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06 15:03:23| 人氣1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情愛架構與完成(上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情愛架構與完成(上篇)

前言:

反覆的思索該如採用什麼角度來書寫愛情,結果就這樣亂寫一通。「愛情」本身的的行為來自於自己的愛情價值觀,這些觀念鮮少有人真正去釐清,大多數人只用感覺而忽略知覺的重要性,也因此詩人常說愛情是盲目的,從某種角度而言確實是如此。不過在對於真愛的論證時,盲目與感覺似乎就派不上用場,取而代之的是知覺與時間。「愛情」本身而言是無任何特一價值,這些價值都是來自於個體的賦予,而個體又受所接觸深刻影響著,如:環境、社會、文化、詩詞、歌曲、同儕等等,這些造就了個人對於愛情的價值與觀念,此時人本身也就儼然成為一個載體,只是多數的載體,缺乏思考載體的內容物的機轉,同時也忽略這些價值與觀念,都是外來部署於個體本身的觀念與價值,因此常常讓人迷惑於再情愛過程中,關於深沉意識與情愛價值之間的矛盾性。

既然我們已知道情愛的價值與內涵是屬於各自主體所賦予,那麼情愛的特質便是多變性,無任何特定內涵,只有流行性。這些流行性又關乎社會多數主體所訴諸的,有些是商人刻意打造,有些是寫作者幻念,不管如何,顯然身處於多樣環境中的載體,多寡都遭受影響。也因此如何去釐清各自主體的情愛價值觀是相當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人得先了解自己做自己,才能真正的自由。而愛情它的總型式就是一種信仰。同時愛情也只是完全遂行個人的私慾,不管這個私慾對於他人是好是壞,都只是屬於個人私慾中的範圍。這些認知可以說是情愛的主架構,所有在情愛中,產生的各式的情慾與問題,也都離不開這架構中所敘述的內容,由此可見這些認知是顯得相當重要。

觀念:

愛情觀每個人皆不同,多數我們的愛情觀,都是無聲無息的進駐在我們的意識中,也就相當自然的接受這些價值。如同我要我的男友要像木村拓哉、我的她要溫柔婉約、我的男人要有車子房子才行、我的女人必須是個賢妻良母,能有幫夫運的...諸如此類的。這些價值我們照單全收,只要我們不討厭這些價值甚至於喜愛它就行了,筆者並不認為有什麼特定的愛情價值觀,也不認為非得要為愛情冠上什麼道德不可,就愛情的本身而言,就如同這世界上的每個人一樣,我們無一相同,也因為如此我們每個人都顯得是如此特別。情愛的價值觀也是如此,沒有好與壞,只在於妳自己本身是否可以接受對方的愛情觀上的價值。

只是這些價值觀,為什麼一在更換呢?

為什麼總是在經歷一次情感就增加一點什麼或是丟掉一點什麼呢?

道理相當簡單,人從來就是追求一種虛幻到不行的完美,人也少去真正的去理解我是誰?同時也為真正去知道我到底要什麼?這些種種的因素,都看似應該清晰的愛情觀,卻是模糊不清一再修正。說穿了,對於愛,人是往往不理解的,追根究底起來,這些讓人矛盾困擾的都是來自於對於自身的不理解,於是我們常常懷疑著他是真的愛我嗎?那麼我們得先問問自己,我的愛是什麼?而我,愛他嗎?或者我只是愛我自己罷了!也有人說情愛結束之後,人會去修正自己的情愛觀,但是筆者認為,如果一開始的基點就呈現渾沌的狀態,其往後的修正多半來自於附加條件的增減,而無論如何加減,都難以回到主體、幫助去認知自身所存有的情愛價值觀,這個是因為人類缺乏思考機制,大多數的人,求迅速的掩飾問題或是掩蓋短暫解決,缺乏尋求問題根本的慾望,結果留顯出來的是問題的累積,反而越來越模糊不清。而如何去擁有釐清自身的愛情價值觀,也就成為現代人在談情愛時的重要課題。

愛情的過程:

相遇─相識─接觸─交往─探索─溝通─摩擦─結束(延續)─婚姻─相處─磨合(溝通)─結束(延續)

愛情的開始:

相遇,為什麼在一群人中你總是會和特定人的對眼,對這個人產生好感,其實人類是屬於愛自己的動物,我們所有的慾望都是因自己而生成,包括對愛情的期待也是。


好感:

對於人產生好感,有人稱之為頻率,有人說是順眼,那麼較科學的說法是【對偁性】,對偁性意指的就是有數樣或是多樣互相對偁的特質。為什麼我往往見到身邊的朋友總會說著:『ㄟ!你們兩個有夫妻臉喔!』為什麼我們往往見到這個人總有似曾相似的的感覺,光從外表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如果你與你的伴侶五官仔細與自己對照,你會發現若干軌跡是顯示著對偁性。而對於性格也是如此,在此我們將一切附加在身上的,不管是外表或是內在都通稱為【點】,當【點】的【對偁性】越多也就月容易使人產生好感,進而喜歡甚至是相戀,而對偁性行成一個面以上時,有就使人有著【一見鍾情】的感受,這點筆者有類似經驗可以佐證。

缺乏:

無論是誰,只要我們身為人即不可能完美自居,或是使用某種方式使得自己得到完美,也因此就現實面而言,只要是人都是缺乏的。相同的依循著【缺乏】的理論,對於自身所缺乏人會引起想獲得的慾望,而由於自己無法本身擁有,也對於他人身上所出現自己沒有的特質或是能力而著迷。這也是產生好感的來源,有人說這是一種互補,筆者猜想,倒不如說是成全自己完美型態,最容易的方法。並且是幾乎無須思考,人便會趨向這類情形與他人交往,更甚者也就開始從這之中,有了如愛情一般的感受。

ps:有人說有些相遇好感的狀態是超乎上述兩點,但若是依循上述兩點各為仍可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交往:

交往,只要交往便有了相處,相處中戀人產生了諸多的問題大到對方的出軌,小到對方刷牙的方式,都會產生諸多爭執。其實爭執可以避免,人也總是安慰自己,這樣的爭執可以增加理解彼此。只是筆者得說,少量有益,過多有害。無論什麼樣的爭執,都會在彼此的內心中累積著,隨著時間累積漸長,最後成了情愛中的傷害,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對方。

相處的重點,倒不如說是溝通與理解的原理與方法,先說說原理:【人須知每人都是獨立而自主的個體,既是個體就該認清自身與他人的獨立性。也因此無任何他人應該為我做什麼犧牲或者是奉獻﹔若是有了對方的犧牲與我奉獻由於認知他的獨立性有就更深知自己是該感謝他,而感謝並非屈就他人,而是我願意去做,無目的性的做,如此才能接近尊重的實行面。】人是喜愛被尊重的,沒人喜歡自己不被尊重的踐踏,那麼現在開始我們一起尊重彼此吧!

了解:

為什麼儘管如何親密總是無法理解對方想什麼呢?為什麼她總是不了解我在想什麼?

人在情愛中,總是希望對方像個全方位的雷達的一樣,能細細搜尋任何一絲自身的變化,即使是心靈上的小小改變,也是希望對方能一覽無遺的察覺,更希望伴侶能像個有個讀心術或是超能力者一般,了解我們自身的需求。在需要被擁抱時,擁抱!在需要被關懷時關懷。只是卻未思考那麼我理解他什麼呢?這就是人,人類是絕對自私的生物。只是我們偶而忘了,或是時常忘了,忘了我們是自私的。

同理心:

我們常常要求另一半該必須要有同理心,好能感受我們自身的感受,筆者得說,無論任何人都無法全然體會對方的感受,充其量我們只能近似或是類似,了解到這一點也就能釋懷了,但是我們卻可以透過管道去更貼近對方所能感受的情緒,而這個管道則跟個人各自己的能力不同有所關聯,能力強的自然感受的能力較為接近,能力差的較為遠,藉由溝通與理解則可以增加密合,而這管道若是由自己本身提供給對方,則較為適當,因為沒有人比起妳自己更為清楚,要如何讓人來理解妳了。就算他人的能力在強,妳仍然必須作循找管道努力,唯有如此雙方的契合度才能一點一滴的增加。

珍惜:

什麼是珍惜?為什麼它總是到了事情無可救藥時,才知道珍惜呢?

珍惜就是活在當下,珍惜就是放開的感知神經去蒐羅,每一刻正再發生於當下這一秒的的事件,也包括愛情。

人為什麼往往到了尾聲才懂得珍惜呢?筆者得說:「妳確定那真的是珍惜嗎?」尾聲所展現的不是珍惜,而是想保有,這樣的情緒使得人施展各種,另對方強烈的以為自己在度又被愛所包圍的感受,只是這仍是一種個體遂行自身的慾望而已。

關係:

情愛通常讓人以為是閉塞而狹窄的,這樣的關係,卻也縮減的彼此情愛的壽命。為什麼呢?因為關係從來不曾是我們所想像中的一元化,關係是種無限延伸的可能性,而妳(你)的觀點或是價值,也就造就了情愛中的關係該是如何的何種關係。關係,我們將兩者比喻成兩個圓圈,而各位喜歡以何種方式行程關係呢?是交疊呢?或是重疊呢?

關於這個提問,大多數人,不是選擇了單一交疊就是選擇了單一重疊。只是關係從未祇是如此簡單的展現而已,也不是如此單純!倘若各位有心稍微觀察一下彼此與情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會發現實際上其實像是朋友,也像是夫妻。而關於交疊正確的來說,兩圓相交就是交疊,這個定義簡單的讓人掉入思考的陷阱,不過事實就是如此。

交疊即是關係的展現,重疊亦是交疊的一小部分。而交疊是無限大關係的延伸,也就是說妳與他的關係,既可以是朋友亦可以是家人、情人、男女友、夫妻、同學、老師、學生........等等的關係。對這點是非得清晰不可,因為當妳限制住了關係,也就限制了自己也限制了他人。在一種關係的可能性中,常常感到的是乏味,到了最後成了索然無味,關係的變化可為情愛的彼此,注入新的生命力,這新的生命也就構築了永恆的期望。


期待值:

當人對於某件事、某物、某人,有了一定的想像時,自然對於投射的對象產生期待,這個便是預定的期待值。而屆此都只是存在於自個兒心中的期待,這一點都不影響其心理構造。而造成的影響的是,這期待值一旦透過某種方式或是某個方法去遂行其所期待的價值意義,便開始產生變化,期待值低的人就容易滿足,不過也僅限於現狀。因為一旦處於這狀態下時間只要稍長,那期待值會跟著變化。變因相當多!而期待值剛好的也就一付理所當然的接收,這沒什麼好去多說些什麼。只是一旦期待值比起預估值低時,這時情緒便容易產生各種問題,積極的就想盡辦法處理或是調整自己的期待值,更或者是運用機制與方法令被投射者加以符合事先的預想期待。而消極的,有的便落入自身所設下的悲劇情境中,有的便全然投射出情緒,當然也有人覺得反正爹不疼娘不愛的乾脆毀了自個兒的性命。說來說去其實都是自身的期待值在搞鬼。情愛中,期待值也相同的一直影響著彼此,不管是妳自身的期待值或是對方的期待值,那麼就放手不管了嗎?其實不然,關於彼此的期待值,人們可以藉由溝通去達成一個有時效性的平衡,為什麼是時效性而不是永恆呢?因為期待值會隨著妳的成長、妳的環境等等之類,而有所改變,人的期待值向來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因此認知到期待值是可變動的,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溝通:

這一詞近代是一直被人們常常掛在嘴邊說個不停的東西,只是如何才算溝通呢?我們常見的是妳說妳的對方說他的,所企盼的交集是一點也沒有。承先,既然我們各自都是獨立的個體,首先就得知道,我們一定都是使用於自己平常所能理解的或是擅用的言語、文字來作為表達或是闡述所要溝通的內容,但是另一人事實上是與我們是不同的。要與人溝通,首要的是,我們必須使用對方能理解的詞彙,而不是帶著他應該會理解的我想要說什麼,這一類的想法。這類的想法往往也就是造成彼此溝通不良的主因。溝通是需要在彼此都是理性的狀態之下才能進行的動作,如果讓何一方都有著情緒,那麼只是一種表達情緒上的不滿而已,未能達成溝通的目的。想要溝通請先處理對方的情緒,在有情緒時,我們可以先暫停下來,一方面偷偷的不告知對方,從外面拿著他喜愛的禮物回家,或是帶回他所喜愛的食物等等之類的,事後在慢慢溝通,溝通同時也是需要耐心,缺乏耐心的溝通,只會更僵化,瞬間的冰凍,像似個冷藏庫一樣,冷到了極點,想想這是什麼光景,如果彼此不管是妳或是他,任何一方想溝通就必須先有上述幾點的認知不可。男性在事件上重於清晰,女性得重之感受。

ps:如果溝通可以轉換成討論,這樣也就更真正接近溝通的內涵實質意義。


分手:

筆者常常思考著,情人的分手總是多半落於陌生人,這實在相當可惜,我們細想有誰曾經跟我們如此貼近過且親密呢?這樣就成了陌生人不可惜嗎?不管是什麼因由的分手,請別毀損對方的自尊、存在性與價值,不想在愛了或是不愛了都無損另一人的價值才是,對於過往的情愛彼此的種種,也無須否定,否則當妳否定他人時就連自己也給否定了,那些曾經美麗、傷心的都滋養著妳成為更好的人,對於這些不管對方作了什麼是該感謝的。即使他是情愛中行為有誤的一方,也是如此。因為這段情感勢必讓妳成長了,同時對方的某一部分也在交往的過程中,跟著妳現在的生命存在著。筆者常說:「永恆是這樣的:這世界上唯一還能堪稱上永恆的,大概剩下回憶這種東西,而是什麼造就了回憶呢?便是當下的前一秒,而未來也就建築在當下這一秒。」不但適用在情愛也相同適用在人的生命。人常將責任推給命運,筆者實在不得不對於命運這個詞彙叫屈,它從來就不是控制著人的生命,只是人不懂得當下的道理而推給了命運,要它承受一切責難。

台長: 沉靜者
人氣(10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