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大陸毒奶粉的新聞,感觸很多
據新聞報導,三聚氰胺是酪農為了賣得好價錢而添加的! 大媽猜想酪農”可能”不清楚這樣的成分對人體有何傷害,因為他們專長是養乳牛,所以他們可能只知道這樣可以讓他們的產品可以賣到好價錢...。不過,弔詭的是:究竟是誰告訴酪農這種”賤招”呢? 是化工原料的業務員嗎? 這樣的人應該更應該遭到譴責吧!
話說回來,三聚氰胺這樣的成分並不是第一次闖禍,早在去年三月就有大陸製的寵物食品因為添加這個成分而導致寵物腎衰竭死亡。雖不確定三聚氰胺這個成分在去年三月之前是否被大陸列入牛奶的分析的項目之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國內並未將這個成分列入奶粉的檢驗項目,也因此這個成分才能在台灣闖禍。
新聞說,三聚氰胺並未被列入檢驗項目,所以這次三鹿奶粉才會輕易的進關...。我們可以理解因為毒物太多,如果所有的毒物通通都要列入奶粉的檢驗項目,那麼恐怕市面上就沒有奶粉了。由於檢驗所有毒物確有其困難之處,也因此我們目前的檢驗項目只好建立在”廠商都很奉公守法”的假設基礎,這導致奶粉的檢驗項目只有營養成份和致病菌,然而如果假設基礎不正確,也就是廠商不守法呢?這樣的檢驗是否能夠提供保障?
不同的企業文化,對於”奉公守法”的標準也不盡相同,有的廠商以”產品安全”為標準,有的廠商卻以”會不會被驗出來”為基準。越顧及產品安全,日常的品質成本越高,大環境經濟不好,因此許多小企業會”適度的犧牲”產品品質以維持企業的經營。然而,品質要犧牲到怎樣的境界才叫做”適度”呢? 這就端賴”品質把關者”對於產品的相關知識和堅持的程度了。
這也說明,為何先進的守法的國家,其產品闖禍的機率相對偏低許多,可是價格也相對”高貴”不少。
之前在收音機聽到一則新聞,由於在美國開刀費用非常昂貴,因此有的患者選擇到泰國開刀,同樣的錢開完刀還有找,順便還可以”旅遊”...許多美國人現在會將”出國開刀”列入考慮。
這其實又是另一種成本遊戲和風險。這些患者以為泰國對於醫護人員的培訓、醫院的設施以及醫療器材的把關品質和美國是一樣的,才會覺得到泰國開刀是划算的行為。這些美國人了解泰國和美國醫療環境的不同嗎? 我聽完這則廣播新聞後,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在一知半解之下,跳脫成規,將使人蒙受極大的風險”。
回顧自己過往的從業經歷,也曾經為了公司的生存,為老闆想一些”解決品質問題”的方式。不過就像之前說的,品質犧牲到什麼程度才叫做”適度”? 這只能憑藉自己對於產品的相關知識來評斷產品是否仍安全;然而,雖然已經竭盡全力,可是我真的顧及所有的風險了嗎?
換了新工作之後,因為公司文化的不同,現在的我遇到品質問題時,考量的著眼點變成”盡一切力量保護產品安全”,而非”這樣會花多少錢”。我目前還未完全適應這個環境上的改變,但是卻很樂於接受這樣的改變,像這樣的企業文化是非常難得的。
我深信沒有一家企業會故意傷害人命(否則三鹿企業也不會全面回收問題奶粉),然而產品的安全還是跟大環境很有關係,經濟越富足、知識水準越高、守法精神越好的地方,產品相對地越安全。
從這個毒奶粉事件,我們很慶幸看到台灣食品業的”追溯系統” 和 ”回收系統” 是有效的,否則,這兩天如何能從新西蘭公司追溯到下游的糕餅業呢?
然而很不幸的是:品質系統的有效與否,總是在有危機的時候才能顯現出來。
附:毒奶粉相關新聞實在太多
和追溯有關: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8091400013,00.html
和檢驗項目有關:
http://www.nownews.com/2008/09/14/327-2334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