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某作者說:「學生來學校,主要學兩件事,能力和感動。」能力我們都知道,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開宗明義就說,要學生學會帶得走的能力,即解決問題的能力。當資訊爆炸,知識隨時更新的時候,學校還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嗎? 當然不是的。學生要學的是能力,知識融會貫通之後的解決能力,科學領域如馬蓋先,人文領域如李安。
說到感動,想起多年前,家附近的一所幼稚園,貼出的招生標語是:培養一個會感動的孩子。這句話觸動了我,若不是孩子已過了那年紀,可能會進去瞧一瞧。偶爾路過,觀察園所情況,學生沒有變多,報名也不特別踴躍。一陣子之後,招生標語改了,改成上電腦及英語課,咦? 學生好像較多了。我一臉錯愕,理念可以說改就改? 原來多數父母重視的還是可以明確看到成果的東西。
教學現場,偶見漠然的學生。對許多人,許多事,無動於衷。我緊張了,這比成績不好還嚴重。言談之間透露,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就是考一百分,拿第一名。人需要這麼工具性嗎? 回想小時候,父母從未要求我們考一百分,我們不用補習,放學就是野馬一匹。回想童年,考得好只會高興一下下,真正快樂與難忘的是在田野間奔跑,望著白雲發呆的時光。
現在的孩子,幾人能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成長? 到處都是馬路、車子與房子,功利與比較的社會,冷酷的環境與現實,會不會讓心,也硬如鐵石? 感動應是與生俱來的,現在卻要刻意培養,我覺得悲哀。既然要培養,就做吧﹗除了在課堂上時時提醒,鼓勵閱讀好書,也在午餐時間播放溫馨的卡通,現在放的是「萬里尋母」。一個月之後,問學生,是否感動,大部分是的,但還是有少數沒有感覺。沒有關係,來日方長。真的希望,學生們的心能柔軟一點,對人的態度可以溫暖一些,不要只追求成績,更要追尋心靈的豐盈。可以的,學生還小,本性良善,我相信。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