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8-19 16:44:23| 人氣5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張雨生歌詞分析-2(個人所做之分析,非轉貼轉錄)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無題〉(張雨生詞曲[1]

 

終日枯坐冥想裏

看盡了旁人看不清自己

走馬觀花日子裏

從未留下深刻記憶

 

終究時間耗盡

才知皮相的生命

是要去深掘的古井

在生與死的邊際

 

躲在等待的後面

我無知的手遮著歲月的容顏

手記分割了思維

是對未來無色預言[2]

 

一切思想必須要表達為命題,思想的界限就是命題的意義。[3]文學作品如同哲學思維一般,是一類思想(思維)傳遞的語言載體,然而文學作品不同於哲學論述,哲學論述的語言著重在於結構的邏輯導展,文學作品則是將命題呈現為一種體現,體現為人內在的共同經驗式感觸。維特根斯坦對於語言結構以符號作為單元體以提供解析,這樣的單元體並不侷限於文字,一切有意義的聲音、符號、圖畫都是Picture,不僅語言是,音樂、繪畫、數學公式、邏輯符號等也都是Picture語言既然有描述世界的功用,它就必然具有和現實世界相類似的性質[4]。這樣的語言作用除了維特根斯坦在哲學邏輯上的使用之外,相較於文學,亦是具有同樣必然的效力。命題在文學的領域,所指的就是文學作品藉由語言所承載的思維,思想主體來自於創作者的思想與與內在精神,對於流行歌曲的歌詞來說,即是其主體意識的語言架構表徵,張雨生此首歌曲,即是藉由語境的設計經營意境,以抽象含蓄的語言架構,顯示其內在精神以及思想的一部作品。

以整首歌詞的結構來看,意境解析的層面,張雨生的書寫筆觸,運用了隱喻與轉喻,寫出詞作者本身對於自身存在的一種思慮,映照人生的無適感,以及對於未來的無適感,這些無適感來自於自我對於自我“意識”的“存在”,更深層的指向沙特“存在主義”中意識“為己存有”的“虛無”[5]第一節是無適感的隱性映像,第二節則是成為無適感的顯性衍深,而第三節則是應照第一、二節無適感自身對於詞作者對於存在的不確定因子作為主軸,透露出此項命題體現於詞作者所欲傳達的思想焦點。而這樣的思想焦點並非只是表達詞作者自身的感受,而是看似藉由獨白式的說述,趨向於精神內涵上的思想體現,並延展成為現代人在內在思索共體經驗。

在思維的銜接度來說,其語言的運用具備了凝鍊思維的特色,這樣的特色使得語言趨向於詩化,意涵深長且隱在詞句之中,意境呈現亦郁郁緩淌溫厚的美感質性,這樣的質性一方面有著詩語言般的映影,一方面卻又有著散文筆觸般,含孕著意味卻又使語言直樸平敘,精練簡潔的語句並未將文字結構的抒序,流於只藉由普遍且單純的口語說話方式作表面的意涵傳達,此間文字的運用操作有深刻轉化一般對於歌詞的映像,而蘊於語言所營構出的獨特美感。

散文式書寫筆觸並非使得語言在凝練度上不如詩此項文類,因為語言是某凝練並非決定於書寫模式的呈現外態,而是而是體現於語言結構的內載以及含蘊,而語言結構的含蘊與凝練,即是創作者個人思維的射影與託依。

經由抽象凝練的語言,此首歌詞帶有現實人生與現代社會中人類精神內涵在所探求的哲理性意味,並且展現出力度與張力,主體上的呈現讓閱聽者在心理層面上有著深化的暈染性,一方面在於意涵的深化,一方面則是觸及情感同受的深化,繼而達到思維上的感同且並不只是感官上的承受,提引出靈魂與精神深層淺在的意識,一篇好的創作,一如雨果曾經表示:詩存在於思想之中,思想來自於心靈[6];佛洛斯特亦曾言述:一首完美的詩,應該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7]文學作品的呈現,不只是詩此文類,富含哲理性質的創作盡適含括皆準,在思想找了合宜的Picture呈現,無論是以任何形式,是藝術,抑或是文學,其美感特質在於結構中讓接受者深化共鳴了感同經驗,這就達成了創作所傳遞而引興的審美觀照。

 

 

 

 

附註:〈無題〉賞析

 

一節為單純的敘述,此節主要是鋪敘一種心境。第一句的狀態,終日枯坐冥想裏,出一種無奈感,時間不長,只是終日,終日一是整日,一是泛張出人生以來的所有日子,然而枯坐冥想裏,枯坐,是一種等待,一種長時間的默默的坐著,獨自一人的坐著,坐著冥想,這是一種在寂寞中的狀態,也是一種處境,一種陷入深刻沉思的靜止,時間是流動的,然而人卻是靜止的,樂曲是流動的,然而文字又如同人一樣是靜止的,與語言與思緒都是流動的,然而你我旁觀者角度,這些加諸卻對如此影像卻又都是靜止的。

冥想往往是一個人完成,也是是自我的思索與內在探求,意識是自由的,,而人也藉由意識提示自我的存在,審視自我,卻也提示出對自我、生命、人生的徬徨無依,灰色的陰影,對未來迷茫無所適從等,在枯坐冥想裏隱然顯現。

但是,看盡了旁人看不清自己,無奈感卻由此處油然而生,因為生活的歷程,走馬觀花日子裏╱從未留下深刻記憶,你我的自身,總是被外在的一切所牽引,被俗務糾纏,外界加諸的紛擾,讓生活與人生是不能夠劃上等號,因為生活縱使是充實忙碌,卻也必須面對現實的重重面向,必須面對對於物質與欲望的汲營,日子一樣過著,然而人生卻容易是依舊空白的,追逐的並不是理想與夢想,這些都與現實距離甚遠,自我縱是要求自己能夠寫出出色的人生,都必須架構在自我原先所堅持的方向╱指標上,這都是最初堅定的理想與夢想,卻在時間流轉裏,逐漸因為現實而被妥協,甚至被其他生活上必須的需求而被轉換。

在別人的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熙來攘往的人們,匆匆而過的腳步就像是奔流不息的時間,但是重新進入審是自我的層面,卻也發現自己與他們並未有所不同,甚至,每個人的外在呈現都是一樣的,你我都是一樣在生活裡面對現實而失去自我的人,所以,你我都能看得清別人,卻又都看不清自己,自我的真實的形象逐漸模糊,現實世界裏的追逐也讓人不得不匆忙,腳步不得不急促,遺忘身邊經過了些什麼,遺忘自己擦身了些什麼,物事都是急速的錯去,即使與發生於自身,為了生活也之能繼續著,不斷專注於下一個,然後在下一個,需要處理的物事,而忙碌,而麻木,物事不斷快速的進入,離開,又能如何每次每件都能留下深刻的記憶

時間,總是攔不住的奔流,總是在不自覺當中隱隱消逝,人們總是希望能夠再多抓住一些,但還是會從身上的每一個空隙穿透,於是二節起首,終究時間耗盡,人生就在生活的不斷裡被耗盡,進入人生的終點-死亡,死亡對於時間來說,只是少了個還能感觸到時間的存在者消逝了而已,但是對於人來說,卻是自身的時間已經用盡,失去時間的無奈,人只要失去了時間,就等於是失去了自己對於未完成的物事、理想與夢想還能再執著╱實現的景況。

以此,活在現世,人類畢竟因為壽命的限制,外在的軀體因為時間的推演而成長老去,內在的心靈因為軀體的覺觸也不斷的耶受著刺激與訊息,然而,生命的長短卻是以軀殼的使用年限計度,身體會老去,消損,然後關掉了意識,也結束了生命。

才知皮相的生命,相,指的就是外貌形色、形相或狀態之意,相對於性質、本體等而言,放在人身上作解釋,相所指的就是人的外在與軀體,包括表情、動作與情緒等等,也就是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相對於人的性質、本體,這些則是屬於內在層面,包含了意識(潛意識)、思索、靈魂等等。這裡,皮相可以解釋為指出人的外在軀殼╱皮囊,並延伸為人生在世的一切外在環境,與對外在的種種感官接收與反應。而皮相的生命又將如此的意涵張開,把生命侷限於軀殼,透露生命會因為軀殼衰頹而消佚,這是種無奈,因為生命無法永久的存在,猶如人自身也是無法永遠的存在,生命是有限的,相對於時間是無限的,一種失落的感觸。不過,伸延的意涵卻不盡於此,一者,皮相在此處已不再是單純的人的皮囊而已,更是人空洞的內在,也是生命空洞的內在;二者,生命竟是一處空殼,生命是外在的,如此的外在,更是讓人無法承受住深刻的無奈。

然而,生命有限,心靈的成長卻似乎無限延伸,只在乎於如何的探求,如何去深層的索求,挖掘自己的存在。時間因為生命的消逝而結束,生命因為軀體的限制而無法延伸,然而生命的意涵呢,自我的意涵呢,無非是不住的向內探視,生命究竟會乾涸的,如何去為自我的心靈豐盈呢,是要去深掘的古井╱在生與死的邊際。生命的意義一直以來是人總談論著的課題,人總是活過了過去,活在於現在,也活著接收一個又一個未來的日子,直到死亡,內在的心靈卻也是不斷的疑惑,停滯,頹喪,冀求幸運與希望,以及成長,但是麻木的現實世界與生活卻讓人矛盾,人是活著,但是終日徘徊於選擇與取捨之間,終日為了生存不得不忙碌來回而麻木,就如行尸走肉般不變的步調,心靈也是一在的枯竭乾涸,需要某些時候,停下來問問自己,探問內心,挖掘新的湧泉讓自己可以再有繼續前進的動力。

這裡,古井,所指的就是人的心靈,也就是意識層面的最深處,亦是指生命意涵的抽象面,離開了軀體成分的抽象面。而最後一句在生與死的邊際,除了上述解釋之外,亦是指人的一生,人總是不明白自己究竟什麼時候會面臨死亡,每一刻活著的時候,都有可能在下一瞬間就越界跨入死亡,人所能掌握的都在活著的時候,但是又背負著前往死亡的路程,每個時刻,卻也真是在生與死的邊際這條線上,體現生活

所以二節是本首歌曲最重要的成分,在整首歌中唯一的重複了。

三節的文字與一節的文字作用相差無異,只是在意象的傳達上技巧不同。躲在等待的後面╱我無知的手遮著歲月的容顏╱手記分割了思維╱是對未來無色預言。等待是一面可以給逃避庇護的牆,逃避什麼,逃避現實嗎?這裡並沒有說在逃避,只是躲在等待的後面,躲在……的後面,有一種窺視的味道,在窺視什麼呢?被窺視的應該是屬於自己的未來吧,然而,這卻也是種等待,等待的是不知道會如以如何面貌出現的未來,這裡加深了對未來的無定感與迷茫。這並不是在躲,而是不知道該怎麼樣去面對,這是一種心境,用等待作成一到保護自己的藩籬,但,等待是無形的。等待雖然不一定是無盡的,但是,等到的未來卻也不一定會是內心所冀求的,不仿窺視一下,這是種懷著希望的感慨,與期望。等待也是種思慮、思維的過程,未來的樣式是自我許多抉擇後,交疊取捨的呈現,以等待的時間去思索,未來來臨的時候,自己又會是怎樣的一個生命。

接著,我無知的手遮著歲月的容顏,沒有人是全知的,但是,面對未竟的將來,這樣無法捉摸,無法準確的抓取的物事,更是讓人無所適從著茫然。再者,無知的手遮著歲月的容顏,更顯出這手的無知與我的無知,被遮住的容顏,歲月的容顏,又怎麼有辦法去遮住自己過往的種種,被遮住的只是自己不想面對的未來,不想回頭再探望的過去,不想再看見的現在的自己,自己的容顏,而自己也只是在躲著這些罷了。歲月一方面指的是過去經歷的種種,另一方面則是直指著未到的將來。

然而,手記分割了思維╱是對未來無色預言,手記,指的是紀錄自己一切的記憶、印象,或者是文字,這裡卻是透露出這首歌呈象的文字,思緒在紀錄成文字的當時,是把整個思緒整體分割,撕裂成一個一個方塊的文字,然後再書寫下來。而最後一句,就隱隱的顯示出這首歌寫成的意縕存在,未來是怎樣的顏色,未來是生活,是生命裡的一部分,也是人生中將要面對與踏入的領域,未來是無色的,因為現在的無定感讓人無從調色,未來是說不出所以然的,只能先預設自己的寄望,所以才會說是預言。



[1] 取自個人創作專輯《帶我去月球》第3首。

[2] 這首歌總共503秒,主體個人不以音樂樂章樂節的方式作為區隔,而是採以詩語言陳述體裁方式,將歌詞視為三個節段落。以完整文本而言,加入音樂的成分,前奏共27秒,接下來演唱的順序為一節之文字演唱二節之文字演唱三節之文字演唱二節之文字演唱,共153秒,接下來是漫長的音樂尾奏,共233秒,然後音樂休止。

[3] 《維特根斯坦》,P29,趙敦華著,遠流文化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812月。

[4] 同注3

[5] 《存在與虛無》,尚.保羅.沙特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69月。

[6] 《西方古典作家談文藝創作》,P336,段寶林編,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年。

[7] 轉引自《文學創作與欣賞》,P9,王逢吉著,台灣學海書局,1973年。

台長: Toto
人氣(562)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