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13 14:26:24| 人氣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五講 人文心理學要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http://www.nchu.edu.tw/~dl/document/man/man-5.DOC
人類的心理能力,正如同生理能力一般,是心智對外界刺激作出適應性的反應,我們現在選錄現、當代人文(人本)心理學、三位代表性人物的學說。
(一)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奧地利現代心理學家,他提出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s)是所有人類努力的來源,及決定我們行為的力量。個體不斷地前進成長,並且藉由我們嘗試去補償(compensation)我們的自卑中發展,不管這自卑是真實或想像出來的…我們是否只單純地希望去除自卑感?阿德勒相信我們要的更多,他發展出人們是努力於優越與完美這更寬廣的視域。優越感的追求(striving for superiority)是生活中的基本事實,它並非企圖要比別人更好,也不是一種傲慢或跋扈的傾向、或對我們的能力與成就洋洋得意,而指朝向完美(perfection)的驅力…阿德勒是以對未來的期望來看待人類動機,與佛洛伊德(S. Freud)的童年經驗和本能的過去導向相反,他認為只有優越感或完美的終極目標才能解釋人格和行為…我們為了主觀存在的理想而努力…對優越感的追求增加了緊張,對完美的努力需要能量和能力的龐大付出;另外,優越感的追求經由每個人與社會兩者所明示出:我們是十分具社會性的…人們必須與他人為全體的利益追求優越感或完美,而非只個人事。他又提自我的創造性力量(creative power of the self)說明我們並非被動的由童年(四或五歲)的生活風格(style of life)的經驗所塑成,這些經驗不如我們對它們的意識態度來得重要,不管是遺傳或環境,皆不若自由意志所給予我們的能力對合適生活風格的創造,一旦生活風格被創造便會在一生中皆保持穩定。另外,他以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定義個人與他人合作以達成個人及社會目標先天的潛力,他駁正佛洛伊德決定論的偏差,強調與他人共同相處的生命課題。譬如母親必須教導孩子合作、友誼及勇氣 。總之,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社會性因素、人格的統整、自我的創造性力量、目標的重要、以及認知因素影響了許多人格理論者 。
(二)馬斯洛(Abrahom Maslow, 1908~1970):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心理健康之提倡人。他認為自我實現(self-actulization)是我們潛能和能力的極致及理想狀態,此一需求凡是對自己的能力、價值感到自信及尊重的人必然擁有的,自我實現與尊重、愛與歸屬、安全及生理形成了五個「需求層級」(hierarchy of needs),滿足輕高層的需求固需較多客觀條件,較成熟生理年齡,但伴隨的滿足、快樂及充實感足資回饋,以致人們普遍為其吸引而不斷成長。因服膺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積極樂觀、自由創造的精神價值,使馬斯洛矢志貢獻心智能力中對未來理想的追求的研究,他提出完美感、正義感、意義感、實踐感、豐富、活動、秩序、善意、真理、秩序、簡約、樂趣等後設動機(meta motivation),「對人類心智的本性充滿著自信樂觀的態度,是性善論在當代的翻版,理想和希望決定著其他心理過程的產生和發展」 ,馬斯洛是阿德勒忠實追隨者,曾引用後者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的概念形容自我實現者對人性的悲憫和同理心,重視人際交往,珍惜偉大典範,有創造力也勇於認錯,能抗拒庸俗特立獨行,又主張民主與寬容。心理學教科書編者說:「很少有某種理論能夠像馬斯洛理論,在心理學範圍外有如此大的影響力。教師、輔導、商場及政府領導人,以及想應付每日生活挑戰的人總是能夠從馬斯洛的觀點中找到適合自己價值觀和需求,以及解決一般問題的方法。他的追隨者紛紛摒棄以行為心理學派以及精神分析學派的方法來進行人格與心理的研究,以實證方法證明馬斯洛研判方向的準確 。
(三)楊國樞(1936~):中華民國臺灣傑出心理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主持人。楊先生卓識試以三文述之:1.<中國大學生的人生觀>(1972),以實徵方法評定中國,台灣一學生對十三種生活方式的喜好程度、真實程度、利他程度及利己程度,結論有七,擇要言之,1948年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生活方式具有三特點:(1)接受社會約束,保存人類已有成就;(2)以克制與修養律己,以溫情與善意待人;(3)在中庸無偏及兼容並蓄的原則下,使行動、享受及冥想三者適度配合,1964年台灣大學生雖仍保持類似選擇,但宇宙觀方面已由「藐視個人,敬服宇宙」轉變為傾向「肯定個人,征服宇宙」,顯示外來文化的觸角已侵入了中國傳統價值的核心。 2.楊先生<自我實現與社會生活>(1976)列舉感覺、認知、體能、動作、動機、情緒、氣質及學習八項人的潛能(或秉賦),它們大都是中性或良性的「內在的自然」屬性,順乎自然發展,會健康快樂、生命蓬勃,充滿人生意義。自我實現的人格素質是什麼?楊先生精約地說:對自己有統一感,對行為有自由感,對生活有意義感,對人類有責任感,對環境有超越感,對未來有理想感。他列出「十訣」引導青年人從一舉一動、一思一念中實現自我發展潛能,每一次解除衝突的選擇都是自我實現的大好契機,自我實現要靠社會,而社會愈好便愈能使較多的人民實現自己 。3.楊先生<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1991),列舉遵從權威、孝親敬祖、安份守成、宿命自保、男性優越五項傳統價值觀念,以及平權開放、獨立自顧、樂觀進取、尊重情感、兩性平等與之對比的現代價值觀念,徘徊兩端間的是無規範感、社會孤立感、無力感此現代化過程裡「疏離感」三個分項。作者嘗試據實徵資料建構新理論,譬如在七點中的第五點,先生說:在現代化歷中,為了適應新的工商社會,民眾會逐漸形成各種新的心理與行為,且其強度會逐漸增大,但最後終將達到一漸近線。內涵上的轉變主要屬於功能性的,從文化生態互動論的觀點來看,現代性心理與行為是外在環境變動與種族身心特徵的互動性效果 。楊國樞四十餘年來推動心理學本土化,堪稱一位「儒學心理學家」。
總之,心智能力雖無法完全量化,其潛能值得開發卻為以上三位一致肯定,愈有自尊愈肩負工作獲致成就及榮譽。羅家倫說:「整個人生的目的,就在求自己的實現,以求達到盡善盡美,篤實光輝的境地」。(見先生名著《新人生觀》)

台長: Column
人氣(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