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23 15:50:54| 人氣7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情緒與學習效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樂在學習系列演講」
主題:情緒與學習效果(上)
時間:2008/12/1 (一) 12:30-14:30
地點:臺大物理系/凝態中心 104 演講廳
講者:陳淑惠(臺大心理學系副教授)
整理:賴慧玲(學習促進組幹事)

情緒可以是妨礙我們學習的重要理由,但也可以是促進學習的動力。我本身所學的是臨床心理學,在今天的演講中,我想藉由一些研究的訊息,來討論我們如何看待情緒的處理與掌控,讓情緒不會干擾我們的學習狀態。目前情緒與學習的研究多著墨於國中小學生,研究結果顯示,學習成績較不理想的學生,情緒也往往較差;而憂鬱指數較高的學生,學習效果也常受到干擾。大學生情況或許會更複雜,不過根據我長期所做關於青少年憂鬱的研究和臨床經驗,使我思索情緒是否可以成為個人學習成長的助力。我曾見過不少聰明的學生因為情緒的影響,而產生嚴重的問題,甚而犧牲了課業和其他學習機會。今天的演講題目,是我心裡想說的結論,也就是情緒會影響到學習效果,所以我們需要好好處理;我更想談的,是在眾多情緒之中危害漸深的憂鬱症問題,而國內外的憂鬱症研究正好有許多訊息可以提供我們參考,啟發我們如何協助、開發自己,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得更好,為個人、社會甚至全人類提供更多的貢獻。今天我將以心理學一些典型的情緒研究,來說明情緒如何干擾我們的學習效率。

情緒多面向

情緒和學習效果之間的關係以科學觀點來研究抽象情緒,是當代學術十分熱門的方向。目前最廣為研究的三個情緒可能是焦慮、憂鬱與生氣,三者獨立卻又互相影響,例如有考試焦慮的同學在正式考試時因焦慮而腦袋空白,結果考試成績令人挫折而感覺憂鬱。如果我問同學你快不快樂,你該怎樣衡量自己是否快樂?從中文字面意思來看,「快」意味著迅速短暫,因此快樂通常不持久。相對地,負面情緒雖然常常是在特定環境和原因下產生的,可是被長久保留的機會卻大過於快樂的情緒。影響情緒和學習效果的因素非常多,在此我將不討論個人體質性的因素所導致的情緒問題,而專注在由明顯原因所導致的情緒狀態,藉由釐清情緒背後的理路,我們可以找到改善的契機。情緒其實是多面向的,例如緊張時生理也會有心跳加快、手心冒汗的反應,而腦袋則是一片空白或混亂。很多人的經驗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想得比較多,而且想的內容通常也比較負面,連帶影響你接下來的行動。因此,情緒的出現包含了一套內在已組織好的 set (生理、思想、行為)。當你能夠了解自己的整套反應,便有機會能夠掌控自己。

學習時,我們需要策動大腦的認知系統來執行,但情緒不好時,我們也會使用很多腦力思考負面事物。因此在有限的大腦資源下同時學習和咀嚼情緒,多拿一點腦力來思考情緒,自然就少學了一點。因此,很多人試著說服自己或朋友「別難過,不要想」。不過,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不要「不要想」。根據心理學「白熊研究」顯示,要你別想的事你越會想。假如考試前發生了讓你覺得委屈的經驗,也許有人真的能夠完全不去回想這件事而專心唸書,但也有人是越要自己不想,結果想得越多,因此佔用了學習的心思與時間。情緒與學習在大腦資源的競賽之中,如果情緒戰勝了學習,使學習效果變差,心情也可能因此變得更差,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陷在這個循環中的個體,可能就會心情更低落,嚴重者會產生憂鬱。和強迫症患者不同,憂鬱症患者的思緒是很有邏輯的,所想的事物在大多時候是符合他的經驗真相而非無中生有的,只是想法停不下來,也就無法花腦力去學習。當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時,人們常會去思考這件事的緣由和未來的可能性,然後又回頭想「我為什麼要想?」、「我不要想」。用這套方式來面對情緒,結局可能是越想越多,因為負面想法會帶出更多負面想法,還會影響後來的行動,產生更多不愉快的情緒和壓力。這是一種負面的處理方式。

情緒的功能

情緒對學習的干擾情緒有很多功能,它可以透過語言或非語言(如音調和表情)來溝通和影響別人。雖然我們從沒在學校學過如何理解別人的情緒,但卻常能感受出別人的情緒狀態,因為這是生存的重要條件。過去研究顯示,在人際溝通和表達上,大約有 70% 的情緒不是透過語言文字表達,這些沒講出來的情緒才是大宗。雖然沒用語言表達,但還是可能透過其他人類共通的非語言來表述自己、希望對方理解。情緒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驅動這個人腦內的思考、組織、計畫和行動。一個沒有什麼情緒或是情緒一直很低落的人,要啟動一個行為是困難的。例如在心情沮喪的狀態下,有同學邀約打球,就算是籃球高手也很可能會說不想去。他動不了,因為少了 motivation 。因此情緒在行為驅動上扮演重要角色,當你情緒很 high 時,行動力自然提高。另外,情緒的另一個功能是幫助人自我確認。當你做一件事獲得別人讚美而心情愉快,說明了你喜歡做這件事。情緒能幫助我們去辨識、確認自己的偏好,進而決定要不要朝這個方向發展或修正。因此情緒的正向後果,是幫助我們作好反應的準備、調整決策、提升重要事件的記憶和催化人際互動。如果你的情緒持續處於正向狀態,你的學習效果會比較好,在正向互動的過程中(如歡樂派對),人與人的關係也容易拉近。但反過來說,當你心情不好時,腦袋會想起一件件不愉快的回憶,就算這個回憶已經久遠,也會因為和你不愉快的 mood 有一致性,而被一一喚回。情緒最壞的負面效果,就是「違反比例原則」;對錯誤的人、 timing 和情境發洩錯誤強度的情緒(如遷怒),結果是損人不利己。所以,情緒有正面效果,但如果情緒的出現、呈現、處理不當,則會有負面的結果。

負面情緒 VS. 大腦功能

在人類大腦心智活動的眾多功能中,有一項叫做 executive function :在經驗中比對曾經出現的概念。如果出現一個未曾經歷過的情緒(如第一次分手),無法在過去經驗中比對出結果,對多數的人來說,會很難決定這個情緒經驗到底是什麼。我們往往在事情發生之後才知道發生的事情是什麼、有多嚴重;而在事件當下,我們只能先創造一個概念(姑且不論概念是否正確),一個想像中連得起來的經驗,然後在事後比對時被取消或修改。如果一個情緒經驗是你曾經經歷過的,你會直接把這個經驗放到已經架構好的一套認知概念中;如果是未曾經歷過的,你的腦袋會先創造一個位置存放這個記憶,再依照後續經驗來修正這個記憶的保存,最後形成一套認知的概念。心理學發現人的腦袋裡有很多一組一組的結構,點一個點,會拉出一整套結構出來。在憂鬱的狀況下,很多負面的經驗也是這樣地集結在一起。因此,只要一點點的刺激,這個人的負面情緒便會整套地被帶出來。這樣的「比例不對」也說明了為什麼憂鬱症如此難解;在小小負面事件之下,有一整座負面冰山,這個個體將浸溺在這樣大量的負面情緒氛圍中,無法自拔。

人的心智執行功能能幫助我們 planning 和掌握時間,可以一腦多用。但大腦出了問題,便無法一腦多用或轉換思考,只能「執著」在某個點上,很難「分心」。「分心策略」是情緒處理上的有利工具。當一個個體陷在負面情緒漩渦中時,分心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同學在幫助情緒低落的朋友時,常會說「你不要想就好啦!」,但就是因為對方自己無法控制地會去想,才會陷在負面的情緒之中。 雖然對情緒低落的人來說很困難,但 shifting 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是我們大腦執行功能中重要的一環。除了轉換能力,大腦還要能控制專心。大部分的時候大部分人的前額葉都能充分提供我們的控制力。當我們學習時,其實我們全方位的感覺(聽、視、觸、嗅覺等)都是開啟的,只是把注意力專注在學習的事物上,大腦的執行功能會協助壓制不必要的刺激,否則便無法專心學習。然而情緒負面的個體,大腦壓制的力量會打折扣。一個重要的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大腦認知容量是一個 limited capacity 。當多做一件事時,就會少做一件事。所以如果大腦無法有效壓制其他刺激(如情緒),其他刺激便會分散大腦能量,使學習、判斷、決策等等活動獲得的能量減少。因此,憂鬱個體在執行一件事的大腦能量會比沒有憂鬱症的個體還差。聰明的人也許大腦開發得多,capacity 也相對地高,所以就算情緒出問題,還是能把事情做好,學習表現依然優異。但該注意的是,如果沒有情緒的干擾,這個聰明的人可以把大腦空間更有效地利用,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得更好。這樣的同學如果出問題,通常是大問題而不是小問題,因為能使他的表現下降的情緒問題,所佔的大腦空間一定很大。

學習除了要有動機和方法,還要有能夠維持學習的機制。相信各位同學已經聽過不少學習方法,並且也以成績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不差。我們已經提過情緒的改變可以產生動機讓人改變,而情緒也必須妥善處理才能讓大腦發揮壓制干擾因素的能耐、管控學習的機制。情緒同時扮演著觸動和干擾的力量。將情緒與大腦控制種種條件加起來,就能預測出一個人學習效果的好壞。學習必須先注意得到刺激,然後將刺激一個一個吸納到大腦的儲存空間,同時比對,如果和舊有的經驗相似,便會被收納在同樣的分類系統。

人的大腦非常有規劃、系統地在收納刺激,絕對不是照單全收,而比對其實是在整合、擴展原有的認知系統或創造新的認知體系。創傷的經驗(如九二一地震)常常會製造新的認知系統,在創傷初期常常不利這個個人,可能使他不再相信這個世界。憂鬱者並未如創傷者這麼嚴重,但一樣在心裡留下了一個負面結構,不斷地存放新的負面經驗,而他的心智系統也會不斷地隨著更新。

憂鬱 VS. 認知

憂鬱對認知歷程的影響焦慮的認知成分是擔心事情無法達成預期的目標,憂鬱也有這樣的認知,同時還加上「我都做不到」的認知。大學生面對的壓力很多來自人際關係,因為這個年齡正是開始建構新的親密關係的階段,而在這之前你已經培養了一般的人際交往和學習的能力。除了繼續學習之外,你的重要人生任務就是和他人建立親密深入的關係,而這也成為新的壓力和情緒困擾的來源。一開始這樣的情緒不見得是憂鬱,但如果這個個體在成長經驗中已經有很多挫折和負面的念頭,憂鬱的信念便會自動被帶出來。研究顯示,如果不斷反芻負面記憶,多數個體的情緒會更低落,看事情的眼光也變得很負面,如同戴上了情緒的有色眼鏡。然而試想,如果一個人帶了藍色眼鏡,他所看到的黃色蘋果不會是黃色,而是綠色的,反而像顆檸檬。換言之,事物真實的狀態是一回事,當你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知覺這件事,就會產生這件事情被你覺察的一個概念和系統。心情不好時看事情都是負的,正好對應了你原先認為事情都是負面的概念。

憂鬱三角「憂鬱三角」指的就是在這樣的眼光下,看自己很卑劣、看世界很黑暗、看未來很絕望。而情緒不好時,人會不斷地思考負面經驗,腦袋的空間和能量就被耗費掉了,沒有辦法學習。研究證明情緒越負面,腦袋的認知容量就越低,個體的回應也越負面;心理學實驗也證明,有情緒障礙的人在事情難度增加時,表現能力會下降得比情緒好的人更多,功能缺損更大。在那樣的狀態下,就算生活中有愉快的經驗也不會被注意到,想的、看到的、記憶的都是負面的事物,這些負面事物又收納到腦袋裡擴充負面的認知架構,使得這套負面的認知系統越來越堅固,也越難破除,於是一個負面循環就開始了。臨床經驗上,重鬱症患者都擁有一套很完整、很堅固的負面思考模式,連自己也很難對抗,必須請專家來幫忙。總結來說,憂鬱對情緒干擾有幾個層次:缺乏動機、注意力焦點會朝負面偏誤、干擾認知容量的分配。

情緒與壓力

這並不代表情緒都是不好的。有適當的情緒起伏生活才會更多彩多姿,而研究也發現少量的負面情緒有助於創造力的發揮(不過量太大會佔掉認知空間而降低創造力)。但情緒如果一直劇烈地變化會消耗這個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因此情緒的大幅變化需要處理和協助。未處理的情緒長久下來會產生壓力,壓力又造成負面的情緒,因此又形成一個負面循環。實務發現人際壓力會比學業壓力更容易導致負面的情緒和憂鬱,而有時壓力的轉念,可以避免這樣的負面效果。

何謂壓力壓力的一種解釋是「現有的有形無形資源無法滿足環境對你的要求」,例如你的聰明才智和時間無法應付某一門課,讓你覺得有壓力而想要退選。然而如果完全不花力氣、沒有壓力就能學會一門課的話,人很容易就感覺到無聊。因此,最好的壓力狀態是環境的要求接近或略為超過你的能力(資源),這時你會具有最多的強動機,因為你只要再蒐集資源、再加強,就有本領突破。壓力過大時,有時放棄是明智的。偶爾負荷過度,可能只是增加一種體驗,但如果負荷狀態很持久,像是手提一個五十公斤的重物很久,就會導致身心損傷或崩壞。壓力太大時,多數個體初期會非常焦慮、不快樂,長期會 give up ,甚致導致 depression 。因此我們必須學會為自己找到適當的壓力狀態:生活不無聊、很有趣、能成長、表現優還會更喜歡自己。最適壓力因人而異,必須由自己去摸索、尋找;這樣的探索對學習、交友都很重要。

在壓力初期,我們的潛能會被激發出來,精神旺盛地衝刺;當壓力持續沒有減緩,我們的生理和心理會處在一種戰備狀態,面臨是否繼續挑戰或乾脆逃開的抉擇。當過了一個 peak 之後,個體身體內的儲存戰備已經差不多消耗殆盡,但是心理、意志力仍然高昂;這時如果繼續戰鬥,大多數個體的身體會開始投降。因此,在長期的情緒和壓力之下,人的生理也會付出代價。由此來看,情緒的管理,其實有一大部分可從生理來思考。如果你能觀察到自己生理的變化,將能比觀察行為和認知更早察覺到自己情緒的變化。

正視憂鬱症

憂鬱症是處於長期情緒或壓力下所產生的代價。美國林肯總統也是個憂鬱個案。我曾經看過很多年輕朋友因為嚴重的情緒問題,甚至達到憂鬱症的程度,而使自己處在非常負面,需要醫療協助的處境。然而在這之前,其實有些點是我們自己可以試試看走出來的。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三大疾病負荷之ㄧ,因為它不只影響個人生理心理,還會拖累消費和生產的功能,連帶影響週遭的人。

憂愁和憂鬱有什麼不同呢?憂愁和快樂一樣是常見的心情反應,情境解除之後症狀自然消除,不是恆常的情緒狀態;憂鬱則是一種情緒性、思考性的心理疾病,症狀會持續一段時日且通常難以自行好轉,需要被專業處理。重鬱症症狀是發作持續時間至少兩週,幾乎天天沮喪、心情壞到谷底、感覺不到希望、社會退縮,甚至有 30% 的人會自我傷害或尋死。心情不好不一定會消瘦,有的人是心情不好大吃特吃;不一定是睡得少,有的人是大睡特睡不想起來面對現實。各位如果發現週遭親友出現一些類似的狀況,可以尋求專業協助,因為這是可治療的,且若不治療可能會有嚴重後果。另外有一種程度較輕的輕鬱症,是持續兩年的心情低落。還有人是體質性容易心情低落,建議尋求醫生和藥物的幫助。

當代憂鬱症的發病年齡下降、罹病百分比增加,患病總人口非常多,耗費了全球很多資源。因此,我們應該好好尋求專業協助,減輕自己和他人的負擔。憂鬱症痊癒的機率很高,只是復發的機率也高,因此心理保健、保養是很重要的。

從情緒管理預防憂鬱症

自我協助的策略要預防憂鬱症,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調解負面情緒。如果出現短期、有緣由的情緒反應,可以試著讓身體放鬆,將負面思考轉為正面;如果實行一段時間無效,可能需要專業協助,例如台大學生輔導中心或醫院等校外合法機構。如果自我檢測發現容易有負面思維、二分看法(非好即壞)、推論武斷、將小事放大等傾向,要小心認知扭曲可能會帶來憂鬱後果,最好及早改掉這樣的思維習性。

如果覺得情緒壓力已經干擾到學習,必須試著自我開發和探索,務實地了解可變和不可變的因素。憂鬱症者常覺得人生不能改變、動彈不得,但其實一定有什麼部分和角度是可以改變的。勇敢面對事實和壓力,訂立適當適量的改變計畫,多方蒐集資訊,擴充自己的想法和角度,找到對的人幫忙,逐漸改變處理情緒的習慣,從小目標開始慢慢增強自己的能力,選擇適當的人、時、地和方式發洩情緒,開發腦袋認知容量。如果事實真的是無法改變的,也請只好暫時認命接受,也許下個階段你就有能力改變。承認目前的 limitation 並不表示永遠都會被 limited。

請記得情緒的管理技巧是可以學習的,並且當你改變時,你的環境是非常有機會被你改變的。當你不改變時,環境也會改變,只是可能不會朝你希望的方向改變;當你改變時,你將有更多的機會讓環境朝你希望的方向和你一起改變。當情緒干擾學習時,情緒與你的生活作息絕對息息相關。如果想要改善,必須連同生活作息全面、按部就班地改變,這樣的改變也比較能夠持久。短程上,可以多增加正向的情緒,每天可以做一些立即有樂趣的事,例如犒賞自己吃冰淇淋、和朋友來個知心對話或看有趣的漫畫,讓心情變得愉快。長程上則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如修補關係、結交新朋友,讓正向事件能夠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你的生活中,降低負面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此外,別在嘗試之前就輕言放棄,嘗試一段時間之後真的不行,再接受這樣的結果。請同學開始從生理、行為和想法來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訓練自己用不同的眼光來看事物。體驗情緒,但不要陷在其中,也不要壓抑;切割情緒和自己,理解「壞的情緒」不等於「壞的你」,情緒是你的附屬但不是你的全部;將負面的情緒經驗轉念為成長的助力,建立抗壓彈性強的人格特質,如幽默感、自覺力、謙遜、自主、同理、創造力等。

面對情緒困難時,多讀各種書是好方法,因為知識是有力量的。除了看書,還可以找朋友,有人際協助比較容易度過難關。和大家分享一個祝禱詞:

願神賜我以平靜之心
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
並給我勇氣,去作我能改變的事,
以及智慧,
來分辨我無法改變與可以改變的事。–Reinhold Niebuhr

情緒管理技巧是需要時間練習的。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效,請找臨床心理學或諮商專業協助。最後提醒大家:Smiling through the day, keeps the BLUE away! 謝謝。

http://ctld.ntu.edu.tw/epaper/?p=1044

台長: Column
人氣(79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管理 |
此分類下一篇:效率學習,開發無窮潛能 莊淇銘(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管理研
此分類上一篇:適於腦的教學 ----情緒與學習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