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超所值的葡萄酒
隨著葡萄酒的流行,近幾年幾本葡萄酒的專業雜誌銷售量也越來越大,閱讀葡萄酒雜誌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嗜好收集而已,還涵蓋了飲食、健康與投資等等領域。不過根據統計,葡萄酒雜誌的閱讀者,對於內容中最感興趣的部份,一面倒的還是葡萄酒評分的部份。如果一本葡萄酒雜誌裡面只有豐富的知識介紹而沒有許多酒款的評分,那銷路都越來越差;反之,如果只有評分而其他內容都乏善可陳的葡萄酒雜誌,卻反而可以生存。
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分數,其實不難了解,因為他們都需要一份買酒的參考,以免買到了自己完全不了解的東西;而照著分數買酒,絕對比去讀一大堆葡萄酒書籍、研究一堆酒莊產區介紹要輕鬆的多,因此幾本評分稍具公信力的葡萄酒雜誌,例如Wine Spectator、Wine Advocate、Decanter等等,提供分數已經變成了它們的主要存在價值,知識的部份反而成了配角。
事實上,給葡萄酒打分數是一門學問,這不僅牽涉到主觀口味的問題,也牽涉到一些客觀的標準(能否陳年、未來潛力、複雜程度、平衡程度…等等);打分數似乎很難,但有時又好像很簡單!所有葡萄酒專業雜誌那些打分數的專家們,每個都大有來頭,閱酒無數且酒齡極長,打分數的形式也各有不同,主要有20分制、五顆星制、與100分制等三種;不過打分數可不是專家的專利,即使是才剛入門的新手,也照常可以用特殊分級法打分數,也就是「很好」、「普通」、「很爛」等等。因此分數人人會打、也人人可打,只是誰能夠建立公信力而已。
由於講到打出來分數合不合理這個議題,那就扯不完了,因此在討論分數與買酒的關聯之前,我們可以先假設各家專業葡萄酒雜誌打的分數是可信的,也就是假設得高分的酒必有其值得讚賞之處,這樣才能繼續討論「物超所值」這個議題。
大家看分數的目的是為了買葡萄酒,但只靠分數並不足以成為買酒的唯一依據;大部份買葡萄酒的有錢人不看分數,少部份看分數買酒的有錢人其實並不太在意價錢,因此絕大部分需要看分數買酒的人,通常並不太有錢,也非常在意價錢;換句話說,價格低與分數高的綜合結果,才是許多升斗小民的買酒指標。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但其中充斥了一些迷思與陷阱。在已經假設了分數越高、酒就越好的前提下,是不是「價格低、分數高」的酒一定比「價格高、分數低」的酒物超所值?答案當然不是肯定的!主要原因在於「價格」二個字。價格低、價格高其實都是相對的,所謂價格高低有二種狀況:
一、 同一款酒在不同地方的價格【例如在台灣的價格與在美國的價格】。
二、 不同的酒彼此價格的差異。
如果「價格低」是指某一支高分酒比另一支低分酒還要便宜,那其實不一定代表它物超所值;如果「價格低」是指某支酒的價格低於「國際行情零售價」,那「價格低、分數高」的酒一定比「價格高、分數低」的酒物超所值。講了半天快變成繞口令了,舉個例子說明比較容易了解:
舉例而言,如果有二瓶葡萄酒:
A酒得到Parker給91分,訂價NT$800;
B酒得到Parker給87分,訂價NT$2000;
A酒比B酒分數高許多、價格低更多,請問它是否一定相對比較物超所值呢?
答案當然是不一定!
覺得困惑嗎?如果我告訴你:A酒是Falesco 2000 Vitiano,B酒是Chateau Mouton 1990,那你就知道原因了吧!Chateau Mouton 1990分數不高,一瓶葡萄酒若賣NT$2000也不是小數目,但如果一瓶賣這種價格,鐵定被搶光光;原因就在於一瓶葡萄酒便宜與否,並不是取決於它與其他葡萄酒的價格對比,而是取決於它的實際售價與它的身價行情的差距。一瓶葡萄酒賣NT$2000我們認為它很便宜,是因為它的身價行情要NT$6000卻只賣NT$2000;而一瓶NT$800的葡萄酒我說它很貴,是因為它的身價行情只有NT$400卻要賣NT$800。有關葡萄酒身價行情的問題,我寫過一篇〝好酒的價格〞,各位可以參考: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thomaschan/3/1236028562/20040309201243
對於大部分的升斗小民而言,便宜顯然是比高分更重要,而便宜與高分二個因素加權計算之後,所得到的總分就成為了買酒的指南(尤其是買不曾喝過的酒之時)。為了因應消費者的需求,各家的葡萄酒專業雜誌也從善如流,除了打分數之外,還會標明哪些酒是〝物超所值〞,例如:
Parker的〝bargain〞、〝super bargain〞、〝super value〞;
Decanter的〝Decanter’s choice〞、〝WINE of the week〞;
Wine Spectator的〝Best Buy〞、〝Smart Buy〞等等。
通常以上的推薦酒都是價格較低的酒款,分數也較佳,這些專業雜誌的公信力大體而言也不錯,直接列出〝物超所值〞酒款提供給消費者參考,也不失為一項買酒的好工具;不過很可惜這一切到了台灣,在現實生活裡幾乎完全不適用,甚至淪為投機取巧的廣告,用來乎攏一般的葡萄酒新手!
這些專業雜誌給葡萄酒打的分數,或許跟葡萄酒的價格無關,但是他們給予〝物超所值〞的推薦時,卻絕對跟該支酒的價格有關,而且是針對該支酒在專業雜誌所在地的價格。當Parker說某一支酒是〝super bargain〞的時候,意思是指以他在美國市面買到的價格,相對於它得到的分數,這支酒非常物超所值;所以所有得到專業雜誌〝物超所值〞推薦的酒,一定也會寫明它的價格。Wine Spectator與Wine Advocate是美國佬出的,寫的是美金價格;Decanter是英國佬出的,寫的是英鎊價格。
以前面舉例的Falesco 2000 Vitiano為例,此酒當年剛上市時在美國的零售價不到美金10元,義大利當地的價格更便宜,零售價折合美金不到6美元;Wine Spectator與Wine Advocate紀錄此酒的價格都是10美元,以此價格Wine Advocate給它91分(還是Robert Parker親自打的分數),當然是〝super bargain〞或〝super value〞!不過這支酒如果原本在美國的售價是25美元,Parker還是一樣會給它91分,但是恐怕不會認為它是〝super bargain〞或〝super value〞!
無論是Parker的〝super bargain〞、或是Wine Spectator的〝Best Buy〞,這些推薦都只是針對那支酒在書刊中註記的價格,那些得到〝物超所值〞推薦的酒,只有賣那個價格,才有被推薦的意義。不過在台灣,我不只一次看到許多酒商都做出了極其白目的文宣,寫說自己在賣的某支酒得到美國專業雜誌〝物超所值〞的推薦!事實上他們賣的價格當然不是原來酒評所附注的價格,因此顯然以此作文宣是大有魚目混珠之嫌;我寧可相信這只是酒商文宣撰稿者自己個人白目,而不是酒商存心乎攏新手消費者!
事實上,Wine Spectator除了〝Best Buy〞的推薦與美國當地售價息息相關之外,他每年選出的WS Top 100,美國當地售價也是決定因素之ㄧ;如果評選的其他規則都不變,把WS百大的酒款價格換成台灣售價來重新評比,那麼保證名次順序大搬風。去年WS公佈百大之後,有些人沾沾自喜買到了百大好酒,有些人立刻加入競逐行列,其實這些人的動機都是因為覺得撿到了便宜,但是他們真的撿到便宜了嗎?
事實上,台灣的葡萄酒價格比美國或英國貴,但比例上只要貴不太多,那大家應該還可以接受,專業雜誌的〝物超所值〞推薦,在台灣也就可以適用;但很不幸的,許多大酒商的訂價並不是如此,卻一樣照說自己的酒被專業雜誌推薦為〝物超所值〞!比較極端的是:往往有些美國零售價格8-10美元的Best Buy,在台灣訂價要台幣600-800元,比美國貴了一倍以上;這樣還自吹自擂引用國外雜誌的推薦來打文宣,實在很扯。
以後當各位在葡萄酒專賣店或大賣場,凡是看到寫什麼〝本酒榮獲WS之Best Buy推薦〞、或是〝本酒榮登WS Top 100〞,請先比對一下它得到推薦時的註記價格與現場的賣價;如果差不多,那就真的是物超所值;如果差蠻多,那就只是一句白目廣告詞吧了!雖然酒商也有責任,但他們也只不過在做他們應做的事(所謂的行銷策略);謠言止於智者,乎攏也止於智者,讓自己成為智者,當然是你我自己的責任,也是你我自己應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