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輔導學生比起教學,會讓我有更多的收穫與成長。
「教人者,益己學之半。」
最近我們系上一年級的學生發生了一件不幸的意外,為了避免其他同學太過傷痛所造成的「創傷後壓力症侯群」,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為這些孩子們做個別與集體輔導。
很多老師都說他們不懂要怎麼輔導,其實輔導最重要的技巧無他,唯有「傾聽」而已。
所謂的傾聽,就是仔細的聽學生說他的故事給你聽。
以下這一小段,我曾經在「交換日記」的故事中,寫給小金門看過。
一個人,透過不斷的說自己故事的過程,會漸漸發現自己的內在真我。就好像是在拼圖一樣,你每說了一個故事,就是拼好了其中一塊,你每多將一塊拼圖放在一個對的位置,就可以像連鎖反應一樣的找到其他幾塊,然後愈拼愈多, 愈拼愈大塊。一個人的潛在自我,就是拼圖完成後的圖像。
學生和我分享心事的過程裡,面對了很多他們之前不願去想的事,其實也是在學習如何拼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拼圖。這個拼圖並不是死的,也不是拼完就用膠水糊起來裱裝不動,而是可以重新拼湊,重新來過。
或許,在過去,他們認為他們是某一種人,可是在他們每一次提到那些故事的同時,這些故事會有新的意義,他們可以用不同的視野和角度去拼出另一個全新的圖像,最後會找到另一種不同的屬於他們自我。
如果說每個老師花時間陪學生分享心事,真的對他們在拼湊內在自我的過程中有一點點的幫助,那這些時間與精神就值得了。
在此分享幾個心理輔導過程的技巧如下:
1. 陪伴:心理脆弱的時候,最是孤單,但是誰可傾訴?誰可信任?有的時候我們選擇獨處,不是因為真的喜歡獨處,而是嫌吵。所以對他人的痛苦,我們願意伸出援手之際,非言語的動作有時候更有力量,讓對方知道我就在你身邊,就在一旁靜靜的陪伴。
2. 傾聽:助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倒不是難在該說什麼,而是難在不要說什麼。要耐著性子聽別人述說他的問題,需要自己夠穩定,不焦慮,不急躁。能夠耐心聽完別人的故事,就有可能得到他的心,才有進一步幫助他的可能。
3. 提問:聽見別人講的內容,遇到感到不合理的部分,先不要急著給意見,或者反駁對方的想法,就先請對方解釋澄清一下,可以幫助對方和自己弄清楚怎麼回事。
4. 同理:讓對方明白我懂你的心,才不是呆板的傾聽,我們可以點頭表示瞭解,也可以把對方的話簡述一遍,也可以確認彼此的認知是一樣的。更高明的是能夠說到對方的心坎裡。同理的意思就是讓對方知道,你的心情我懂,不表示我們就同意對方的想法和作法,所以切記別說出「你說的對」,而是要表達「你說的,我懂」。
5. 支持:怎樣算是鼓勵和支持呢?王建民的隊友做的沒錯,一切盡在不言中。如果我們說「你怎麼那麼不小心?下次要更努力一點!」,那就差矣。「你不要想太多,想開就好」,這也不是好的安撫。我們也許可以這麼說「你已經盡力了」,「需要我幫什麼忙?」,「你現在心情一定壞透了」。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巧。不知道怎麼說或表達?回到第一點。
6. 提供意見:這是直接的協助,大部分的人都做得到,不過要替對方想想是否適合?保守一點是提供多種選擇,讓當事人自己決定。
7. 避免批評:這要看對象,以及彼此的角色。有人說當頭棒喝可以敲醒夢中人,這其實需要很高明的智慧,配合適當的時機;有人說好言相勸可以挽回人心。這些都對,但站在輔導的立場,避免批評,讓當事人有機會自己反省是較好的作法,也不會破壞彼此的關係。
8. 保持對方的尊嚴:不願接受幫助除了擔心自己的顏面外,另一個理由是,不願意成為弱者,一個老是依賴別人的人。所以幫助他人,又給對方留下尊嚴和自信是很重要的事。
作法上如第六點提到的,如果不是受輔導的學生主動希望你給建議,我個人是認為不要主動給意見,但學生選擇決定,或者就默默的幫助,都是好辦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