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24 23:08:13| 人氣6,81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新聞】布袋戲尫仔達人 - 沈春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以下文字轉自TVBS「一步一腳印」之新聞節目,
原新聞內容已擷出,收錄在小金老師的天空部落格中,
網址如下:http://mymedia.yam.com/m/1554692
希望能一賭沈師傅風采與了解其刻偶歷史的朋友們,可以前往觀賞。


記者:丁靜怡 攝影:林煌賓 報導

布袋戲表演片段:「我就是內山作大水,給你們猜2個字,啊,猜不到,劉三呀。」

聽到熱鬧的配樂和口白聲,很難不令人停下腳步,往戲台上看,有人自備板凳,有人直接坐在電動車上,這年頭,會專程來看布袋戲的人,實在不多,其中這位觀眾,看得格外入迷,他不是來看戲的,而是專程來看戲偶。」

這個劇團擁有500多尊戲偶,超過一半都是出自於,戲偶雕刻師沈春福的雙手。隆興閣掌中劇團團長廖昭堂:「他刻偶的變化比較多,不會死板,他的造型千變萬化,因為刻很久了,比較有經驗,比較專家,他自己會創造,我劇情人物的角色,要什麼造型跟他說,他都有辦法應付。」

沈師傅為廖團長創造出「五爪金鷹」,這是廖團長最自豪,也最得意的主角。廖昭堂:「他在作,比較能作出符合劇情的角色,因為我們主演者,在講口白的人,也會看戲偶的臉,那個造型,那個味道,愈符合角色,口白在講愈講會愈起勁,如果這戲偶作不好,我們表演角色來講,若這個人就愛哭臉、愛哭臉,要演丑角,要講那些笑話,我們當然講不出來,剛好他的戲偶合我們的感覺,我們在主演的人心情好,精神味道才會出來,所以他的戲偶我很喜歡。」

原來布袋戲偶的模樣,會牽動主演人的情緒,也間接決定了,一場戲的可看性,戲想要演得精采,戲偶就得栩栩如生,而沈師傅就是賦予布袋戲偶生命的人。

今年53歲的沈師傅,從事戲偶雕刻,已經超過30年的時間,不論早晚,不分寒暑,蹲坐在家門口,靠著手中一把雕刻刀,刻過上千尊戲偶,創造出無數知名角色,黑白郎君、獨眼龍、祕雕、海殤君、金太極,還有當年讓他一舉成名的武聖關公。

每個偶頭的前身,其實都是一截木頭,但每個雕刻師的處理手法,卻大不相同,在機器勝於人力的年代,大部分的雕刻師,都用機器車胚,但沈師傅堅持,製作步驟,全程純手工,全程對外開放。
布袋戲偶雕刻師沈春福:「客人向我們指定一定要手工,機器他們看得出來,因為有時候他們會來現場,現場看你,他們會來這邊等,他說他要這個偶,所以我們就要刻給他看,現場劈。」

看沈師傅雕偶,就像在看一場精采的工藝秀,沈師傅不只手藝靈巧,連腳掌和膝蓋都派上用場。沈春福:「腳要夾著,夾著這樣操作,夾著這樣,腳一定要夾著。」記者:「還有呢?」沈春福:「刺好,腳夾好,刺好,就可以開始雕刻了,用這刀子開始刻,刻一定要放這裡,不可以這樣刻,一定要放在這裡刻,這樣就比較穩,不會跑,很穩。」

習慣把腳,當成固定木頭的雕刻台,所以雙腳早已被磨出一層厚厚的繭,穿不下一般的皮鞋、球鞋,沈師傅索性不穿鞋,大部分時間,都是打赤腳趴趴走,對當地人來說,眼前的景象,他們早就習以為常,但是對外地人來說,這裡的一切,難得一見。」

沈春福:「有時候有遊覽車過來。」記者:「還有遊覽車哦?」沈春福:「對,遊覽車來。」記者:「怎樣?」沈春福:「來這邊參觀,幼稚園也有。」

當年因為喜歡看布袋戲,初中還沒念完,就一心想學雕刻戲偶,從偷地瓜練習,到拜師學藝,沈師傅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家門口,會因為製作布袋戲偶,成為雲林古坑的文化景點之一,更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為新聞人物。

沈春福太太:「這報紙幾年我也忘了,很多報紙都有拍他。」記者:「妳收的還是兒子幫她收的?」沈春福太太:「我收的。」記者:「都妳收的哦?」沈春福太太:「對呀,我也不會,人家就教我要用什麼用起來,我就用塑膠袋給它裝一裝。」

布袋戲表演:「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內山淹大水,給你們猜2個字,啊,猜不到,劉三。」

才剛說到這裡是當地的觀光景點,這時突然有輛車停了下來,一個年輕人拿著戲偶,出現在沈家門口。」

顧客廖同學:「師傅,你有沒有時間幫我補一下。」沈春福:「炎村幫他補一下。」顧客廖同學:「之前跟你訂的偶頭,這邊耳朵傷到,掉漆,要上一下一樣的漆。」

原來是老顧客上門,找沈師傅作售後服務,因為替戲偶作造型,結果不小心,讓戲偶的耳朵掉漆,趕緊拿來找師傅搶救。」

顧客廖同學:「你有請他表演給你們看嗎?」記者:「有呀?。」顧客廖同學:「就是雙腳夾住,然後用手直接剁剁剁。」記者:「有呀,你也知道是不是?」顧客廖同學:「知道呀,那是真功夫,因為我們以前有空,就在那邊看他從木頭,剁到,剁到好這樣子,只要哪邊不滿意,我們跟他講他馬上修改,這樣子。」沈春福:「修改啦。」

顧客廖同學:「因為他們就是這一行的,就唯有他是直接對外這樣子,直接用,其它的雕刻師,都是會把它當祕密,藏起來。」

廖同學在這裡訂過20幾個戲偶,原因無他,就是衝著沈師傅的純手工,和直爽的個性,他說有不少布袋戲迷都和他一樣,會來這裡看沈師傅雕戲偶,順便挖寶,因為每當他們,看到喜歡的戲偶,沈師傅總能體恤他們,渴望收藏的心情,給他們合理的價格。

顧客廖同學:「可以說你的壞話嗎?」沈春福:「你跟她講呀,沒關係。」顧客廖同學:「他哦,就是個性大剌剌的,有時候真的,要跟他,東西都要跟他講清楚,個性比較大剌剌,因為人粗爽,人和爽,個性就比較直,反正曾經有時候,找他作這個角色,然後他講下次,什麼忘記了?」

顧客廖同學:「哦,師傅我要走了,拜拜。」沈春福:「好。」

送走客人,一家人繼續趕工,不只2個兒子要負責當爸爸的副手,連媽媽都得幫忙,傍晚前得完成一尊祕雕,交給黃俊雄。

沈春福長子沈炎村:「剛坐下來已經滿身大汗了。」沈春福:「一定的,這邊又好熱。」記者:「可是你們這樣都沒有那個,也沒有辦法吹冷氣。」沈春福:「因為你等一下可以看到,那個木屑會一直飛呀!根本不可能。」

全程手工,已經是件費時費力的事,還要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現在少有年輕人願意,所以沈師傅只有這2個徒弟。

他堅持,2個兒子必須要傳承手工雕刻,不能讓這項傳統技藝,被機器取代。沈春福次子沈堡戚:「為什麼要叫作傳統?為什麼叫作藝術?傳統技術,就是因為手工的東西,如果說你手工的東西,被機器取代的話,那傳統就沒有什麼了。」

沈堡戚:「受傷哦,我都常常跟客戶,跟那個朋友講,永遠都是右手欺負左手,因為我們右手拿刀,左手拿木偶,這就是很活生生的例子,如果沒辦法讓我的小孩,能學到這項技藝的話,搞不好我可以收個徒弟,讓他傳承這項手工,我下面還有個弟弟,現在也跟著我在做,不敢說做到幾歲啦,就作做到我沒辦法做。」

一家人共同工作,有著相同的堅持,2個兒子傳承了,父親的好手藝,也肩負起父親要維護傳統技藝的使命。

組裝完成的祕雕,沈師傅迫不及待,先拿在手中把玩,因為下一刻,它就是顧客的了。60年代製播雲州大儒俠史艷文的黃俊雄大師,在當年創下空前絕後的收視紀錄,那時候的沈春福,還跟在師傅身邊刻戲偶,但黃俊雄相中他的好手藝,讓他製作的戲偶登上電視台,從此沈春福所雕刻出的角色,無不大紅大紫。

沈春福:「黃先生對我的恩情,我永遠都會記得。」記者:「算當初黃老師找到你?」沈春福:「算是黃先生幫我牽成的,我才會有今天的知名度。」

布袋戲大師黃俊雄:「沒有啦,就算起來,這些師傅啦!台灣全省在刻偶的師傅,算他個性最好,他就是專業在雕刻,有的是當作業餘,有空閒時間就刻來賣,不專心,所以他因為專業,進步很快,認真的雕刻,我們台灣的布袋戲這麼好,雕刻也要刻好一點來配合,讓這鄉土歷史,本土文化,來沿續這個本土文化,所以他的孩子就去學。」

2位師傅合作出好默契,祕雕就是當年共同創作出來的角色之一,黃俊雄告訴我們,其實祕雕是真有其人,家住台南,走路駝背,跛腳歪頭,是黃俊雄的戲迷,當時黃俊雄到台南演出,他連續1個月看布袋戲,看到不上工,讓黃俊雄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靈機一動,將他的模樣描繪給沈師傅聽,在沈師傅的巧手下,祕雕就這麼誕生了。

黃俊雄:「這跛腳駝背的,在走就要這樣,哈哈哈。」沈春福:「專家。」黃俊雄:「你不夠駝,這我要再加。」沈春福:「好,我再來補一下。」黃俊雄:「是刻得蠻像的沒錯,但是不夠駝。」記者:「不夠駝背?」黃俊雄:「對,哈哈哈哈哈,山中有直樹,世間沒敵人,哈哈。」

憨直、堅持,沈師傅一家人,會繼續用雙手,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戲偶,動機,是為了滿足顧客,堅持全程手工的要求,目的,是為了傳承這項傳統技藝,成就,是來自於戲迷們滿足的笑容。沈春福:「這邊看戲的人人都不斷稱讚,我來這邊看他在演出,把我作的角色演紅,我就感到很滿意。」

台長: 小金老師

很佩服現在的刻偶師

布袋戲的戲偶越來越精緻,想必下了很多天的工夫
2008-01-06 18:37:06
版主回應
再怎麼說,這也是一種藝術品,
雖然說車偶的風氣很盛,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的心血都放在這上面的.
2008-01-06 22:43:0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