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8-23 08:00:00| 人氣1,0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百善孝為先?但「孝」非善之本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合稱為「八德」,這八種品德是人格美好的特質,再細分來看,應該「仁愛」為基礎,才有後續的延伸發展,那為什麼「忠孝」反而擺在前面呢?這和中華文化思想很有關係。

自古以來,忠君愛國思想如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一樣專制,我們都知道父母真的都沒有「不是」嗎?父母不是神也不是聖人哪!可是卻有這麼顛倒是非的話流傳在世間這麼久,真的非常不可思議哪!再轉到國家來看,即使君王再昏庸,忠臣也只能以死為諫,不能取而代之,造成有能力的人上不去,在位的人又無法勝任,每個人都很痛苦,這樣的做法對任何人都沒有幫助,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其實這只是君王「家天下」的手段罷了,這樣才能鞏固上位者的權力,並把這樣的控制權合理化。

「孝順」的圖片搜尋結果
「孝」也是這樣來的,雖然我們覺得人應該感恩,但感恩不一定要扣上「孝」這麼大一頂帽子,中華文化很奇怪的地方是,把君王比作天子,把父母比作造物主(雖然我們都是父母生的沒錯,但父母的權力有至高無上到這種地步嗎?),一個社會變成父母是天、領袖是天,說穿了就是洗腦愚民的話術,所謂「忠孝」就是叫你乖乖聽話照做,否定個人人格與思想,如果反抗或提出質疑,就叫做大逆不道,是忤逆,然後在下位者很倒楣的被冠上「逆臣」、「逆子」的汙名,這樣的行為是善嗎?因為中國父母太想要孩子感恩感謝了,君王也是一樣,掌握臣民的生死,連賜死都還要謝恩,真的很奇怪呢!

我們重新用邏輯來看,如果說因果是「父慈子孝」(父母慈愛,而子女感受了才會想要孝順父母),那「孝」應該是一種後續行為,它並非「善」之首,只是它是人們最初接觸到家庭,也最容易做到(小孩子就能孝順父母,哪怕是搥個背或擦個桌子都可以算是孝順),但只有孝順而無仁愛之人,也是為人所唾棄的,比如為了奉養父母而去搶奪他人財物,這樣能說是善嗎?但如果一個人本著仁愛之心,就能做到其他事,不管是孝也好、忠也好、甚至最後的和與平,所以仁愛才是基礎。

由此可知,「忠」與「孝」為何被推捧得這麼熱烈,當然是在上位者劃下標準,告訴眾人「這樣才是最好」,這只是他們想要的標準,並非天地真理的標準。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你看他的的中心思想是「仁」而不是「忠」也不是「孝」,但這不代表忠或孝不重要,他很多言論也常提及忠孝與其他美德,可是那個中心思想(核心思想)是仁,表示「仁」是基本中的基本,所以一切美德不能偏離仁之道,比如孝順很好,但如果是愚孝,因為「孝」去傷害到自己或他人,這就是「不仁」;反過來說,父母用「孝順」去逼迫孩子做不合理的事,這就不只「不仁」,還「不愛」,這樣的父母憑什麼可以如此合理的去傷害孩子呢?就像最近很紅的影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描述的,為了讓孩子達成自己的期望,結果把孩子逼死了、或逼瘋了,這樣能說是善嗎?當然不行!




或許有人不太明白什麼是「仁」,簡單來說,就是「心裡有別人」,仁這個字本身就是兩個人組合而成的,當我們會注意到別人,會考慮到別人,我們就不會一昧的自私,只看到自己,這時候會就自己的能力與別人的需要去做一個付出,讓結果有一個平衡。一個仁者不會去製造恩怨,即使別人對他有所怨,視他為敵,他也能不以敵對,所以造就「仁者無敵」,這樣說來,「仁」的境界是很基礎但也很廣大的,它可以涵蓋「忠、孝、愛、信、義、和、平」,一個仁者可以做到「孝」,但一個孝子不見得可以做到「仁」,若用「仁」的標準去檢視眾人,會發現不少人不能算是「善」,但一個從小被洗腦「百善孝為先」的人,只要做到孝順父母就覺得自己很善良,可是說不定他對鄰居、同事、朋友惡言惡色,甚至欺負弱小、虐待動物,但他可以大喇喇的說「我是個孝子,我是善人」,因為「孝」被放得太大了,以致於其他方面沒有去被檢視到,這樣的評判是不公正的。


【12歲女孩和父親到非洲狩獵還聲稱自己愛動物的新聞曾一度引發各界撻伐】



台灣一直以來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這一方面也是如此,但真的奉勸父母,應該先教會孩子「仁愛」他人,而不要急著要孩子感謝父母。如果孩子能感受人與人互助仁愛的重要性,他自然也會感受並理解父母對他的好,也就會自然而然做到孝順的行為。

當我們弄清楚真正的邏輯後,就不會人云亦云,也不會本末倒置,才能走向對的方向,得到正確的學習。

台長: Tinkle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