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10 19:35:21| 人氣1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隨著精神醫療的進步,精神疾病已變成需要被治療且可治療的疾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千秋報】  蘇媽媽年近60歲,多年前因兩個小孩相繼診斷罹患精神疾病,丈夫在無法接受打擊下自殺身亡,留下蘇媽媽獨立面對窘境並一肩扛起照顧責任,為了照料小孩蘇媽媽辭去工作,想全力陪孩子走過發病期,因剛開始對疾病認知不足,蘇媽媽透過許多民間療法仍無法改善孩子症狀,過程中孩子反覆發病,甚至功能退化致無法處理自己事務,加上需忍受旁人閒言閒語,使蘇媽媽身心俱疲。當蘇媽媽興起放棄念頭,透過親友規勸送醫接受治療,孩子在經歷急性住院、日間留院、精神復健機構等一連串持續規則治療後,病情逐漸穩定,甚至具有就業潛能,目前白天皆在外接受庇護性就業,夜間則回到住宿型精神復健機構接受康復治療。看到孩子們的改變讓蘇媽媽慶幸當初沒因絕望而尋短,更因此加入精神病病權團體且投入輔導及協助精神病人、家屬之行列。

    由於大眾對精神疾病觀念的閉塞、醫學知識的缺乏加上部分媒體過份渲染,導致民眾對精神病產生錯誤認知,甚至民眾有了情緒困擾或行為偏差,害怕被人知道而諱疾忌醫,更有些人對精神病患趨之若鶩,害怕自己被精神病人攻擊、傳染。然精神病不僅不會傳染,且經統計大多數社會暴力事件非精神病人所使。隨著精神醫療的進步,精神疾病已變成需要被治療且可治療的疾病,許多罹病病人仍可以正常生活甚至重回職場。

    上述案例可知只要定期接受治療即能成功控制病情,無論個案本身或家屬都能減輕疾病造成的負擔。精神病其實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無法完全根治,故「再發作」成為每個病人及家屬最棘手的問題。由於目前精神病已被證實是因大腦傳導物質分泌不平衡所致,「持續性」的規則藥物治療是預防復發最基本的工作,若能配合良好的復健及支持性的環境,可提高工作能力及日常生活功能,增進生活品質並早日回歸社區。精神疾病並不可怕,只要遵守精神病復原三部曲:1.及早就醫2.持續治療3.積極復健,病情往往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也期待社會大眾能給精神病人多支持、少歧視,多點關懷及鼓勵,營造友善支持環境,促使病人能融入社會走出陰霾及病痛,臺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台長: 蔡本文
人氣(16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