大學的圖書館都找的到。




......老實說我常把
紀爾茲(Geertz)與德勒茲(Deleuze)、

布希亞(Baudrillard)與布迪厄(Bourdieu)分別搞混....
 
或許這是以上四位的著作似乎都沒有讀過的原因吧?



 也因為種種因素,我對狄塞托(de Certeau)或是哈伯瑪斯(J. Habermas)等人有些不滿,所以不會去選讀他們的著作。


  收集很多資料,能寫的很少....M某不知道為什麼現在還在分心。

然而人類的腦,千百年來就不是為了應付這種工業生活而演化出來的。

偶而看一下生命電視台也是不錯的。

台長: M-I
人氣(2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閒談隨筆 |
此分類下一篇:女子高生制服小談
此分類上一篇:5/12日 令人難忘的... 今天也是護士節...吧?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