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有一篇文章,叫作【你滅了誰?】
全文如下:
你消滅了誰?
朋友手上拿了一份報紙,說要讓我做一個小小的測驗,我欣然同意了。問題一:如果你知道有一個女人懷孕了,而她已經生了八個小孩,其中有三個耳朵聾、兩個眼睛瞎、一個智能不足,而這女人自己又有梅毒。請問你會建議她墮胎嗎?我剛要回答,朋友制止了我,又問我第二個問題。
問題二:現在要選舉一名領袖,而你這一票很關鍵。下面是關於這三位候選人的一些事實:候選人A:跟一些不誠實的政客有往來,而且會咨詢占星學家。他有婚外情,也是一個老煙槍,每天喝8~10杯的馬丁尼。候選人B:他過去有兩次被解雇的記錄,睡覺睡到中午才起來,大學時吸過鴉片,而且每天傍晚會喝一夸特的威士忌。
朋友讓我把答案寫在紙上,然後告訴我說:候選人A是富蘭克林‧羅斯福,
候選人B是溫斯頓‧丘吉爾,候選人C是亞道夫‧希特勒。我聽了答案驚訝地張大了嘴巴。候選人C:他是一位受勛的戰爭英雄,素食主義者,不抽煙,只偶爾喝一點啤酒。從沒有發生過婚外情。請問你會在這些候選人中選哪一個?
朋友表情凝重地問我:「你是不是為世界人民選擇了希特勒?那你會建議這位婦女墮胎嗎?」我說:「這個問題不用考慮,我們受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教育多年了。都生那麼多歪瓜劣棗,就別再添亂了。墮胎!」
朋友說:「你殺了貝多芬,她是貝多芬的母親。」
文章到此終結。
我不知道它想要強調的是什麼,如果是事事無絕對那很好,反之則成為「不要用既定的價值觀來思考事物」云云者,則是另一個結論。如果是我,不管多少次我還是會選希特勒、不管多少次我還是會殺了貝多芬。不為什麼,就只是因為他給你的情報和資料就那麼多和實際機率高低的問題而已。前者意義不大,後者即使是再低的機率也會跑出極好或是極壞的結果。(而且這極好極壞價值判斷的味道更濃)
我總覺得現在的社會,除了被大家批判的一元直線思考之外,還有很可怕的價值賦予的可怕優越感。那個我寫「遊戲王」或是不寫都不會錄取的作文班,他的宣傳單是這樣寫的。九一一發生之後,我們在課堂上介紹「百年戰火之下曾是美國盟友的阿富汗及其難民」,當大部分國人一面倒,譴責暴力的同時,我們更希望同學對於這件事情有不一樣的看法;當所有的孩子在計較紅包的跌幅時,我們的學生在關心菲律賓的雛妓、柬埔塞「與地雷共舞」、「拾荒過一生」的小孩,云云。
看完這份宣傳單,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個作文補習班很用心。我沒有惡意,但是我同時拿給我的朋友張瀚看,我說你有什麼想法?他說:「這其實是硬塞另外一種價值觀給孩子,你覺得呢?」我說:「不要說我抄襲你的想法,否則我怎麼會問你?但是這樣的宣傳單,如果我開補習班我就會用,因為這不是寫給學生看的,這是寫給家長看的。」
什麼年齡,有什麼樣的想法很正常,可以因為引導而形成自己不同的看法。卻不能被強植另一種價值觀而有優越感。同樣的,我看【你消滅了誰?】,我不清楚它想表達什麼,因此不方便評論。但是我看了很多的感想,我卻覺得,「事事無絕對」的結論已經夠了,剩下的只是另一次價值觀的洗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