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古秀美/台南報導)
當國內人口年齡逐漸老化,因膝關節退化所造成下肢疼痛跛行的銀髮族越來越多時,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常成為對於嚴重程度病變常見的處置。當病患聽到需要開刀換關節時,往往免不了會猶豫,加上親朋好友三不五時分享的失敗案例,更增加了抗心理上的畏懼及抗拒。不諱言,膝關節置換手術對末期骨關節炎病患而言:過程雖然是不舒服的,結果與效益卻多是豐碩、甜美。確保手術的安全與有效性,才能讓病患安心就醫接受治療。
過去十年來,在關節置換領域有許多新手術方式被提出,包括大家熟知的微創與電腦導航等。其中,以微創手術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MIS TKR),迎合了患者對手術訴求-減低術後早期疼痛,加快復原速度與傷口美觀,一時蔚為風尚;儘管這些微創方式在推展之初,可能是某些廠家的商業炒作手法,但是這些訴求卻深植人心,對後來醫師的手術觀念、技巧要求、術後疼痛控制與照顧帶來深遠影響。
成大醫院骨科於2003年起即引入微創方式來置換關節;團隊成員除赴國外研習、邀請外賓蒞院指導外,也積極透過各種國際會議與各國交流,汲取新知並整合自身經驗加以應用。同時,本院也是國內引入電腦導航手術先驅之一,藉由術中電腦不斷確認、反饋達到有效、準確地植入關節組件,保障手術品質。經過導航系統使用,除提升年輕醫師至不亞於資深醫師的手術準確度外,也有助於立體空間觀念的建立及克服人體構造上諸多的解剖變異,加快對關節置換手術的熟悉過程。
在這些不同手術方式的洗禮與經驗累積後,我們已能輕鬆駕馭小傷口做迅速及準確的人工膝關節置換,落實”術中傷害小、術後失血少、恢復快速”的微創精神。除手術技巧長足進步外,整個治療過程更需治療團隊密切合作,維持照護品質,減少手術風險或過程不適;所以我們也針對病患關心的術後失血與疼痛作開發或整合具效益的處置方式,包括:1開發研究可行之多模止痛方式2術中有限使用止血帶與3使用止血藥物4建立常規照護模式、訂定指標,改善照護品質及5應用管理手法,避免醫療誤失、浪費等。種種臨床成果與研究都曾陸續於國內外知名相關醫學期刊與會議中發表。
在楊院長”一週新膝望”期許下,目前個人及所屬團隊在不到1小時過程中(最短31分鐘)即可準確完成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總失血量平均約650ml,僅不到一成病患需要輸血;對術後疼痛也能做有效控制(在VAS 3分以下)與早期復健活動,絕大多數病患在術後不到2天內即可下床行走,並在術後三至四天順利返家,達到一週內快樂出院的目標,且少有重大併發症(如感染、深部靜脈栓塞)產生。幾年來,已針對嚴重關節炎病患以微創方式進行上千例膝關節置換手術。
我們不斷汲取新知,針對手術細節、特定步驟以至於照護準則,蒐集臨床結果並加檢討改進,希望將手術風險或過程的不適減少至最低,扭轉一般人心中攸關生死的大刀變成像出外旅遊一般地輕鬆、安全。
姓名:張志偉
學歷: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經歷:海軍醫官、成大醫院骨科部住院醫師及總住院醫師
署立台南醫院骨科兼任主治醫師
台灣足踝醫學會第一至四屆監事
現任: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創傷科兼任主治醫師
成大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台灣足踝醫學會第五屆監事
台灣超音波醫學會會員、國際創傷學會(AO)會員、
北美骨科醫學會國際會員、台灣外傷醫學會會員
專長:膝關節置換手術(含導航)、膝關節手術(韌帶重建與軟骨移植)、
骨折創傷與運動傷害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