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05 15:08:31| 人氣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名家專論》從伴我成長的政治觀念中覺醒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3-11-05╱中國時報╱第A14版╱時論廣場╱林建甫  
  《名家專論》從伴我成長的政治觀念中覺醒

   很多自小學習的政治觀念,於今年過半百,再行檢視,發覺這些伴我們成長的想法,實在大有問題。為了讓台灣能更好,可能需要改變。

  首先就是政權、治權如何分離、五權分立的觀念。從小我們學:「憲法是國家之根本大法,…,從五權憲法的理論基礎將政權及治權加以劃分,使政權歸人民,治權歸五院行使。而五權原是針對歐美憲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不足,再增加監察及考試兩權,既分工又合作,無論對事對人皆能發揮功能。」當然監察院的由來是唐朝的諫議大夫、滿清的御史,或是像孫中山認為的,國會有了彈劾權,議員往往會利用這個權來壓制政府,弄到政府一舉一動都不自由。因此,必須把監察權從國會中獨立出來。而考試院是因為古代的科舉制度,其舉才的效果不錯。但現在的監察院及考試院,怎麼看都像雞肋。在實際運作上,考試院等於是強奪了行政院的人事權,監察院等於是切割了立法院一部分的調查權及彈劾權,不僅有疊床架屋之嫌,而且難免窒礙難行。兩院都像政治酬庸的地方甚至是養老院。而影響所及,五權都不張。看起來三權分立比較可行。

  然而三權分立,還是有很大問題,尤其是美國的兩黨及總統制下的三權完全獨立,互不隸屬,互相制衡。美國最近總統帶領的行政與國會互不相讓,導致政府關門。台灣的半總統制,過去在民進黨執政時,朝小野大,形成政治僵局,現今雖然藍營執政,立院也過半,但馬英九政府還經常抱怨立法院不能配合。究其原因,我國憲政體系的否決點太多,在制度結構上,已經存在無法解決的困境,而且預期,如果不改變,僵局還會一再的發生,有沒有解?

  在西方政治比較穩定的國家,大部分採用議會內閣制。議會內閣制是以議會(國會)為權力核心,行政系統受議會的節制,但行政權與立法權合一,內閣成員一般也是從議會議員中產生。而且內閣制一定是多數黨組閣,不同於總統制的制衡理念,議會內閣制的基本原則是責任政府,不但個別之閣員需對議會負責,內閣整體亦須對議會負責。而且做不好內閣制會被倒閣,做得好,可以一再連任。因此內閣制議事效率更好。

  另外,從小我們對於民主的認知,監督制衡是其核心價值。雖然民主政治與威權政治的分野,在於前者可以權力分散,同時加以制衡;後者則權力集中,欠缺制衡。但制衡無限上綱的結果就是為反對而反對,什麼事也推動不了。另外,在制衡的潛移默化下,選民一方面是同情弱者,一方面認為需要一個強大的反對黨,才能夠抗衡監督執政黨。過去這幾年也是這個想法,選民很快忘掉貪腐的嚴重性,不但願意給民進黨再一個機會,更急切地希望民進黨強大起來。甚至很多人也認為制衡就能讓國家進步,再一次的政黨輪替,才能使台灣更加民主。

  可是其實民主,尊重他人更是基本精神,更重要的是要能合作。國家要進步,要解決問題,建設發展,萬事都須有合作的基礎,需要發展出協商共享機制,藉以建立共識,發揮政府應有的效能,不能再一味黨同伐異,做無謂之爭。

  最後,有關減少立委數目其實也有大問題。當年國會席次減半,是多麼崇高的理想,然而現在立委只有113人。負面效應一堆:少數立委操縱委員會運作、作秀心態濃厚、單獨立委施壓行政官員的強度增加,選區選民服務和立法議院議事時間之衝突也是無可避免。其實立法委員人數、不分區立法委員比例和國會議事效率息息相關。先進民主國家國會議員人數基於民主政治為代議政治的原則,在中型國家(1,500萬人至9,000萬人)中,大約與人口成正比例增加,每10萬人產生1位國會議員。相對之下,我國立委人數可能還是要200人,目前已面臨委員會專業化上人手不足的情況。

  選賢與能背後需要更好的憲政體制及選舉辦法。以1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人,思考台灣的憲政體制,未來應該修憲,導向內閣制,並且再增加立法委員的數目到合適規模,台灣才能真正長治久安。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國政會財金組召集人)

 

台長: 客家達人
人氣(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