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愛聽好話,不喜歡酸言苦語利嘴怒罵,但奇怪的是,很多人常用這些去對待他人,即使對方沒有得罪他或做錯事。
打從在創作坊任教開始,「說好話」正式成為一個教學規範。仔細想想,從小到大,雖然學校有「不能說髒話」等相關生活守則,但其實好像也沒有什麼有關「說好話」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更是如此,我想,這應該是為什麼大多數人並不重視「說話」的「質」的問題根源吧。
我們要求的說好話,其實就是「好好說話」,如同蘇格拉底的三個篩子:真實、善意、重要。但不少人會誤解,認為「幹嘛要這麼矯情做作」、「說話直接又有什麼關係」,會有這樣的想法,應該是把「好好說話」與「說好聽話」弄混了。
我自己也覺得在一般情況下不需要「說好聽話」,但所謂的「正常說話」難道就是「我想說什麼都可以」嗎?回到源頭思考:我們為什麼要說話?不就是為了溝通、為了達到能夠順利生活的目的嗎?如果一句話會招來災禍、招來怒意恨意、招來不好的事,那句話根本沒有意義也沒必要說出口對吧!因為它對自己或別人沒有幫助。
而「好好說話」就不一樣了,好好說話分成兩個層面:一是所謂的善意,一個出自好意的話,自然不會難聽到哪裡去,只是有時可能會用詞不錯、表達過急而說錯話,因此第二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說得精準。
「我不是這個意思啦」這句話聽一次是解釋,第二次、第三次…可能會被當成辯解。一個人若常被誤解且需要長時間的解釋,那就有問題了,可能他的表達訓練不足、詞彙量不夠等等,不精準的表達會衍生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也在消耗彼此的關係。
人與人之間有信任存摺,同樣的也有溝通的存摺,看似簡單的你一言、我一句的表達,累積下來就成了情感及資訊的存摺,這足以成為你對一個人的印象,同樣的,別人對你的印象也是如此。
一如有個人每天對你打招呼,雖然只有一句話,但日積月累,或許就會心生好感;若是有個人每次對你的打招呼視而不見沒反應,即使他沒說什麼,一日復一日,你對他也不會有任何好感,說不定還扣為負分呢!
言語是多麼重要呀!看似輕如鴻毛,實則可能重如泰山,一句話可以給人力量,也能毀人於一旦。
以作文的方式來說,同樣的內容,結構不同,表達出來的意思及感覺可差多了!因此,「好好說話」重點的是結構,而「說好聽話」則是重於修辭,兩者的差異顯而易見。
舉例來說,一般人較常犯的錯,像是「主詞的省略」以及「關鍵字的搭配句」。
有些人為求簡便,連主詞都省略,所以結構不完整之下,表達出來的意思也不夠完整,因為常造成誤解或被認為沒禮貌。像是「給你」跟「這個東西給你」,後者較有重視及尊重對方的感覺;還有「沒事」跟「我沒事」、「過來一下」、「你過來一下」……等等,少了一個主詞,感覺就有差別。另外,有些人在說話時,常常上一句講一件事,下一句又跳另一件事,結果又不講清楚主詞,造成別人誤解,感到莫名其妙,若對方問起,或許再解釋一次即可,但有時對方根本不想問,帶著怒意或誤解離開,這不是很冤枉嗎?這種事情真的沒必要發生,把話講好講清楚,有這麼難嗎?
再來說關鍵字的搭配句,每個句子都有一個關鍵字,就是你要講的話的主要目的,比如「約會」、「上課」、「出差」等等
舉例來說,完整句應該是「我們明天下午三點整約在圖書館前會合。」但有些人精簡得只講:「明天圖書館,三點到。」那問題來了,可能有的人在圖書館裡面等,有的人在圖書館外面等,有的人三點零分到,有的人三點二十分到----如果你想要準時,應特別強調三點整,不然一般人(這也是華人文化的陋習之一)會認為「三點才開始有人會到,等一陣子人陸續到了再一起進去,那我何必這麼早到」。總之,不夠精準完整的言語,容易節外生枝。
除了意思表達完整之外,還有就是考量對方的感受。有些人講的話沒有錯,但給人不好的感受,對方不接受,一樣是溝通失敗。
比如要講一個人的服裝打扮,你可以說「你這樣穿比較不胖耶」,但我相信,這句話聽在對方耳裡,應該也高興不起來;如果你講的是:「你穿這樣看起來瘦了耶。」相信對方感受會好多了。但其實兩句話想要傳達的意思一樣的,只是選擇的用詞(重點)不同,造就不同的結果。
在創作坊課堂上有個簡單的舉例,就是「幹嘛」和「什麼事」。很多人隨口便說「幹嘛」,這句話有種不耐煩的感覺,如果是笑著說可能還好,但如果是面無表情、語氣冷淡呢?可能會澆熄對方原本想找你的熱情,也會讓人誤以為被你討厭等等負面的情緒與想法。但如果真的去細問說出「幹嘛」的背後涵義,很多人會說:「沒有呀,就隨口一句而已。」那麼為什麼要帶給別人失落及不高興的情緒呢?
善意有分層次,一是發自於內心的善意,二是站在對方感受的善意。大多數的人都會第一層次,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會說「我是為你好」,但其實這句話一出來,往往令子女更生氣,為什麼呢?因為子女在前面接收到且自身內心所產生的就是不好的感受呀,一句父母自以為的「為你好」,當然不被接受。
好好說話,不只是自己在發話前的表達完整,還需考量、預想對方接收到意思後的反應,這是一種同理,和「說好聽話」那種刻意討好人是不一樣的。
在吃飯時,我們知道要細嚼慢嚥,好好吃飯,才不會消化不良、打翻飯菜或發生意外,那說話也是一樣的。一句話說出口很快,只需一秒甚至更短,但它的效果可能影響長久,甚至一輩子,因此學習「好好說話」,是每個人從小就需要的訓練。
可惜的是,我們目前的教育,並沒有這項課程,社會上或家庭裡也沒有特別重視這件事,但看看世上有多少親子、夫妻、情侶、朋友、同事…因為言語而打壞關係,所以我們必須教育自己,雖然我們不見得做得到句句口吐蓮花,但至少不要讓言語成為我們與他人溝通路上的絆腳石,才能稱得上「好好生活」。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