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8-11 22:01:55| 人氣3,2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藥草喻品讀書心得筆記(五)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唐宋對於佛經的翻譯有「五不翻」的原則:

一、秘密故不翻,陀羅尼是。

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義故。

三、此無故不翻,如閻浮樹。

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實可翻之。但摩騰已來存梵音故。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古時翻譯,並非僅識外國文字便可從事,必須對所譯經典的哲理了解甚深,於翻譯時,一邊翻譯原文,一邊對譯場中的助手們講解經文的奧旨。

加上唐宋的文藝,以今天非文言文年代的現在,一般人翻開佛經著實不易看懂,加上國語文的程度各有差異,對同一經文的理解各有不同。

高僧祖師大徳曾說:「修行在楞嚴,成佛在法華。」那其它的經典呢?佛經的產生有佛自説和弟子請法等,衍生出三藏十二部。加上各種「輔具」作用的學或論,諸《如大智度論》、《唯識學》、《三十七道品》…。

初學佛者能懂《法華經》?自有慈濟從卡帶時代,證嚴法師即開示《法華經》。末學印像中,其間變化很複雜,早年證嚴上人開示以閩南語為主,漸漸因弟子要求則改以國語開示,其中也有不少插曲…曾有教師聽法,上人提及「法語」這位教聯會教師竟大驚失色說,上人會講法文…,在某個聚會中,上人一一詢問與會弟子名姓,上人無心説了句,姓陳的比較卡最(閩南語。語閉當下竟然有人忍不住笑出,……

藥草品提及,如來大慈大悲有如天上雲雨,給與五眾不同的法,如澍潤施眾生,從《火宅喻》即引導三界眾生出離火宅。

昨晚曾與北部某師姊談及《法華經》一共幾車?結果,反被問及為何只有羊車、鹿車、牛車和大白牛車?沒有其它的車呢?

知道嗎?得到的答案是,羊車比喻聲聞,為什麼羊車比喻聲聞人呢?因為聲聞人,他根性比較遲鈍。聲聞經常跟隨佛陀,就跟羊一樣。羊大部分都有人在照顧、引導的,所以羊車就比喻聲聞法。鹿車比喻緣覺,因為鹿喜寂靜。鹿是不受管制的,它不喜歡被別人圈養,它喜歡自己跑來跑去,喜歡獨自一個人寂靜,就是比喻緣覺乘。牛車比喻菩薩,因為牛能夠堪負重任。菩薩的忍力,他能夠荷負眾生。

那《法華經》若是如此這般的深奧,慈濟宗門的弟子該如何是好?所謂人身難得明師難遇,慈濟弟子真的有福,人身今已得明師也在前引導,更有福的大家都能熟讀「靜思語」宛如《法華經》白話又簡明說解。當然這是末學個人的思考和見解。

末法時代五濁惡世不斷薰習的今天,每日「薰法香」來得及去濁返清改變已造成大小三災的三理四相嗎?

在浴室中發現了一瓶協力廠出品的「玉桂露」甚為吃驚的想,慈濟人竟然也出產皮膚保養品。

驚覺早年的「慈濟面霜」目前好似少有人使用了,早年「靜」字輩的師姑出門,誰不是抹上濃濃的「慈濟面霜」呢?同時「心想好意、口說好話、手做好事、腳走好路。」如是迴向三理四相,不正也佛法相映?

環保教育站中,常見有一群老菩薩聚在一塊做分類或折疊舊報紙,她們不道他人長短只見人人口中稱念佛名聖號,如此「心想好意、口說好話、手做好事,…」無一不是面露和善笑容,正如靜思語所言:「……、歡喜笑、健康做,……」遠離了惡因惡緣。也善就了三理四相。

證嚴上人說:「雨無差別,受有差別,喻教施無差別而機益有差別,均為各各眾生所不自知。」佛如雲雨澍潤草卉林木,「眾生所不自知」《法華經》真有這般難解嗎?

印順導師曾說要明白佛法不需研究佛學,研究佛學是做學問,《金剛經》說,說佛法即非佛法。慈濟講的是人間菩薩法,生活中吃喝拉撒挑柴運水無不是佛法,只要抹上濃濃的「慈濟面霜」「心想好意、口說好話、手做好事、腳走好路。」何愁不能修成正果?

什麼是修行?

高僧說,內銷外行。將自己不良的習氣,自內心銷除再行之於日常身行。

修行該如何修如何行?

上人說,做中學學中覺。

其實慈濟還有一帖被遺忘的「四神湯」當此「四神湯」與「慈濟面霜」同時內服外用時,《法華經》幾乎已是明白在心了。

佛陀用種種教法,「權教善戒」,用十善、五戒來教育眾生,希望人人在人間行善。

佛說,行善造福業,「靜思語」説:「行孝行善不能等。」

其實這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而已,需動用到三藏十二部嗎?

想想環保場中多少高齡甚至目不識丁的老菩薩,無不喝足了「四神湯」抹足了「慈濟面霜」年青一輩無不喊著「老菩薩」?

但是眾生自無始劫以來,在三界中不斷接受善與惡的薰習,本具的清淨如來本性早以蒙上厚厚的塵垢,不得不時時勤拂拭。開口動舌舉手動足,真的不能隨時「口說好話」和「心想好意」就因如此研讀《法華經》倒不如熟讀「靜思語」用心「行」了。

證嚴上人說:「行善,佛陀就說,造福業,得福果,生天堂。這是人人所祈求,人人都希望能求福得福,所以佛陀順眾生的根機,就說善法,十善法能生天堂,享受天福。而對一般人,就跟大家說,持五戒,做人要守倫理道德,在倫理中,要知道孝順父母、敬重師長,感眾生恩,為眾生付出與愛,這就是我們做人的道理。」

雖然靜思語說:「行孝行善不能等。」但這在兩前五百年前,佛陀就如開示弟子了,行孝行善是學佛的基本修行。

常說身在富貴修行難,正如佛説人有二十難,但若能及時行孝行善那修行有何難呢?修行,有心對治就不難。正如證嚴上人常說的,布施不是有錢的權利而是有心人的付出,從貧婆以破碗乞得的洗米水供養迦葉頭陀,再再說明了天下沒有窮到不能布施的人。堂上兩老正是上人常說的佛菩薩,所以説明身在靈山莫遠求。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法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雖然,口說好話是修行的基本功夫,但口說耳聽卻是五根五蘊影響三理四相非常嚴重的一環。…………

媳婦急著出門,一時間口中叨叨嘮嘮著…

一旁病中體弱得婆婆說,目前防疫該處能去嗎?

急著出門的媳婦繼續嘮叨的答非所問……

多嘴的兒子多說了幾句,引來媳婦的忿怒多言…一場行善行孝不等,在瞬間牆崩樓塌,一切再一次證明佛說的,觸事無心難。

修行重在發心立願,除了依教奉行,以戒為師不斷累積善念,所謂「積功能為善行之德」,要不斷、不斷累積,不要讓它間斷了,不要當中有了雜念。…………

明朝曾出現出一個四字對聯,「色難?容易!」

話說明成祖朱隸閒來無事出了上聯,色難,要求當朝諸位大臣應對。

當時有位解縉稍加思索後即回明成祖,容易!

「容易?那就對上來呀!」「臣即對,容易!」看來似乎有人腦袋不保了……

解縉不慌不忙的說明,…「論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對於子女所謂孝的要求,不只是停留在物質層面,更要從內心和精神層面來「孝順」。對待父母要真心實意,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給父母有吃有住就是孝了嗎?如果把對父母的不耐煩和厭棄整天寫在臉上……,證嚴上人說過,父母哪怕錦衣玉食,心中想必也難以成滋味,因為養寵物有時更勝於養父母呢。

所以說孝順最難在於「臉色」所以說,色難。

解縉的原意是,所謂孝道,就是儘量讓父母情緒輕鬆開心,不要去抱怨父母,更不嫌棄父母的年老衰弱,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辭表情,把容貌「易」換一下,真正做到的尊重和用心。

相較於保持和顏悅色的難,隨時隨意改變臉色多麼輕鬆啊。所以「容易」之下聯是對比襯託了「色難」的意義所在了。

慈濟十戒,第八戒孝順父母調和聲色。不正是「色難?容易!」?證嚴上人不時要弟子聲色柔和,慈濟也不時開設「蕙質蘭心」課程,期望志工抹勻「慈濟面霜」喝足「四神湯」,這可比「色難?容易!」容易多了。

所謂「靜思語」在末學個人的理解中,可區分成廣義與狹義兩類。

早年證嚴上人離家在東部自行落髮出家自號靜思,因此他苦修體行的智慧結晶語錄,經弟子整理即是靜思語錄。

上人修行的精舍名為「靜思精舍」各地聯絡處分會所在的講堂稱作「靜思堂」那以此廣義來說,上人開示的法不也就是「靜思語」?當然這是個人粗淺的想法罷了。

【靜思妙蓮華】品書會中的各章節中的上人手札不正靜思語的妙蓮華?

行入法華七喻說法 | 藥草喻 作詞者 莊士鋐導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67_nKeQ90

台長: Tellme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