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9-07 22:56:41| 人氣4,8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淺談「大法師」(THE EXORCIST)系列電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近剛好有機會將幾部「大法師」系列的電影看了一遍(只差THE EXORCIST II了,不知有沒有或會不會有三區的DVD),個人對這系列電影的評價為:THE EXORCIST的經典地位從未動搖、Renny Harlin's EXORCIST: THE BEGINNING相當不錯,Paul Schrader's DOMINION: PREQUEL TO THE EXOCIST以及THE EXORCIST III則非常乏味,令人昏昏欲睡。

 

大法師首次上映是在1973年,當初因為驅魔主題以及內容的驚聳,被譽為恐怖片的經典之作,許多在當時不能於電影院播出的畫面,後來則以完整版的方式呈現。之後於1977年拍了續集(THE EXORCIST II)1990年又拍了第三集(THE EXORCIST III);此外,為了說明大法師的背景,又於2004年和2005年分別由兩位不同的導演拍了前傳(EXORCIST: THE BEGINNING, DOMINION: PREQUEL TO THE EXOCIST)

 

比較這兩部前傳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2005年上映的DOMINION: PREQUEL TO THE EXOCIST其實早在2001年開始就開拍了,但是卻是由2003年才開拍的EXORCIST: THE BEGINNING先於2004年上映;而兩片導演訴求的重點也非常不同,Paul Schrader強調的是不希望與大法師有太多相同之處,而Renny Harlin則秉持著與大法師劇情連接的需要前後呼應,但是兩部片都是由Stellan Skarsgård擔任男主角Father Merrin因此,起初連著看兩部前傳,讓人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就個人觀感來說,Renny Harlin的版本是比較能夠讓觀眾了解大法師裡那個黑色惡魔頭像的來源,以及Father Merrin的經歷,在整體風格和氣氛的營造上也比較接近大法師。

 

大法師作為恐怖片的經典,其中許多畫面,例如被附身者倒著像蜘蛛般爬行,已經成為許多恐怖片中沿用的手法,這也使大法師就如許多經典片一般,成為「一再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典範。因此,觀看之後接拍的前傳與續集,幾乎都很難有更好的成績,其中,個人覺得EXORCIST: THE BEGINNING算是比較能夠承續那種恐怖感與氣氛的。

 

可能由於對大法師的興趣主要來自於對天主教驅魔儀式,因此從一開始,就不覺得這是恐怖片,反而關注在其中的宗教意涵上。在這幾部系列電影中,除了THE EXORCIST III,都談到了有關信仰的喪失,Father Merrin以及Father Karras都因為對於過去的不幸事件以及人生的不順遂而懷疑上帝的存在,直接動搖了身為神職人員基本的信仰,而他們就在被附身者的身上逐漸認識到魔鬼存在的同時,也逐漸重新拾回他們的信仰。

 

為什麼魔鬼的存在能夠讓他們重拾信仰呢?因為,魔鬼的存在提供了不幸與惡的來源的解釋,因此也反證了上帝的存在。這樣的觀念,對一般非一神教(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其實是不容易有深刻體會與理解的。

 

對於非「一神論」信仰的人來說,所謂「惡的起源」這類的問題是很容易回答的,要嘛不是有一位(或數位)惡神,不然就是人自己本身的性惡或惡因所造成,所以這類問題並不會構成思想、神學或信仰等方面的危機;但在一神論的宗教背景之下,一位全能而至善的神,如何會允許惡與不幸的發生,以及這些惡與不幸到底由何而來的問題,就會構成很大的威脅,不能很好地解答這樣的問題,就會對信仰本身造成質疑與危機,而整個基督宗教神學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在解決這類的問題。

 

所以,如果不是一神論信仰者,魔鬼,就只是一種想像或娛樂之物;但對一神論信仰者來說,魔鬼不只存在於想像或娛樂的形象之中,也是現實的存在,因為,魔鬼藉由傳說、文字、影像的傳播,以其「無所不在」的形象,來宣稱自己的「不在」,進而削弱人們的信仰或讓人不信神,以便其行邪惡之事;在人的這一端,則是以同樣的不斷宣說來逃避魔鬼,如果改寫Umberto Eco所說的,則是:

 

我們每一個人都藉此方式挑釁魔鬼的幽靈,為它驅魔,愈不自覺地怕它就驅魔得愈緊,將它投射在血淋淋的螢幕上,希望用這種方法證明它不是真的,但是幽靈的魔力卻正好在其非真實性。

 

以這樣一種「一神論」的認知,大法師系列電影的恐怖,除了氣氛的營造與影像的震撼之外,還在於對魔鬼的接受與排斥所造成的信仰上認知的影響,以及對信仰的獻身,以電影的娛樂效果來說,驅魔最後總是會成功,卻也必須賠上某個無辜或不幸的人的性命(如SaraFather Merrin以及Father Karras),如同另一部驅魔電影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中女主角Emily Rose,最終選擇為了證明魔鬼的存在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從而證明了上帝的存在)。

 

唯一例外的就是Paul SchraderDOMINION: PREQUEL TO THE EXOCIST了,不但無人犧牲而且最後還充滿了希望,真可說是最另類(奇怪)的結局了。

台長: Kouji
人氣(4,8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還你一只乾淨的耳朵──「藍絲絨」(Blue Velvet, 1986)
此分類上一篇:「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DVD觀後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