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0-12 17:37:18| 人氣1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頂尖創意獲激賞 成大博士生游本立、張哲維獲台積電傑出學生研究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即時今日新聞千秋報【記者徐佳瀅/台南報導】社長:蔡本文 統一編號:23402985與全世界頂尖大學學生同台競爭,成功大學學生創意驚人,成績亮眼,成功大學電機所博士生游本立以「應用於微波壓控振盪器之新型人工接地金屬保護環技術的新式切換電感架構」(A novel Switched Inductor Topology using an Artificial Grounded Metal Guard Ring for MMW VCO applications)獲得第五屆「台積電傑出學生研究獎」第三名,光電所博士生張哲維提出的「蛋白介電層」Chicken albumen dielectrics in 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s),獲創意獎,成大校長黃煌煇特別接見並當面嘉勉,他鼓勵創意要發揮實用價值,運用到產業界的產品開發。

 

12日游本立和張哲維兩人將榮耀與獎牌呈獻給校長黃煌煇,黃煌煇校長對於兩為同學聯手為成大爭光,欣喜之餘,也殷殷詢問是否已經申請專利。他直說,台積電台積電傑出學生研究獎高手如雲,能在全世界頂尖大學學生同台競爭中獲獎,非常難得,他表示,非常樂見學生勇於參與各種競賽,發揮所學,更重要的是得獎之後,還要繼續研究,將創意與想法加以商品化,並且將學術研究貢獻到產業界的產品開發,造福人類。

 

游本立是電機所CAD組博士班5年級學生,他的「應用於微波壓控振盪器之新型人工接地金屬保護環技術的新式切換電感架構」(A novel Switched Inductor Topology using an ArtificialGrounded Metal Guard Ring for MMW VCO applications),主要是研究60吉赫(GHz)頻帶的高速無線傳輸,其中關鍵技術是壓控振盪器(VCO)的電感架構, 60GHz 積體電路系統對製程及溫度變異非常敏感所以需要具寬頻率可調範圍VCO來對抗此一問題。他以人工接地保護環的技術,實現一個新型切換電感架構,使VCO頻率可調範圍較傳統架構提升36%以上,同時具有好的相位雜訊效能,是電路系統中重要的關鍵技術,他也因為這篇論文獲得此次台積電傑出學生研究獎「電路設計技術類」第三名,獎金美金2000元。

游本立除感念學校提供優質的研究環境,也感 謝黃尊禧 老師的指導,他強調, 黃尊禧 老師修正他的觀點,加強他的信心,讓他獲益良多。

 

游本立「應用於微波壓控振盪器之新型人工接地金屬保護環技術的新式切換電感架構」論文除在台積電傑出學生研究獎獲獎,關於VCO的相關研究,也在今年國際固態電子電路會議(ISSCC)的StudentResearch Preview發表過,並獲得ISSCC Student Travel Grants。

 

光電所的張哲維,他的創意則是來自他的指導老師郭宗枋早餐煎蛋時,眼見蛋白質逐漸加熱凝固,突發奇想,是否可以做為介電層絕緣體,張哲維認為這個想法有點「瘋狂」,但是他帶著學弟實際操作實驗,發現應用在電晶體裡真的是絕佳的導電絕緣體,他們的實驗只做了一個半月,立即獲得可觀的成果,張哲維在三個月內整理論文,參與台積電的研究競賽,現場詢答時,獲得評審高度注意,最主要是雞蛋這種有機素材隨手可得,而且不需萃取或複雜的程序,只要加熱凝固,即可獲得效果,雖然沒有入選前三名,台積電認為他們的創意和大膽實驗的精神非常可貴,現場臨時追加首度「創意獎」,將獎項頒給張哲維。

 

張哲維說郭宗枋老師經常以創意帶領學生,激發學生的靈感;他也將這篇論文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獲得極高評價,並且已經著手申請美國專利。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舉辦的「台積電傑出學生研究獎」,今年是第五年舉辦,參賽者來自全世界各國頂尖大學的學生,共計有200多篇論文參賽,參賽學生來自國內、大陸、美國、英國、荷蘭、澳洲、香港、新加坡等地,世界上最頂尖的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康乃爾大學、史丹福大學、柏克來大學學生都參與競賽。

 

這個獎項是鼓勵同學們在半導體領域及綠能相關研究上的傑出表現,並鼓勵青年學子們朝更專業的目標邁進,「台積電傑出學生研究獎」共分「電路設計技術類」、「電子元件與製程類」、「奈米材料之物理與化學特性研究類」、「綠色電子類」競賽,每組都錄取前三名和佳作獎。

台長: 蔡本文
人氣(1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