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18 20:39:49| 人氣2,0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骨折術後的肢體腫脹、疼痛及活動障礙 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奇美醫學中心提供完整療法 可加速復原 預防後遺症




(
記者古秀美/台南報導)

骨折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病,由於人口增多,人類生存空間日趨擁擠,交通混亂,增加受傷機會。骨折後導致的肢體局部腫脹、疼痛、活動障礙等,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在施行手術復位治療後,如何減輕患處腫脹、加速骨折癒合、預防關節黏連後遺症,以提升生活品質及工作效率是目前醫學界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之一。

 

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很多,整個過程受內分泌激素、生物化學及物理因子的調控,和微量元素(鐵、錳、鋅等)的影響。根據歷代文獻記載,中國對骨科疾病早有極深的認識。《普濟方 折傷門》中有「若因傷折,血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之說。清《洞天奧旨 跌打損傷瘡》也有「跌打損傷瘡,皆瘀血在而不散也,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折不能續」的見解。

 

中醫認為跌打損傷導致肢體骨折,傷後必有積瘀,血瘀氣阻,血脈凝澀,經絡壅滯,經氣運行不暢,經氣不通則痛,由此可知,骨折及骨折術後均因血離經脈,瘀積不散,導致經絡受阻,氣血不通,才有肢體瘀、腫、痛,因此治療上應活血祛瘀,行氣通絡,使瘀祛新生,氣行絡通,則瘀、腫、痛可除,骨折可續。

 

骨折的病理病機是骨斷筋傷、氣滯血瘀。依據骨折後筋骨損傷的情形,中醫一般把骨折分為早、中、後三個時期。

1.早期:受傷後1-2週內,臨床表現為患處發熱腫脹、疼痛、青紫,活動受限,其病機以氣滯血瘀為主,可用理氣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法。常用活血化瘀中藥有延胡索、川芎、乳香、沒藥、桃仁、紅花、茯苓、車前子等,可改善骨折斷端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血腫的吸收,使腫脹早日消退,兼可化瘀止痛。

 

2.中期:受傷後3-6週內,臨床表現為患處發熱腫脹漸退,筋骨開始接續,瘀血散而未盡,氣血尚未調和,治療一方面要繼續活血理氣,使氣血通暢,另一方面要舒筋活絡、通利經脈。常用續筋接骨中藥有骨碎補、補骨脂、自然銅、續斷、杜仲等,可提高骨折部位鈣質沉積,提高骨痂質量,有利於骨質修復。

 

3.後期:受傷後7週以上,臨床表現為患處腫脹已退,筋骨已接續但還未堅固,氣血耗損,患側酸痛,活動乏力,關節不靈活,此時要益氣活血,強筋壯骨。常用中藥有人參、黃耆、當歸、熟地、桂枝、桑枝、牛膝等,加速肢體恢復運動功能。

 

《內經》記載「諸筋者,皆屬於節」。古人將關節附近的軟組織叫做筋,實際上包含骨骼周圍的肌肉、肌腱、筋膜、關節囊、韌帶等。各種暴力原因所造成的筋的損傷,統稱為筋傷。骨折術後腫脹疼痛若延誤治療,遷延日久,則瘀血凝結,局部組織肥厚、沾黏,傷處氣血滯澀、血不榮筋,導致筋肉攣縮、疼痛、活動受限。風寒濕邪亦容易趁虛而入,衍生為風寒濕痺,造成天候變化時關節痠痛、活動不利,日久不癒。

 

中醫治療骨折外傷,除了內服中藥之外,在骨折早期可以外敷金黃散清熱消腫止痛。據文獻記載平均使用約4-5日,即可消除急性軟組織損傷的腫脹疼痛感。在骨折中、後期則可施以針灸、薰洗蒸氣、理筋手法等。首先針灸是根據患處循經取穴、局部取穴,再視實際情況加上艾粒(針上灸)或電針,有疏經活絡、理氣活血、消腫止痛、預防肌肉萎縮的功效。

 

薰蒸有溫散寒邪,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增加關節彈性的作用。中醫在診察中,會以手觸診患處的骨骼肌肉,和健側比較其排列位置是否異常,考慮其受傷機轉、外力方向,依其解剖構造矯正。對於局部組織肥厚、沾黏,患處氣血滯澀所導致的筋肉攣縮、疼痛、活動受限,施以理筋手法,可達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鬆解沾黏、軟化關節的作用,加速關節恢復原本功能。並在針灸、薰蒸、理筋手法等治療後外敷祛瘀通絡的藥膏,增強療效。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任東輝表示:中醫部針對骨折術後復原提供完整療法,不僅注重骨折復位外,並秉持「整體施治」的特點,讓骨折部位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關節囊等軟組織同時復原;外敷包紥固定休養,依據病人體質辨證論治,開立內服中藥以滋養氣血、壯筋續骨;並施以針灸、薰蒸、理筋手法治療,衛教病人自我復健運動,達到筋骨同治、內外兼顧、調整體質、整體治療的功效。大多數骨折術後的人,均可接受中醫的醫療方式,內服中藥配合外敷藥、針灸、薰蒸、理筋手法治療,有癒合快、療程短、功能佳、併發症少的優點。

台長: 古 秀 美
人氣(2,0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