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陵渡,黃河千載悠悠過,那奔騰的河水在這裡轉個彎,風生水起,我彷彿看見一群人圍坐一起,昏黃燈光下的侃侃而談,久而不聞的傳奇,將逸事化為縷縷輕煙,繞人心耳,餘韻如常。
《水經注》曾云:「潼關直北隔河,有城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渡。」
傳說那裡,是風後的長眠之地。
別怪我此時才真正聽聞他的功績,就猶如「風陵夜話」般,郭襄在這裡,初次聽說神雕大俠的事蹟,自此不論他生的是圓是扁,是醜是俊,心中便認定了他的一切,芳心深植。翻閱古籍,我探看風後的點點生平,卻覺上古時期,那神話色彩濃厚的時代,反而有親切的感覺,人說神秘,我想是因為年代已久所致,真假虛實交錯的世界,卻也最美、最迷離、最值得深究,不是嗎?
我冥想風後的事蹟,心,想尋根,尋千年的根……
上古時,太昊伏羲氏作八卦,傳說風姓即源於伏羲,為伏羲後裔,風姓一族的首領,即為風後,風後賢而有才,黃帝征討蚩尤時,力求賢能,故得風後為相。《帝王世紀》云:「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帝寤而歎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於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風後於海隅,登以為相。得力牧於大澤,進以為將。黃帝因著占夢經十一卷。」
黃帝與蚩尤的決戰中,風後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太平御覽》記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迷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後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
這場令天地無光的戰役,決定了華夏一族的開端,黃河之水流動,開始負載自古以來的一切悲喜,其中,有天地的靈氣,千千萬萬未知、已知的故事。
此戰後黃帝成為中原共主,《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獲寶鼎,迎日推筴。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鄭玄云:「風後,黃帝之三公也。」案云:黃帝仰天地置列侯官,以風後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謂之三公也。由此可知風後極受黃帝倚重,明朝王三才《創建風陵享殿記》中記載,風後輔佐黃帝「紀天周地,造律制裳,刳竹作室,經土設井,……淳化鳥獸,為萬世程鼻祖至今,籍其神澤不衰。」
風後賢相之名,應是毫無異議。風後為伏羲後裔,精通兵法陣式、占卜之學,《漢書.藝文志》云:「風後兵法十三篇,圖二卷。」據聞中國大陸存有珍貴的檔案——《風後八陣兵法圖》,正為與蚩尤之戰時,黃帝與風後一同研究而創,為我國最早的八陣兵法圖。此圖有九幅,一幅為八陣正圖,其餘八幅為陣勢圖,名爲:一陣勢、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天垂陣、虎翼陣、島翔陣、龍蟠陣。每幅圖旁均附有文字說明,介紹攻防的要訣。而唐朝獨孤及的《雲岩宮風後八陣兵法圖》碑,更詳細記載了風後運用此軍事理論,輔佐黃帝底定中原的事蹟。
風後逝後,黃帝將他葬在今山西省芮城縣的西南端,謂之「風陵」,位於交通要衝之地,渡口因名「風陵渡」,那傳聞風後於涿鹿之戰壯烈犧牲之事,倒是比較不可信了。但心中卻隱隱覺得,風後必是忠君之士,而黃帝,也十分愛護這位臣子,相知相惜之情,是世上最感人的情感之一。
同我之前所說,莫怪我此時才真正聽聞風後的事蹟,歷史的長流,可能埋沒了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再加上己所不知,又有多少?人之心,實應該更廣大,才能容納更多,看的更遠。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