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2-14 21:15:52| 人氣10,3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 授記品 讀書心得筆記(一)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舍利弗受佛陀為他授記,迦葉尊者,還有須菩提、迦旃延、摩訶目犍連這四位,他們能代表僧團,出來在佛面前表達了,他們終於了解也相信了,相信佛陀所說的法,相信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可成佛。了解人人都有法的寶藏在。

佛陀就用更深的法,「一相一味」向大家說法;只是眾生根機差別。

二乘,聲聞與緣覺已經完全了解,他們慢慢要入圓教,過去是漸教,一步一步來。聽法就是聽到這裡,去除煩惱,以為這樣就能入涅槃了,以為這樣就不會再帶業來人間,以為這樣是滅度。

佛陀在《法華經》中,一直要宣導、教育的是,一相一味,一真實法,是一乘。

佛陀希望二乘已經修行了,應該領解,應該能體會一實法,開始要發大心,入大菩提法來。

「受記者」,那就是因修行,斷煩惱、無明惑。為何要授記呢?因為這些二乘弟子,也已經因為修行的過程,斷煩惱、無明惑,這樣慢慢斷了,有的弟子開始契佛心得,已經與佛心相契合了。

「契佛心得道」,了解佛的心意,為他指了這條菩提大直道,開始指導他。了解佛的心,也已經認清這條路,所以「理應如是,佛為印證授記」。

就像世間的國王傳給太子,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

為何能得到佛的授記呢?因,那就是「諸授記中,奉佛多少不同」,這就是修行的過程。

為什麼迦葉能受記,這是各人的修行,叫做奉佛多少,奉持佛陀的法,是多或少,各人不同。

有的人聽一聽,過了,習氣還是存在。迦葉尊者他完全斷除,過去所享受的,過去的人生過程,他完全去除,既然修行了,完全是適應佛陀所教的法,所以他有這樣的大根器。

迦葉尊者已經了解了,佛陀的開示,迦葉已經體解;有了知見,佛陀的開示,深深地入他的心。「成自性佛」,已經了解是自性佛。「以心印心」,以迦葉的心來印佛的心,佛陀的本懷,迦葉已經契佛心,所以見道了,看到這條道路,那就是菩提大直道。

「名為授記」,「以心印心」,這樣叫做「授記」。

智慧能夠破除貪、瞋、癡等諸無明,這也是修行的目標!有了智慧,心才會定,有了定,才有辦法專心,懂得忍,懂得精進就懂得戒,懂得布施,這叫做「六度」。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樣會合起來,真正的智慧,純真的智慧,才能夠發生效用。

〈授記品〉佛陀開始準備為這些弟子,已經體會佛心的,已經契佛心,明道理,準備要為他們授記。

迦葉過去是修行過來的,未來還要很長久的修行,所以「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

「當得奉覲」就是說未來他還要經過見佛,能在三百萬億佛的身邊奉事,就是奉受此教法。

迦葉尊者,他過去應該也有修因,才能在今生此世,就是二千多年前與佛同世,現在親近佛陀,現在也能契佛心,這樣,佛陀要為他授記,未來還能見到三百萬億等諸佛。這些諸佛,就是迦葉還要再不斷修因,所以,還要再修具足。

迦葉未來所親近的三百萬億佛,生生世世,對世尊,對每一尊佛,都是這樣用恭敬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一直用至誠的心,這樣的恭敬。「謂以身口意三業」,這是要從內心的恭敬,用身體力行的奉事,身行的恭敬,口的讚歎,心的虔誠敬養,這種三業,「虔誠奉佛,尊重讚歎」。

修行一定要抱持著長久心,不變恭敬尊重的心,經過三百萬億諸佛,都是用同樣的身口意三業,「至誠恭敬供養」。

「謂菩薩願(常)恭敬施者」。這就是菩薩的願,用恭敬的心來付出,信心清淨,這就是恭敬禮拜。

供養一切諸佛,深信愛樂,修諸功德,無有厭足,即得生如來家,是名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人人都是佛。要不然,三百萬億,要怎麼修呢?佛陀就是內涵此意。若對人人都有恭敬心,很自然的,生生世世都是生在有佛法的家庭,生在能親近佛法的地方,所以要「恭敬供養」。

人人都是佛,所以日日對人起恭敬心,對人尊重,若能這樣,視人人都是佛,這才是真正尊重自己,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應供」是佛陀十號之一。佛陀堪受人間、天堂所供養,這是佛德,佛所修來的德行。德行,不是用說的,德行是要身體力行,從內心要虔誠敬重法,內修外行,要心行合一,這樣才是有德、才是有行,行中有德,這樣才是真正堪受應供。

人人都是修行道場。善知識,是增上緣,惡知識,是我們的逆增上緣,無不都是來增長智慧,完成學業,所以必定都要用恭敬心,人人既是佛,這樣的修行方法。

佛陀已經具足,「應受天上人間恭敬供養」,堪受,也應該受,受眾生恭敬供養。

供養,不只是物資的供養,最重要的,是從內心那一番恭敬,那一分尊重,用這樣來供養。

看每個人,都把他當作佛,每個人都能恭敬、尊重、讚歎他,若能這樣,也是修行法門之一。

未來迦葉尊者成佛的國名,叫做「光德」,迦葉未來成佛,叫做「光明如來」。佛陀,佛壽才八十歲而已,但是這位光明如來,他的國土,光德國土,劫名叫做「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十二小劫是很長,釋迦佛才是八十歲。

總而言之,學佛要用心,時時要清除心,不要有雜念,不要有歹念,不要有「林投竹刺」。

心淨土淨,來生來世,帶法入人群中,淨化人心。這就是學佛的方向,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佛陀已經離我們二千多年了,佛法還是留在人間,我們若是用心,虔誠接受,是與佛同世無差別。

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本來是清淨,卻是所接觸到的是一切世俗的。世俗就是追求,追求,欲心、欲念愈來愈大了,這種欲求就會造了,很多的無明煩惱等等。

人人本具佛性,卻受到常識、外境的熏習,這樣無明不斷遮蓋,造成人世間重重覆覆的,濁氣、污穢、濁念,這就是凡夫的人生。

有一段故事,有一位菩薩出生在無佛世之時,那叫做「常悲」,這位常悲居士,他出生時,無佛,也不知道佛法在哪裡,卻是時時看到社會人間,人的無明懵懂,行為不受規則,他每次若看到這樣,人倫道德淪喪,應該冥冥中有一個道理,應該能來規範。但是到底要去哪裡找出這個法?所以常常哭,想到法到底在哪裡?這樣他就流眼淚。所以他的名字叫做「常悲」。

有一天晚上睡覺時,忽然間有一尊古佛,在他的夢中出現,就跟他說:「雖然你出生在無佛世,而法也已經是滅了,已經沒有法存在,不過,法永遠都在你的心裡,要好好尊重你這一念心願,心常常要歸於悲智願行。」醒來之後,覺得:是啊!應該是有佛法。

從這樣開始,他放下一切,好好地去靜心,在森林中,去找大自然的道理,就這樣一生在那裡,時時將鳥叫蟲鳴,他也把它當作是一種說法音,就這樣過了一生。

佛陀告訴大家,這個故事,那位常悲菩薩,就是我的多生多世中,其中的一生世,生在沒有佛法的時代,離佛法很遙遠,卻是這念心還是永遠存在。

迦葉尊者過去生中,就是生生世世,修這分清淨行,所以在法華會上,佛陀為他授記,授記名號,未來成佛的名號,叫做「光明」,他的國土叫做「光德」。迦葉尊者修行成佛,必定要經過,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

三百萬億佛,是希望我們人人,將人人都當作佛,將人人都當作在歷練我們的人,今生此世,能夠遇到多少人來歷練,我們就都生起,歡喜、尊重、感恩心。

每一尊佛要成佛,一定要出家,出家表示斷除了小愛、私欲,家庭的欲念,這樣專心,捨棄小愛,為天下眾生的大愛,這就是歷代祖師,過去未來成佛,無不都是因為出家,才能將佛法這樣擔起來,為天下眾生。

修行就是希望清淨本性,能夠浮現出來,要能浮現清淨無染的覺性,唯有要去除無明。去除無明就是要好好發心,發「四無量心」,發「四弘誓願」,好好發心,向著發心的方向身體力行,目標一定是到達智慧,智慧能從我們的方向,很準確往前前進,這就是智慧。

「三十七助道品」,其中有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是必定要修的行。「三十七助道品」,是修行的基礎。

七菩提分:一、擇法菩提分;二、精進菩提分;三、喜菩提分;四、輕安菩提分;五、念菩提分;六、定菩提分;七、捨菩提分。即捨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能這樣修「八正道」,就可證得阿羅漢果。

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是緣苦諦而度無邊眾生之願。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是緣集諦而斷無盡煩惱之願。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緣道諦而學無盡法門之願。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是緣滅諦而成無盡佛道之願。

「四弘誓願」、「四無量心」,要慈、悲、喜、捨。「四弘誓願」,就是面對苦、集、滅、道,要用心。(2022.02.14 夜)

台長: Tellme
人氣(10,378)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靜思妙蓮華 授記品 |
此分類下一篇:靜思妙蓮華 授記品 讀書心得筆記(二)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