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愛架構與完成(中篇)
分手:
筆者常常思考著,情人的分手總是多半落於陌生人,這實在相當可惜,我們細想有誰曾經跟我們如此貼近過且親密呢?這樣就成了陌生人不可惜嗎?不管是什麼因由的分手,請別毀損對方的自尊、存在性與價值,不想在愛了或是不愛了都無損另一人的價值才是,對於過往的情愛彼此的種種,也無須否定,否則當妳否定他人時就連自己也給否定了,那些曾經美麗、傷心的都滋養著妳成為更好的人,對於這些不管對方作了什麼是該感謝的。即使他是情愛中行為有誤的一方,也是如此。因為這段情感勢必讓妳成長了,同時對方的某一部分也在交往的過程中,跟著妳現在的生命存在著。筆者常說:「永恆是這樣的:這世界上唯一還能堪稱上永恆的,大概剩下回憶這種東西,而是什麼造就了回憶呢?便是當下的前一秒,而未來也就建築在當下這一秒。」不但適用在情愛也相同適用在人的生命。人常將責任推給命運,筆者實在不得不對於命運這個詞彙叫屈,它從來就不是控制著人的生命,只是人不懂得當下的道理而推給了命運,要它承受一切責難。
失去:
人常有的謬誤在於,我們往往認知自己擁有的什麼,以為這總是屬於我的,這該是屬於我的認知上。卻其實從來妳都只擁有自己,妳真正擁有的也只有自己。在失落後的空虛,建立在我們以為那是我有的,最後才知道原來我們從來無法控制他的存有,也無法使它真正是我的所擁有,最後終於知道原來自己不曾擁有任何人。對於我們自身的空虛而感到寂寞,進而開始感傷的演起悲劇來。在沙特的存在與須無一書中指出一個重要的存有的概念,「對己存在」與「在己存在」,對己存在是指物理上的存在,這種存在是無可變異的,只是存在而已。而在己存在,則是指人意識中的存在,沙特以為除了物理的存有之外還有另一種虛無的存有,但是非得先有物理的存有才能有心靈上的存有,而由於意識不像似物理存有一般只是存有,而是多變複雜性的存有,它不具物理上的存有特質可觀察可被閱聽,但卻是一種存有,也因此他將意識上存有列為軀體存有的內涵。
失去亦然,我們可以知道他人存有在自我意識中,是自我給予賦予其價值,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遂行自我的自私的慾望,強將他人拉近屬於我的意識中,並且認為他是我的,構成是我存有價值的一部分,更甚至她他人的價值超越「我」的價值,或是掩飾「我」的價值,說穿了其實那些超越或是掩飾仍是屬於自我意識中我願意的部分,不包含他人的部分。只是人往往無法理解這一點,以致於將失去作為我裡內一部分的喪失,而終其他人在意識中的存有,是無可失去的,怎麼說呢?讀者或許會絕得這說法矛盾,但若讀者仔細思考他人存有在意識中外顯的行為,各位會發現,在自我的行為或是意識中,包含與他人相處接觸的交融,藉由這些他人的存有是一直存在各位體內,只是有許多人嘗試將之毀棄,仍是無可為,也因此有了說謊的行為,這說謊的行為不單只是欺騙他人,重要的是在於欺騙自己,謊言的作用在於讓自身以為已遺忘,或是抹去。只是人須知,生命是延續,並非片段,因此無法切割,對於進行式的生命而言,累積過去所有一切經歷的種種,筆者個人認為,與其去消蝕過往這樣徒勞無功的事情,倒不如將過往真正的面對將它融入融合在自我的生命中,反而能讓自我的存在行成一個完整(當下的完整不意味行而上的理形的完整)。我們可能曾真正的失去什麼嗎?!
比較心:
在情愛關係中,比較心是最常見的。這接續著也跟期望值有關,常常我們見到伴侶對於朋友或是寵物等等之類較好的對待時,這時我們的自我的私慾就開始運作,我們憎恨不平對手(任何物)唾罵伴侶對待自己不平等,只是這也是造成相當的裂痕,情愛關係中什麼才是完整的情愛,這就依序著之前所談的關係的真正意含有關,人若是只限定在某關係中,自然而然對於某關係有著嚴峻的要求,在這言具的條件觀底下,只要稍有不符情緒自然而然的衍生,同時這也我們對於愛的價值觀有關係,更與開始息息相關,若各位仔細探索自身的情愛,無一不是發現問題絕大多數出現在這兩者。愛的只給予這種可說終極的想法,猜想人人認同,不過大多數人只是喜歡接受,而給予的同時也期待著對方的回饋,筆者不會說這是多麼不正確的是行為,因為這正是人性最真實的一部分,儘管如此,仍是有多數人舉著愛就是不斷的付出這枝大旗,去掩飾它的旦書「但是是在妳有等同或是我認為可以的回饋中才有不斷的付出」。筆者以為,人必須政真的有這樣的行為,才得以書寫或是闡述,因為一個不讓自己的真實的人,一個對自身說謊的人,如何讓他人視之真實以供探索。如果有比較心,那麼我們應該承認它,因為它確實存在著。無須躲藏。這並不是多卑鄙的行為或是想法,因為這是人性,最真實的人性。
自卑:
這常發生條件關係中,如家世背景、學歷、財富、知識、美貌...等等之類。而自卑是情愛眾多殺手之一,它使情愛關係變質,因為自身的自卑看不清情愛的運轉,而產生抱怨,將這抱怨加諸伴侶身上,之後用著我們並不適合的說法,結束情愛。然而,情愛卻無關任何條件,這點可以在妳自身為假想情愛的對象設下條件,卻在真正交往中,登時就會知道這條件有時根本只是妳以為完美的樣子,實際上可能交往的對象無一符合你所設下的條件,這也是情愛是多麼毫無規則的原因,卻又是如此迷人。情愛他富有創造性,又富有多變不單一性,同時更是獨立無一相同性,人們卻調入情愛的迷思,這些迷思是來自於我們所接的戲劇書籍等等之類的外來的情愛價值,去構築一個完美的境地,更築起一道高牆,認為除此之外圈圈以外的的情愛就不足獲得欽睞,而這圈圈便是來自於個人的私慾。
愉悅感:
關於逾越或是快樂,為什麼總是與特定人一起做著任何事就是愉悅呢?之前我們談到在己存有,知道意識是虛無的存在,相同的愉悅感其實並不是他人使我們愉悅,而是在意識中我們以知道這特定的人的特質會使我們產生愉悅感,這愉悅事實上只是等著被誘發,因為它正符合我們自身期待,如此的恰當像是天生膜子鑄著一般,也因此我們愉悅。接著我們以為這愉悅是他人給予的,在誘發的人離散之後,這愉悅我們便以為它消失了,所以我們說失去了,我失去了他,想想情愛關係,不是整日天天與這人相處,為何你不覺失去,這也是因為我們意識中認定他是存在飽滿的關係,以致於幾使分隔兩地你依然甚覺愉悅,事實上從物理的角度看,這兩者無差別,差別是意識上對於兩者的定義不同。筆者認為快樂這種東西,是自身存有的,他人的誘發可以產生加成的效果或是反之,但缺乏他人的誘發其個人的快樂依然是存在的,筆者也認為「回憶如果阻礙當下,那必定是不堪作祟。當生命只有當下,開始與結束就不會共存,那麼生命也無所謂的需要延續。而人的生命是什麼?人的生命之所以能夠延續便是過往與當下的綜合體,人人都無法避免.....。」情愛也是如此。人常想自己定在某個時序,或是以為自己被回憶的某人、事、物牽制,其實卻不深知,當你離開這一秒,從現實上你是無法在被停滯,儘管你用盡所有力氣去將自己暫停,這也是徒勞無功,與其如此不如就正視當下,筆者認為「行進中的當下是建築未來的基石,而當下過去的每一分秒,則是豐富當下的生命,並且得以延續積累生命的飽滿。」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