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去北京玩沒有空去看最富麗的恭親王府,著實有些遺憾。不過,這個遺憾很快就有另一種方式彌補囉,在北京的友人要帶我們去「白家大院」用晚餐,讓我們也有參觀親王府裡頭的機會!「白家大院」原本為清朝努爾哈赤次子禮親王代善的王府,於康熙年間建成,不過在民初轉手給北京同仁堂樂家,成了樂家花園,之後在2011年被白家大院餐飲集團接手,才成了今天的「白家大院」。
在「白家大院」門口還可以看到一座記述它的歷史的石碑。
北京當天下著雨,我們的車子一開到門口,就有人指揮著讓我們停在院內的空停車格裡。在我們下車後,馬上就有穿著宮女衣飾的服務人員撐著黑傘等著迎接客人下車,一面等著一面還連忙說「您吉祥」的問候語,營造出回到清朝的感覺。
之前是親王府不同功能的屋子現在都被改造成大小不同的用餐區或是專用包廂,不熟悉自己訂位在哪一區的人也不用擔心,跟著帶位的”宮女”們走就可以到預訂的用餐區入座了。
這邊的服務人員每個人穿的衣服都有些不同,通常都是顏色鮮麗的清裝,不過也給我發現一位穿得金光閃閃的娘娘,應該是當班的領班吧。
這邊由於地方特別,生意非常好,沒有預訂幾乎是沒機會等到位置的,還好我們出外靠朋友,他早就訂了一個在主廂房「裕豐堂」的好位置;
不過這位置好得有點誇張,旁邊還放了個雕龍的屏風,這可讓坐在屏風前的伯母像董事長一樣!
這邊可能因為觀光客來得多,所以很多設備也都有更新,連點菜都用平板電腦的電子菜單,對於喜歡跳頁亂翻菜單的我來說很不習慣。
在上菜前,我們就先去院子裡晃晃,看看王府的內部格局長得什麼樣子。陰雨天的院子雖然不明亮,但是還是可以看見亭台樓閣與水池造景,
涼亭旁的石桌也撐起了華蓋,成為室外的座位區。
面景的走廊也準備了座位,看起來滿擠的。
在我們入座後不久,服務人員就先送上杯蓋碗茶,我對茶不太有研究,不過這邊的茶香味清淡,顏色也清淡美麗,比較像龍井類的茶;用好久不見的中式蓋碗裝著比較保溫,比用普通茶杯喝茶更有氣氛。
在我們點了菜之後,附贈的小菜也送上了,兩個小碟中分別裝著顏色粉豔的醃蘿蔔及深醬色的牛蒡絲。醃蘿蔔雖有點偏鹹,但還是爽口開胃,牛蒡絲也是熟悉的醬油芝麻調味,都算合口味。
另一道也當做小菜送上的是江米藕,這通常是歸類在甜點的,對我來說這麼早上桌有點突兀。這邊的江米藕(就是蓮藕中間灌上糯米,蒸熟後淋上桂花糖水的江南甜點)味道不算太甜,應該是桂花糖水調的夠淡,才不會太甜膩,還不錯。
來到北京一直都還沒有機會吃到旅遊書中介紹的驢肉,我的心裡就是有點悵然,所以在看到菜單上有道辣炒驢肉時,變央求大人們讓我點 (其實只有伯母不喜歡餐飲大冒險) ,所以才有機會吃到炒驢肉,而且店家還為不吃辣的我減少辣度,服務滿貼心的。驢肉其實吃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也不會腥,味道與質感跟牛肉差不多,肉質炒的滿嫩的 (是驢肉本身肉質就軟、還是烹飪功夫就不得知了),不錯吃 ,不過還不到傳說中「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的境界。
另一道比較熟悉的菜色是青花菜豬柳,豬肉的味道比較偏糖醋,青花菜則是川燙略帶鹹味,感覺應該是外國人喜歡的口味。
大人們點菜很會配,有了四隻腳的就要配兩隻腳的,他們選中的是香酥鴨方配上荷葉包。香酥鴨方吃起來果真菜如其名,香香酥酥,不用包荷葉包也好吃。上面那層芋泥酥肯定含油量頗高,可是也多虧外酥內軟的芋泥才襯得鴨肉特別的香味更好。這道菜以前在一家名為小楓園的湘菜館吃過後(可惜小楓園收了),好久沒吃到過了,真的是讓人懷念的一道菜。
我家的長輩一向都很喜歡多吃蔬菜,所以出門在外一定不會漏點蔬菜的。這次來到白家大院還是要點個富含鐵質的清炒菠菜。其實北京的烹調已經有進步了,這道清炒菜並沒有想像中的多油多鹽,而是跟台灣餐廳差不多的滋味,有讓人吃了不會擔心的清爽。
另一道蔬菜是娃娃菜,娃娃菜就是小白菜心,這邊是用高湯來煨的,調味不重,吃起來很嫩、很有甜味,不過烹調手法沒有很特別,旁邊的花生我也不懂為什麼被選為配菜,大概是我對開陽白菜的印象太深,不覺得花生和白菜是好搭檔。
北方菜中常見的香椿豆腐我們這次也點了,通常我們在北方館子點的香椿豆腐都是用圓盤子盛著,豆腐與香椿通常都是散著放,還沒拌開,沒想到這邊送上的是一個長得像冰淇淋三明治、圓圓的個小輪子,這邊的師傅把豆腐壓碎壓實成了輪子的主體,外邊兩側再沾上了香椿末,是很有創意的擺盤。不過這邊的香椿豆腐吃起來只有香椿、豆腐、與鹽的味道,並沒有加麻油,吃起來嫌乾澀了些,味道也沒有很統合。愛叫要減肥的我抱怨菜裡沒麻油,足見我愛美食比愛減肥多些啊!
正餐吃了就要上些宮廷點心了,還好在台灣我們去過「京兆尹」,對這些宮廷小點還有些概念。大人們點了有名的豌豆黃,故名思意就是豌豆仁做的糕點,吃起來不過甜膩,味道清淡雅致,外表又像吉祥的小金磚一樣,好吃又好看。我們選的另一個點心是芸豆糕,這邊的芸豆糕跟「京兆尹」的不太一樣,這邊的糕中包了堅果與白糖,吃起來外面的糕滑滑細細,但是裡面的堅果與糖的顆粒就粗些,食材的質地有對比,也滿香的。
最後送上的是鮮果盤,雖然就是飯後水果,可是花樣跟台灣常用的小蕃茄、芭樂還是不太一樣,盤上的西瓜、鳳梨、柳丁、火龍果都還眼熟,不過生鮮龍眼就不是常見的了,土包子的我還問它是什麼,沒辦法,我跟荔枝比較熟啦。雖然非當地產的熱帶水果滿多,不過味道都還不錯也都新鮮,我們都很滿意啦。
在這可不是吃飽了就算了,在古色古香的環境中當然還要有獻舞等等表演,才能讓滿足來客當王爺的感覺。在這邊固定在8點時會開始有表演,首先就上來兩位古裝的甜姐兒給大家請安、開場,
接著就獻上「格格舞」,其實這些’格格”身手不凡,一開始的動作簡單,不過之後也有旋轉踢腿的部份,普通的舞棍是踢不到齊眉的高度的,這樣的表演也大受好評,許多坐在其他區的外國客人都趕來裕豐堂看熱鬧,拍手、加油、用手機錄影的比比皆是,在場外跟著扭起來的也不少。
動態的表演結束後,是較靜態的琵琶與古箏演奏。最近百萬小學堂才出了一題琵琶的名字是怎麼來的,這邊放的投影片介紹就有解釋:「琵琶又稱批把,是遊牧民族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其名來自它彈奏時獨特的姿勢為名,向前彈出為批,向後挑為把」。當然,也有古箏的介紹;呵呵,看表演長知識喔。
再來突然演奏的人員與樂器一換成了男樂師演奏月琴、二胡,加上國劇中的大黑臉出現,我們就知道有國劇獻唱了,這位是「牧虎關」的高老爺,不幸我對國劇的認識近乎零,就算後邊的投影片有配合放唱詞的字幕,我還是有聽沒有懂啊。
除了黑臉的男中音出來唱外,節目還安排了老旦、花旦、及老生的表演,我現在只記得穿著道袍的老生是「借東風」的孔明,其他的戲碼與人物都忘了,誰讓我只知到四郎探母、蘇三起解(謝謝陶喆寫入歌裡)、貴妃醉酒這些通俗戲目,再艱深一點點我都記不住啦。
最後壓軸的表演是四川的變臉表演。我在電視上看過,不過當場看live的還是第一次呢。只見一位身穿金袍子的表演者,先是背對著大家,
接著一轉身就露出一張顏色鮮豔的面具,接著才抬手在面前一晃,又換了張不同顏色的”臉”,
如此這般換了十多次,最後才露出他的真面目,博得滿堂彩。
晚上的院子打上了彩色的燈,看起來反而沒有原來優美的感覺。
燈籠照亮的步道看起來很有王府的氣勢。
搖曳的燈籠
這次來白家大院真的是滿特別的經驗,雖然台灣也有不少懷舊風的餐廳,不過畢竟跟在真正的王府中做客的感覺不一樣,這比較像是進入了歐洲的城堡改建的旅館或餐廳,身邊盡是真正經歷了歷史的文物(現代化的新洗手間不算),感覺就是很特別。雖然這邊的菜色似乎有點包羅萬象,沒有很正統北方菜或是宮廷菜的感覺,不過整體來說沒有一般印象中的油膩或重鹹,還不錯,加上有特色的表演節目,對觀光客來說絕對很有賣點,想體驗一下在王府做客、了解當老爺感覺的人可以來試試。不過一定要先預訂才不會白走一趟喔。
白家大宅門食府
地址:北京市海定區蘇州街29號
電話: (86-10) 6255-8851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