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2-09 21:23:25| 人氣10,3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 藥草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二)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藥草生長在大地,大地「能生」,藥草「所生」,不只是藥草,包括了大小樹木,又不只是大小樹木、藥草,包括我們人間,人所有的一切,只要你看得到的,一切物質無不都是,在天與地之間,無不都是要經過雲雨,來滋茂,來滋潤。

地載萬物,天蓋有雲、雨、風,還有太陽,全都在大地空間,若能這樣循環、調和,人間就是物資無缺,生活就沒有憂慮的地方。這要感恩「天雨潤物施恩來澤人間」,讓我們人間能夠平安,順調生活。

法,譬喻「天地雲雨,長慧命」,能夠成長我們的慧命、我們的智慧。

樹若大,根就粗長,扎得很深。「小根小莖小枝小葉」,如這樣要吸收的水分就比較少;「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它就會多一點;若能是「大根大莖大枝大葉」,來保護大地,能夠更深入。

不論大小樹,經過時間,它就是保護大地。大樹、小樹,「因雲雨平等故其澤普遍霑濕草木,而能治疾病之藥草亦等同受其滋潤。」

 雲雨平等故其澤普遍霑濕草木,而能治疾病之藥草亦等同受其滋潤。

若聽惡言、惡口、惡語,耳聽進去,就是殺傷我們的慧命,起煩惱,增無明。

口能說話,卻是如天空,若能很均勻調和來下雨,那就是利益大地;大地自然環境來吸收,這樣就天地順調。若是這樣的惡口,常識而無智慧,逞一時的口快,不知道道理,去惡口損傷人;一些人不了解,是非分不清,就接受了這種歪理,那就起心動念。(詳見【靜思妙蓮華】《藥草喻品第五》藥草喻

佛陀以不同的根機,來講人人應該要接受的法,同時也是要接受的戒定慧。戒法不同,什麼樣的人要修什麼樣的戒行,漸進,由他的發心,所以叫做「所有習因種子蒙雨受潤」。

善因就有,大、中、小不同的熏習,法也是要隨著他的,大、中、小根機來施教。

因緣,大、中、小的習氣,所熏習的善種子,只要遇到雨水,種子在地底下,有了雨水滋潤,有土、有水,受到陽光、周圍的空氣,自然它就會成長。

雲雨在空中,隨著地上的樹大小滋潤它。就如眾生所接受的法,大小法對我們都有利益,但是,是大利益或是小利益,這要看人的根機。

大雲雨,譬喻如來身,就是法身。「遍澍甘雨」,「遍澍」就是遍灑甘露法雨,這就是如來的教法。

人有各人不同的習性,所以「一雲所雨」,就是隨種姓受潤。

菩薩的發心,與地上的樹木一樣,法雨來滋潤心地,由心地來播善種子。

人生在天地之間,向上要感恩天之德,向下要感恩地之承載,若有感恩心,自然對天地之間物物懂得疼惜,人人要懂得互愛,這種疼惜、互愛,就是報天地之恩。

「雲雨大地,草木隨分受潤」。

天地之間,所有的一切,雲雨就是隨順眾生習氣,與他的果報,因緣果報,這個因與緣,果與報,這個法們若是用善法,好好來運用一切物資,在天地之間,循規蹈矩來生活,大地自然就風調雨順人平安。

不論是大根、中根、小根,接受的水分,有多少,所接受的法,「斯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稱其種姓,而得生長,華果敷實」。有多大,它就開多少花,它就得多少的果實。

人人有本具的佛性,佛陀不斷不斷提醒我們,但是人人都各有不同的習氣,這個不同的習氣,就是心態各人不同。

一位母親生十個孩子,和母親合起來是十一顆心。孩子是母親生的,孩子在想什麼,母親也不知道。同胞兄弟的個性也不同,這種各人的習氣,各人的個性,各人的心念都是不同。「百物喻心」,人人的心、人人的習氣都是不同。

有的很少欲知足,有的發心很大,願意付出為人群。有的想要擁有大地一切萬物,最高的地位、名利。各人不同,所受受熏習的各人都不同,所以「所欲各異」。

心地,要播什麼種子?要吸收多少水分?「斯人飲水,冷暖自知」。

佛陀慈悲,人間施教,為一大事因緣來開示,盼望眾生能夠悟入。佛陀要設用種種教法,開頭就「權教善戒」,用十善、五戒來教育眾生,希望人人在人間行善。

行善,佛陀就說,造福業,得福果,生天堂。

十善法能生天堂,享受天福。而對一般人,就跟大家說,持五戒,做人要守倫理道德,在倫理中,要知道孝順父母、敬重師長,感眾生恩,為眾生付出與愛,這就是做人的道理。

富貴的人能夠投入人群,去利益眾生,修菩薩道,這是很不容易。貧困的人,願意心靈財富啟發,雖然他貧困,他缺少生活的物質,卻是他有豐富的愛心,這也是很難得。

佛陀就如在高空的雲和雨,「一雨所潤」,但是大地眾生根機差別,所以要時時用心,用「大根大莖大枝大葉」,來接受雲雨,就是要用大根器,來接受佛的教法,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中去廣度芸芸眾生。

一念善心不斷累積,「積功能為善行之德」,要不斷、不斷累積,不要讓它間斷了,不要當中有了雜念。雜念一起,有時候差之毫釐,偏差毫釐,善念若脫節了,想要再收回來,就比較困難了。

法,從佛的心中出,這叫做自性。人人本具自性,人人都有自性法,這是非常的微妙,要時時多用心去體會。

人生苦來自於「集」,種種因緣果報。

要如何來修,才能夠滅除苦,修道於行要身體力行。要立弘誓願,「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要修。

苦從哪裡來?「集」,集很多很多的煩惱,無明煩惱,因緣果報,要讓他知道,這就是「集」,集了很多的因,集了很多的緣成了果,來人間,帶業來,由不得自己。

學佛要體解大道,體解大道,要時時守護我們的三業。

三業,那就是口業、身業、意業。開口動舌,說話要很謹慎,說話若有一點點偏差,有意誹謗或者是無意出言差錯,這都是對德的損失,不只是今生失德,來生世也是因緣果報多。所以修行,在身、口、意這三業要很謹慎。

守好我們的意業,不要起心動念,自然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偏差,開口動舌就不會造業。這三業是隨著智慧行。

在佛陀的時代,一個孩子,年紀小小的,會說話開始,就是一直看到人就說,「生死極苦」。

因為這樣,他的名字,大家就叫他「生死苦」。他從小一直到大就是都說好話,見到人就向人說因果輪迴極苦。

有一天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走的時候,正好佛陀在為大眾說法,他就這樣靜靜地,在佛遠遠的地方,他向佛陀頂禮,然後就坐下來聽法。

佛陀也遠遠地看到,這位年輕人靠近來了,坐在聽眾之中,佛陀話鋒一轉,開始就說四諦法。這位生死苦,他的歡喜好像,他一輩子想要找的道,已經心開意解了,回到家裡向他的父母苦苦哀求,讓他能跟隨佛陀出家。

這位生死苦來到佛的僧團中,得到佛陀收為僧團的比丘,他很安心,每天的心情很平靜,這樣用功聽法,寂靜的心境,佛陀每一次的法都啟動他的心,所以得了阿羅漢果。與他同修的人,看到他這麼安靜用功,句句的法都能知「道」,有人就來問佛,「佛陀,這位生死苦比丘,到底是什麼因緣,怎麼學佛能這麼的順暢,這麼快就通達諸法呢?」

 佛陀開始就向大家這樣說,就說,過去在賢劫,迦葉佛,這個時代裡,有一位小沙彌。這個小沙彌聰明,有一天看到外面,有很熱鬧的廟會,就趕快進來向他的師父說:「師父,今天外面很熱鬧,我們趕快去托缽,我們一定能滿載而歸,缽一定會滿。」師父就告訴他:「時間還早,你好好地靜下來,好好靜坐下來。」

但是這位小沙彌坐著,人是在裡面坐,心還是在外面,又再向師父說:「師父,我們是不是提早出門?」師父就又跟他說:「時間還早,靜靜坐下來。」心還是在外面。第三次,師父還是同樣,這位小沙彌內心發怒,瞋火起,他衝口而出:「您實在很頑固,早死早好!」就這樣站起來,缽拿著就出去了。

就這樣出去外面,但是邊走,自己邊反省,「我不尊師,不重道,我錯了,錯了,我要趕快回去。」到師父的面前叩頭禮拜,表示懺悔。就這樣,五百世在地獄中。

佛陀就說,這位生死苦,就是當時那位沙彌。雖然他有經過了這樣的錯誤,他也趕快懺悔,但是業已造成,還是同樣要受業報,不過,他的福報與慧根還存在,他才能生在今生此世,在富貴人家,能夠守口業,時時勸善,有這個因緣來接受佛法,出家,得阿羅漢果。

真正的開口動舌,無不是業,我們必定要在三業中體解,這三業要好好守護。

學佛真的要腳踏實地,要好好用心,「知道,守護意業無漏;開道,守護身業無染;說道,守護口業無失」所以要「三業隨智慧行」。

學法,六道中無不都是,佛陀所要感化、教育的地方,所以人人學法、聽法,時時要多用心。

天地恩德,要時時去體會,人類依靠萬物來生活。就如佛法,佛法能滋潤我們的心地,讓我們成長慧命,我們的慧命成長,天地萬物道理一切就能通達,同樣的道理。

與卉木藥草相同,佛所說法就像空中的密雲彌布,雨露就會降下來,來滋潤大地。佛法是平等,接受法的人,根機深淺那就在各人,各人的根機就如藥草卉木一樣,大小所吸收不同。有勤精進的人,他就能接受得更多,他的信根就較深;若是懈怠的人,根機較鈍,習得較淺,所以所接受的法就較少。

佛陀所說的法,為五乘,不同根機的眾生而說,讓各人聽到,各人歡喜,各人接受,各人的方法去修行。

根鈍的人,佛陀「為說人天法」。鈍根的人,你要他放下一切,修行,去除煩惱,要忍辱,要精進,沒有那麼容易,所以他們的根機,就只是修在人天法。根利的,就是「為說二乘法」,那就是聲聞、緣覺,像這樣這就是二乘。

精進與懈怠,精進者,為說菩薩修行的法。懈怠者,為說簡便易行之十念生西等法。

五乘法,各個受益,各人的根機去接受,就受潤都有利益。就像天空密雲,藥草卉木一樣,雲雨一降,就隨大地萬物的根機,這樣去接受。

五乘眾生就是天,天乘,人,人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稱為五乘。

十善、五戒,這就是外凡,在修行者外面,就是說社會人間有信仰的人,佛陀為他們說法,就如在家居士,最起碼一定要修十善五戒。

修行者,不論你是,聲聞、緣覺、菩薩,各有法,按照根機來受法,到所修的方向、目標去。所以這叫做「五乘」。

不論是草,或者是木,大地上,所有一切,卉木叢林種種,全都依照雨水下來,全都「蒙潤生長」。「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合如來身、如來法」,就是表示像如來的法身一樣。

學佛,真正是承法來養育慧命,修善得善因,能趣於善處,所以不要再糊糊塗塗還是造業。

佛就是大醫王,疼惜眾生不捨眾生身心病,所以不斷施教。「隨循根機堪施教」,眾生堪得接受什麼樣的法,佛陀就隨他們的根機所需要施教,給什麼樣的教法。

要消業,惡,去惡從善,就是惡業不要有,善行要如規律,若這樣,就沒有障礙,就沒有煩惱。(2022.02.09 夜)

台長: Tellme
人氣(10,342)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靜思妙蓮華 藥草喻品 |
此分類下一篇:靜思妙蓮華 藥草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三)
此分類上一篇:靜思妙蓮華 藥草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一)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