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雲南歷茗史茶,也是中國茗茶。雲南普洱茶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到唐代已成為主要商品;明代“士庶所用皆普茶”,少数民族“不可一日無;清代入貢朝廷,聲名崛起,遐邇聞名,成為華茶茗品。普洱茶原產于雲南澜凔江流域的思茅、版纳、臨凔等地,集散于思、普一带,聞名于普洱。
普洱茶有“傳统普洱”和“现代普洱”两大類。傳统普洱茶是以雲南大葉種晒青毛茶直接蒸壓而成,古代大多為團、餅、磚、沱等,以便于儲存、保質和運輸
雲南晒青新茶因茶性强烈性微寒,當年生飲有傷脾胃,所以,雲南民間大多習惯烤飲(烤茶)或經数月甚至隔年存放(當地俗稱“發汗”)後飲用。在雲南的老茶區,飲陳茶、飲隔年茶的習俗已延續数百年,迄今仍较為常见。过去,雲南晒青茶因運输不便,在本土存留時間較長,茶葉經歷了自然“後熟”變化,形成了獨特的 “陳質”。它得到了廣大飲茶者尤其是港台飲者的喜爱和認同,並使其發揚。
因晒青茶的自然後熟的時間較漫长,時間成本較高,于是從50年代到1973年,雲南部分主產廠家進行多年的探索,這一時期推出了许多風格各異的“普洱茶”。直到1973年人工發酵普洱茶的生產工藝才基本定型。它是通過对晒青茶葉進行人工後熟處理,使茶葉短期“熟化”、品質具有陳茶的某些特征。现代普洱茶也稱“熟普”(用晒青直接壓制的普洱茶也稱“生普”),有散茶和紧压茶两類。散茶外形條索肥狀,色澤褐红(俗稱“猪肝色”),湯色红浓,滋味醇和甘甜,耐冲泡。緊壓茶用“熟普”壓制而成。现代普洱茶现今已成大宗商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和不可替代性。普洱茶無論是“生普”還是“熟普”,都具有越陳品質越佳的特點,二者茶性各具特色。品質較好的陳“生普”,香高醇厚回甘有活力,喉韵悠長;陳“熟普”香濃醇甜,温和柔美,長飲不疲。二者香型有别,均為普洱佳茗。普洱茶還有獨特的保健作用,有降脂、降糖、消食、和胃、健脾等功效,赢得了“降脂佳品”、“美容茶”、“益壽茶”等美譽。普洱茶因具有長期收藏品飲價值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而深受國内外许多“飲者”所喜爱。藏普洱、品普洱漸成时尚;成为一種獨特的“普洱文化”。雲南普洱茶既是飲品也是文化商品,它是華茶大觀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雲南普洱茶的傳统品種有雲南七子餅、雲南沱茶、普洱沱茶、雲南普洱磚茶、雲南普洱散茶、内外銷緊茶、雲南普洱方茶、竹筒香茶。普洱茶新品有普洱小沱茶、宫廷普洱、陳香牌普洱等等。在這些茶品中有“生普”,也有“熟普”,花色達近百種。
雲南普洱茶具有特殊的“陳質”,以陳為贵。普洱茶的品質因制作技術(選料、工藝、儲存條件)和陳化期不同,表现各異,茶質有新陳、好差之别。同是陳茶,因儲存條件、儲存環境不同,茶葉的陳質也不同。儲藏不當,甚至毁茶。同時,雲南本地出產的普洱茶具有較强產地特质,與省外、國外出產的同茗茶品質風格也有不同;與中國黑茶大類中的其他黑茶也具雲南有顯著的差異。因此,消费者在選購雲南普洱茶時要有一定專業知識,加深對雲南普洱茶個性的了解,做到會品雲南普洱茶,了解雲南普洱茶的真性;會鑑别普洱茶的陳新、好壞和真伪。尤其在目前老茶鳳毛麟角、奇貨可居,仿冒充斥市場的環境下,消费者更要淡化“茶龄”意識,强化茶質意識,注重口感,真正作到買普洱茶要買好喝的茶。
雲南出好茶,雲南人更熱衷喝茶,聚居在境内的26個民族都在用着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習俗來品飲、享受着這大自然的甘霖。“性潔不可污,為飲涤尘烦”。喝茶的妙趣不但在于它獨有的色、香、味、形,而在于它能使人把心放在閒處,涤燙性靈,保持心境中一點清纯之靈氣,使人能從平淡的日常生活,品出無窮的清新和趣味。
在雲南濃郁的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氛圍下,各城市大街小巷茶樓林立,不但本地居民沉迷于上茶樓喝茶,就連世界各地的游客、商贾也纷纷慕名而来。各茶樓人進人出,熱鬧異常。
雲南的茶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尤其是設在邊境少数民族自治州县的茶樓。这类茶楼四周山水風光秀麗,樹木花卉葱茏娇艳,顯得幽雅恬静、輕鬆、祥和、舒心,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有條件的茶樓还配以少数民族歌舞表演。清静安祥的自然環境,绚麗多姿、奔放豪邊的民族風情,更將茶之韵味推上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彩雲之下各種茶樓琳琅满目,而雲南的茶葉更是品種豐富。全世界约有製茶植物380種,雲南就有260種。雲南茶葉中最為有名的當數普洱茶和風慶滇红茶、滇绿茶。普洱茶湯色褐红,口味醇香回甜,香氣濃郁而茶心温和;風慶滇红茶湯色红濃,满盤金色黄亮,葉底红豔發光,香味濃郁,為國内其他小葉種红茶中所未见;風慶滇绿则湯色黄绿,满盤銀色白亮,葉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濃清爽,亦為國内绿茶所稀有。此處還有大理沱茶、大理雪茶、昆明十里香等上品茶類。這些茶類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韵味。雲南許多民族對茶還有其特殊的稱謂,布朗族和傣族稱茶為“腊”,哈尼族则稱為“诺博”,但在這裡“诺博”的含意並不是某種植物,而是代表虔诚的祭祀和奉献以及美好的祝願,“诺博”即是奉献吉祥之物。只要進了雲南茶樓,主人定會给你配備齊整,你儘管各取所需,縱情地品飲和享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