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9-29 16:43:52| 人氣1,0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唐代梅縣水車窯青瓷鑒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謝明映 《收藏界》 2007年第01期

 

  
 
 


梅縣水車窯,又稱梅縣窯或水車窯,創於唐初,盛於中晚唐,北宋初期已少見。以燒造青瓷為主,生產歷時近三百年。20世紀70年代發現,80年代初馮先銘先生赴窯址實地考察命名。馮先銘先生曾論及:「梅縣窯在已發現的廣東地區唐代瓷窯中以質量精、造型豐富而名列首位。唐代曾遠銷海外,泰國南部出土有唐代青瓷碎片,除越窯、長沙窯外,還有廣東梅縣窯和高明窯碗片,這是目前所知廣東最早銷往海外貿易瓷的實物例證。」
1985年由廣東省博物館與香港中文大學馮平山博物館合作出版的《廣東唐宋窯址出土陶瓷》是目前廣東唐宋出土陶瓷研究最權威的著作,翻閱此書,我們毫不費勁就可以讀出,廣東唐代青瓷是由梅縣水車窯「一統天下」。筆者清點了一下,書中列出的唐代青瓷標本19件,其中水車窯佔了14件,潮州窯5件,書中所列標本僅是水車窯20多個品種中的5個。從質量上分析,水車窯更是超出潮州窯之上,獨領風騷。 

水車窯多分佈在梅州市梅縣水車鎮瓦坑口(今水車大橋西端)、羅屋坑和南口鎮崇芳山等地。完好器多見畬江鎮的古墓出土,梅州市各縣亦有少量出土水車窯產品的報道,平遠縣出土有雙系罐,蕉嶺縣出土有箕形硯和四系罐等。梅縣水車窯青瓷燒製時間跨度較大,分佈在十幾個窯口,不同時期不同窯口的品種均有差別。目前發現的水車窯青瓷標本刻銘包插器底刻有「張記」和「何和記」的兩方瓷硯,以及刻有「M」字款的匣缽等。「張記」、「何和記」既是水車窯瓷業的商號,又反映了水車窯的生產關係。
唐代南方青瓷窯場眾多,目前多見於古玩市場的唐代青瓷有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區生產的,品種繁雜,加之贗品仿品充塞市場,魚目混珠。水車窯目前尚未發現有仿品,但市面上已有人用洪州窯或其他窯口的青瓷冒充水車窯。筆者根據多年的收藏鑒識經驗,談幾點鑒別方法。

一、把握造型。

古陶瓷學即標型學,每個歷史階段都打上了不可磨滅的烙印。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造型,同一朝代不同地區的造型大同小異,多有規律可循。關鍵要把握地方的「小異」即個性特徵。
梅縣水車窯青瓷的造型基本上反映了大唐雍榮富態的風格,與各地的風格有些小的區別,甚至與近在咫尺的潮州窯都有不同之處,與浙江的越窯和江西的洪州窯比較接近,與越窯造型較接近但略顯拙樸有餘而秀巧不足,而且釉質不同,越窯多半透明釉,水車窯多透明的玻璃釉。洪州窯與水車窯雖都為玻璃釉, 但其釉較薄,胎體亦粗松,故多有脫釉現象,且造型風格差異較大。 

水車窯青瓷特殊品種有幾個,一是巨製:如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八足硯,直徑近達38厘米;大海碗,直徑達34.5厘米;還有高達40厘米的四系大罐,這些巨製大器盡顯大唐氣象。二是廣東僅見生產的品種,如「官」字款雙系軍持,不僅僅品種罕見,更難得的是帶有令人難於解開的謎團--「官」字款。三是藝術造型品種:如魚形壺,構圖含蓄、簡練,儼然一尊抽像藝術大師的作品;如長把湯瓶,超長的把柄,優美的曲線,個性張狂,想像力豐富;如三足爐,塑以三隻蛙足,既形象活潑,生動感人,又把先人對生殖能力極強的青蛙的虔誠崇拜表露其上。
1.造型種類。迄今統計,水車窯青瓷有四大系列:即日常生活用器、明器、祭器、文房用器,約20多個類別,40多個品種。以壺、罐、碗、盞居多。特殊造型有34.5厘米口徑的大海碗、臥是玉璧底缽、三足爐、軍持、瓜稜形執壺、雙魚形穿帶壺、口徑達38厘米的八蹄足硯、箕型硯、蓮子罐、夾梁蓋罐、耳杯、水盂(洗)、長把湯瓶等等。
2.造型特點。可用「中規中矩,苗秀拙樸」八個字概括。
高身罐接近橢圓型,罐身由肩到腳上下變化落差不大,顯得穩重,輪廓線圓潤流暢,苗條豐滿,極富美感。越窯、潮州窯同類罐的肩部比較豐雄,上大下小變化幅度稍大。如矮身罐近乎圓斗,雖渾圓不足,對比河南唐三彩及越窯同類型罐的豐腴富態少了些許圓潤, 而多了幾份健碩。又如箕型硯的線條圓滑,轉彎拐角不見明顯硬朗的折線,較之越窯器的稜角分明亦有微小差別。壺、罐、碗唐代採用平足、餅形足、餅形玉璧底的多,五代宋初採用假圈足、圈足的多。再 ,如長把湯瓶的把柄為帶弧度的扁長方型,前大後小,漸漸收尖,既美觀又方便把握,好像是依人的手掌弧線來設計,很有「人性化」的設計理念,江浙一帶及各地窯口的同類品種造型多見圓形把柄,美感大打折扣。玉璧底葵口碗則是唐代至宋初全國各窯幾乎都見的造型;杯、執壺、碗多仿同時代的金銀器造型及受國外藝術風格影響。

3.造型演變。水車窯唐初的產品一般較粗拙,多施釉不到底,即半截釉;中唐以後技術日趨成熟,多施滿釉。晚唐之前的罐、壺多有4~5稜的造型,唐末至五代多有5~6稜的造型。中晚唐的碗多為四出線葵口,五代至宋初多為5~6出線葵口。晚唐之前罐、壺、瓶的造型多恢弘大度,晚唐後期至五代宋初開始變化為瘦小靈巧。唐中前期的大硯、大壺、大罐、大海碗此時已不復見。壺嘴亦從中唐之前的粗短多稜形演變為晚唐至宋初的修長圓嘴形。整體造型的風格從陽剛至陰柔,從「大家閨秀」向「小家碧玉」轉變。

二、把握釉質、釉色。

水車窯釉質多為透明的玻璃釉和少量混濁的半透明釉,是由於配釉的化學成份不同所致。越窯、長沙窯均屬半透明釉,很少有玻璃釉者。水車窯玻璃釉多有開片裂紋,在20倍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如一塊塊不規則的碎石塊堆砌一般,周圍自然散佈著露珠般的氣泡。水車窯上品者猶如瑪瑙般透脫明亮,又如翡翠般珠光內蘊;半透明釉則像新疆和田青黃玉,溫潤可人。
新仿青瓷的釉面要麼光亮外浮,俗稱賊光,要麼失透無輝無寶光,俗稱死釉。20倍放大鏡下開片不自然,或無散在性露珠般清亮的氣泡,或氣泡小而密集不清爽。
水車窯雖為青瓷,但青綠不盡相同,色階比較豐富,如觀南方四季變幻之山林草木。有湖水綠、豆瓣綠、艾色、翠綠、黃綠、青白等顏色。黃褐色少見。就釉色而言,一點也不遜於越窯秘色瓷。五代至宋初釉色則向青白色過渡,已初現北宋青白瓷的端倪。

三、把握胎坯。

五代之前水車窯青瓷的坯胎多粗拙隨意,胎體厚重堅硬,胎坯顏色灰青,或如青磚色、青黑色,很像後世龍泉窯的黑胎青瓷。五代至宋初,胎體稍較唐代時輕巧,胎坯顏色亦從灰青色轉變為灰白色,已顯露胎體向白色瓷胎進化的跡象。尤其是宋初的青瓷臥足盤、粉盒等器皿,胎薄體輕、精緻秀巧,其制坯成型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水車窯古陶瓷的胎骨非常乾爽,老氣,新仿的瓷胎外觀上多顯得濕潤、稚嫩,水車窯堅硬的灰青色瓷胎目前尚難以模仿到位。

四、把握特殊工藝。

不同朝代、不同區域、不同的工匠群體無不打下各自的烙印,形成各自的風格。
同是唐代、五代的青瓷,水車窯與越窯和潮州窯在製作工藝的某個環節會呈現出不同之處:
1.器底刮削工藝。唐代水車窯罐、壺、瓶的器底多為無釉平底或餅足底,胎體外露,容易觀察刮削工藝留下的痕跡,似採用竹片刮胎,且僅行一次工序,故器底多留下不整齊的簾格式刮線痕,越窯、潮州窯多無此痕跡。江西洪州窯則有拋物線刮削痕(推測為弓式鐵線或牛筋線拉削工具所致)。水車窯五代宋初瓷品的器底刮削工藝已有改進,此特徵不復存在,並逐漸向淺圈足和施滿釉的工藝進化。
2.墊燒工藝。大約從中唐至宋初,水車窯的盤、碗、碟、盞的製作工序均採用先施滿釉,後在器底等邊三角點位置擦去小塊釉汁,再在擦去釉汁的部位墊以陶粒,匣缽裝燒。成品器底的三個墊痕十分明顯,這是由我國著名的古陶瓷學專家馮先銘先生發現和考證出的重要特徵,也是水車窯區別於全國各地窯口產品最獨特之處。但應該提醒注意的是,水車窯的罐、壺、瓶、爐等器底無墊燒痕,若有,可立判非水車窯之器。
水車窯除宋初產品有小部分簡單紋飾外,余皆清一色素面青瓷,毫無紋飾。且器物厚重,有口沿薄器底厚之特點,掂之墜手感特別強(個別薄胎產品除外)。唐代水車窯瓷品嚴格來說屬半瓷,比真正意義的高溫燒成瓷器尚有距離,但比之陶器其燒成溫度又要高,約在1000至1200攝氏度之間,因此用手指叩之聲音沉悶中帶有輕微金石聲。五代至宋初燒成火度明顯提高,多數產品胎體堅致,叩之發聲沉穩、清亮。

台長: JH.S
人氣(1,0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其他 |
此分類下一篇:Pistis
此分類上一篇:古猶太文化中; ~ 蛇圖騰 ~ 的象徵意義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