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2-30 11:13:02| 人氣36,3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教.教義精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道教.教義精神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中國的傳統宗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濟世救人、得道成仙。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現代世界也有著一定影響性。

 

道教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形成的。由原始的崇拜自然,逐漸演變祭祀上天,至東漢,社會因為戰亂與漢朝崩潰導致對宗教產生急迫的需求,於是原本學術思想逐漸宗教化,此時也傳入佛教。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綜合傳統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終於與漢代所崇尚黃老的思潮逐漸融合,道教教派也於此時形成。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主要是奉老子後尊稱為太上老君為教主,把道德哲學家神化了。

 

道教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其思想內容:

自然之理:道者,自然之理,萬物之所由也。自然之道,也即自然之理,乃是萬物産生和存在的根源,道的最大特點是自然。

 

恢復本心:所謂初心,即本心也。常虛常靜,能應萬事,而不失其正者也。本心乃指人心虛靜至善而合乎自然之理的本始狀態。既然人的本心反映了自然之理,與天道相合,那麽,求道即複歸於初心。


道教修養,重在「養生」「養德」身心並重,軀體健康並不表示盡善,唯有養生和道德實踐,才是完美之人生,能使生命不朽。人生在世應多行善事,才會心地光明而充滿正氣。


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於處理人際關系。所以說,「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欲的境界。

 

寡欲」為人處世,應該時時節制個人的私欲。並不是「絕欲」、「無欲」的意思,而是「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極端、不奢侈、不過分。特別是現代社會,要求學道者絕對「無欲」是不現實的。

 

不爭」則是人們順乎天理而不強求的原則。而這種原則,是天地萬物的運行以及人的為人處世都必須遵循的。

 

「以柔制剛」,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老子作品的精華是生活的辨證法事物的好壞美醜、是非對錯都是由人心去賦予的,雖然在某一時空中有相對的常態道德認定,但時空改變,也會有不同的認定富貴有時也會藉貧賤來表現,只是隨緣扮演,大家輪流當主角,又何必死心眼認定一端是好,另一端不好,而徒然費心費力去趨利避害呢?

 

 

如同纏足,當時人不論男性或女性,都認為足小為美。纏足的習俗,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良家婦女的代表,因此不纏足的女性在婚嫁上常有困難,纏足作為標識女性特點的重要一環。但而今看來纏足不僅是對女性的身體殘害,更是對婦女的一種壓制手段

 

 

老子的辯證思維,凡事都沒有絕對,禍福是相倚的,只要信心堅定,壞事也可以發展出好的結果來,物極必反,危機也就是轉機。

 

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原本的「道家」與之後的「道教」早已不相同,道教之後再分為許多派別,所習也皆不相同,而現今太多重於表面儀式,早已忘了大道之理。

 

道教經典著重於教導為人處事的大智慧,但現代人心中的道教和道教活動,大相背,以偏概全,也有一點商業文化。道教淪為一種宗教儀式,甚至過度崇拜迷信,將自身的命運禍福,歸於神明的恩賜與懲罰,導致有心人,怪力亂神,假藉神明之意,販賣希望,行個人利慾之事。

 

真道不須要畫符、起乩、開文,神轎出巡、乩童、齋醮法會只能代表民俗活動,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神明,真正的神明是不可能接受賄賂與關說,更不能干預個人的私事與利害關係。

 

道教、儒教是我們炎黃子孫,黃族人的道統,儒教隱而不顯,道教廟宇卻是隨處可及,但因現世宗教亂相及種種對於道教的誤解,而讓許多人放棄常久以來的信仰而改信外來宗教,這是我們必須正本清源,還與原來樣貌。

 

我們崇敬諸位神明背後所傳達的精神與意義,那是值得我們尊敬與看齊的,敬拜祖先與神明,是出自緬懷與追思,而不是淪為向祂祈求平安幸福,表相虔誠實則交易的工具。在您放棄祖先所留下的道統前,請先多花些心思仔細探究,道教真正所要傳達的教義與精神。

 

台長: 大同世界服務人~菁
人氣(36,3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聖人的足跡 |
此分類下一篇:文王聖祖:造後天八卦
此分類上一篇:儒教.教義精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