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3-14 00:07:03| 人氣3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電影《劉三姐》的音樂魅力[文章來源 3 edu教育網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摘要:電影《劉三姐》的歌曲時至當前仍然在受到人們的喜愛,自問世至今已有諸多研究,但著重點多是對廣西民俗、文化、旅遊、經濟的關聯性,對於其思想性、藝術性特別是音樂魅力方面的研究不多。本文立足於音樂的民族特色、音樂的喜劇元素方面,對電影《劉三姐》的音樂魅力進行探究。
    關鍵詞:劉三姐;音樂;民族特色;喜劇
    前言:電影藝術中的音樂與純音樂相比較, 故事情節雖然束縛了音樂的想像空間,但在視覺的補充下,電影藝術裡的音樂會更加具體和形象,甚至有時候我們無法分清是被劇中人物感動還是沒音樂感動。因為往往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作品的主題音樂會被人們長時間傳唱,因為一旦人們想起它,片中人物便會歷歷在目。電影《劉三姐》便是這樣一部以主題音樂被傳唱大江南北,至今不衰的電影作品。本片以廣西各地壯族民歌山歌曲調為基礎,融合了包括漢族在內的多個民族的音樂元素,用現代音樂技法進行再度組合,從而散發出更加耀

一、音樂的民族特色
    電影《劉三姐》於1963年獲第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音樂獎、最佳攝影獎和最佳電影美工獎。雖然已是上個世紀的電影,但是時至今日電影《劉三姐》的歌曲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輩份、年代和地域的局限。故事以唱山歌為中心展開敘事,充分再現了壯族人民能歌善唱、以歌代言的民族傳統,同時也向觀眾展示了了一種將充滿詩情畫意的漓江山水與優美抒情的音樂完美地融於一體的魅力意境。
    本片以廣西作為拍攝地點,將富有壯族特色的山歌唱詞與其他民族的音樂精華融會提煉,曲調更優美,民族特色更鮮明。片中音樂是由優秀民族音樂家雷振邦先生譜曲,喬羽填詞。山歌由廣西彩調劇團劉三姐的扮演者傅錦華配唱,音色清亮甜潤,猶如錦上添花。配樂由長影樂團演奏,音響經特殊塑造,更為美妙動聽。片中還切合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配以不同藝術風格的演唱方式,增強了美學效果和藝術感染力,主要有: 
    1.獨唱:如影片第一個鏡頭就是“歌”,三姐唱著《山頂有花山腳香》,搖著竹筏唱著出場,“山頂有花山腳香,橋底有水橋面涼,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接著就與老漁翁和阿牛用“歌”對上了話“。
    2.對唱:這是本片較多出現的演唱方式,較為經典的如三姐和男性鄉親對歌的片段中,眾男聲:什麼水面打跟斗,什麼水面起高樓,什麼水面撐陽傘,什麼水面共白頭。劉三姐:鴨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樓,荷葉水面撐陽傘,鴛鴦水面共白頭。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處三姐及其他人物在唱歌前都會有一個民歌中常見的襯詞,長音性的引入“哎”,再開始進入歌詞內容的演唱。另外還有劉三姐與秀才、與眾鄉親、與阿牛、與舟妹等對歌的場景。
    3.領唱:如三姐為了表達對鄉親的謝意,唱了一首《只有山歌敬親人》,多謝了,多謝四方眾鄉親,我今沒有好茶飯,只有山歌敬親人。
    4.合唱:如眾姐妹茶山採茶唱茶歌,禁茶一場的眾人合唱《州官出門打大鑼》。
    5.二重唱:如三姐被救出後,與阿牛的定情戲《連就連,我倆結交訂百年》便是一段優美的男女聲二重唱,充分展示了集有聲、有色於一體的壯族定情詩。
    二、音樂的喜劇元素
    電影《劉三姐》中的歌謠內容豐富、寓意深刻,最為觀眾喜歡的便是其中的喜劇元素。其實喜劇逗人發笑並不難,但是高層次的喜劇是其本身便具有喜劇性,觀眾不但自然感到好笑,還會認為這是劇情的必然而不是編者的故意。本片內容既有喜劇元素,又有正劇元素,做到了該喜則喜,該憂則憂,十分自然流暢。較為經典的當屬“禁茶”、“對歌”兩場戲。
    如“禁茶”一場,三姐先是用“平常看見鍋煮飯,今天看見飯煮鍋”來形容莫懷仁的假心假意,給了財主當頭一棒。管家責問三姐:“不認得莫老爺嗎?”她又機智地諷刺道:“常進深山認得蛇,常下大河認得鱉,常給財主流血汗,誰不認得莫老爺?”陶秀才怒斥三姐:“竟敢唐突莫公?”她回應道:“好笑秀才酸氣多,快回書房讀子曰,之乎也者學會了,才好搖頭晃腦殼。”此時觀眾很容易會聯想到古代秀才搖頭晃腦讀書的樣子,多會發出會意的笑聲。
    再如“對歌”一場,三姐同樣上來就尖銳的諷刺道“姓陶不見桃結果,姓李不見李花開,姓羅不見鑼鼓響,蠢材也敢對歌來”給了秀才們一個下馬威,秀才們這才意識到自己輕敵,難怪李秀才道:“果然有些厲害”。接下來三姐分別用押韻“沒後悔,你會騰雲我會飛;黃蜂歇在烏龜背,你敢伸頭我敢錐”、誇張“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萬八千籮”除了歌詞之外,“對歌”一場的音樂節奏也同樣具有喜劇特色,尤其是到秀才們的唱段時,統一運用附點音符節奏加以時值的長短變化,配以秀才們迂腐的表情,使唱段聽起來更加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在對歌的內容上,秀才們平時主要學習詩書禮樂,根本不可能有比賽唱山歌的能力,卻對勝利滿懷信心,結果在對歌中驢唇不對馬嘴,落得個“人家問地你答天”的下場。我們能夠感受到,片中大量的喜劇元素是來自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以及生活中的喜劇現象和人生規律,使對歌有一種睿智、和諧又快樂的色彩。
    結語:評論界對電影《劉三姐》的音樂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作曲家睿智地找到了廣西各族民歌的源頭,並成功地體味其核心與韻味,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區特色,故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①除此之外,較深的音樂喜劇造詣同樣為電影增色添彩。這些都使電影《劉三姐》的音樂在思想性、藝術性、娛樂性高度統一的今天,仍然形像多彩、美感無窮、歷久不衰。
    參考文獻: 
    [1]李俊梅:《電視劇音樂藝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6). 
    [2]狄其安:《電影中的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10). 
    [3]覃忠盛:談電影《劉三姐》的詩性藝術境界[J].電影文學,2010 (3). 
    ①劉波:《五線譜上的美》[J].文史春秋,2000(2)。

台長: 土司
人氣(3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懷念老歌 |
此分類下一篇:"寶島回想曲" - 周藍萍與四海唱片 特展
此分類上一篇:“鄧麗君現象”背後的文化生態和文化心理 [ 轉載 ]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