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7.06.12
星光大道的美學世代
◎陳建志
「星光大道」爆紅,給我最深的感想不是節目如何炒作,新人如何被剝削,而是「藝」的再現、一個「美學世代」的興起。
且聽聽那些專業評審的意見:「這首歌你用C key不對」「你的感情不要第一段就全部『給完』」「那一個字你用假音處理,很動人」(電視立即重播那一個「音」)。這些行內術語對許多觀眾來說都有點陌生、精深,但收視率居然飆到五.八二,勝過目前所有八點檔連續劇!
這代表什麼?這代表六、七年級整體的進了一個新美學社會,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視才藝,重視「美學經濟」的台灣。
詹偉雄《美學的經濟》一書,呼籲台灣應該以美學作為國力,而一個人的AQ(AestheticQuotient美學指數)可能比IQ與EQ還重要。如今「星光大道」的爆紅,我認為正是六、七(甚至八)年級正在形塑美學社會的重要腳步。
六、七年級要比五年級來得多才多藝,AQ素質也普遍提高。六、七年級有草莓族弱點,但對於「藝」、美感、美學有更多學習與展現機會,而這就顯現在極為普遍的平民藝術──唱歌。
唱歌,而非只是聽歌。在談「美學社會」時,與其討論六、七年級愛買i Pod聽歌,還不如追究唱歌、上KTV為何成為六、七年級的全民美學運動。大體而言,六、七年級對於流行歌的鑑賞力與表現力更強,更精深。無數精彩流行歌的歌詞,其繁複變化與微妙情感,比許多現代詩猶有過之。五年級快要聽不懂的複雜歌詞,他們像過往讀者欣賞現代詩一樣的反覆玩味。
唱歌是免費的,即使需要花費也相當少,如上網抓歌、聽電台播歌等等。最大的高頻率花費也許是上KTV──所以在追究《星光大道》如何結合廠商賺取暴利之外(哪個火紅電視節目不是?),更要防微杜漸注意KTV業者是否趁機漲價。
與其將「星光大道」和歐美的真人實境秀相比,我寧可將之與台灣也在播出的「決戰時裝伸展台」並論。這兩個節目的最大重點都是才藝與美感。競賽時裝設計的「決戰」是美學與奢華到了一個程度才會有,不是目前台灣能夠做到的,雖然該節目在台灣也很受新世代歡迎。「星光大道」之妙,就在於它復興了一個人人皆能欣賞的歌唱運動。台灣不是只有「吃」這個最普遍的美學運動;聽、唱流行歌高於基本的民生層次,但在目前弔詭的網路環境中,它的力量動不動就會野火燎原。
曾何幾時,電視上的歌唱節目不見了,被搞笑與談話節目淹沒。再大牌的唱將上綜藝節目也要配合搞笑才能唱到幾句歌。歌藝的沒落,如今被「星光大道」再度照亮。日本有常態性的歌唱節目,唱將有機會展現技藝,更別提「紅白」那個近六十年的美好傳統。
以對外競爭力而言,台灣的流行歌工業目前還是居華人龍頭地位,台灣歌手出口到其他華人世界遠勝於進口,相當不易,這就是台灣「美學經濟」的成功。
從更早「校園歌喉戰」到「星光大道」,也可看見世代演進的軌跡。「歌喉(割喉)戰」強調五年級評審的殘酷鐵血,且竄紅的竟然是「毒舌」評審勝過應是目光焦點的參賽者。「星光」的評審在專業之餘,則以溫情主義將光環送給六、七年級,效果也比較正面。
因為「星光大道」的溫情傾向,我們也看見了男歌手「娘」味的釋放。「苦情王子」不但愛掉淚,這些男新人翻唱女歌手的歌也遠多過男歌手,展現新世代的「雙性」特質。不是「鐵漢」,而是眾家「娘」男哭成一團──原來新一代的「盈淚歌手」在這裡!唱歌是美學、是「藝」,也是「情」的抒發。老台灣本來就是溫情的,但值此新世代,溫情在此以新男人的雙性特質借歌還魂,才最是有趣。
五年級或以上的世代不瞭解為何六、七、八年級這樣「愛玩」、費心裝扮、愛上KTV,唸與美感相關的「不實用」科系。但這就是台灣已進入「學美的社會」、「美學的社會」證明。雖有諸多弊病,「星光大道」呈現了新世代普遍的美學敏感度,而我們可以趁此想到此一世代的特質,與他們未來的出路,因為那也是台灣未來的出路。
(作者為作家、淡江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