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4-30 23:16:00| 人氣88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追索台灣文化研究的軌跡 (上)  /劉環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追索台灣文化研究的軌跡 (上)  /劉環月
轉貼自《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

《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代自序
 早期的台灣,雖然被視為化外之地,明朝天啟四(西元一六二四)年,南居益率兵攻克被人佔領的澎湖,雙方和解後,明朝只要澎澎,竟讓荷人轉據安平;清廷入主中原,派施琅政取台灣後,仍一度決定決棄這塊「蠻夷之地」,顯見中國的封建政權,根本從未重視個海外弧島,有些史家雖喜歡把台灣的研究上溯至宋元,更有認為漢唐便把台灣視做中國的一部份的荒謬論調,然而基本上只是某些政治利益的追索,以滿足統治者的需要而已,真正落實記錄這個島嶼,留下珍貴記錄文獻的,從荷蘭人開始!

壹、荷人與鄭清的研究

 十七世紀,荷蘭是世界上最強的海權國家,他們不斷地藉著海洋,擴充他們的殖民地,更重要的是藉著海灌的強大,拓展貿易領域,以期全世界都成為他們可以獨霸的市場。一六二四年,荷人正式入主台灣,其實不過是東印度公司又開了一家店罷了,這家「世界性」的貿易公司,總公司地址位於印尼的巴達維亞城,統轄的範圍包括南洋群島各地,台灣盛產鹿皮及梓腦,而成相當重要的一站,他們向荷蘭老闆定期的報告書,彙編成《巴達維亞城日記》,其中有關台灣的部份佔相當大部份,當時流水帳般的日記彙報,今天竟成研究早期台灣歷史最完整而珍貴的文獻。

 此外,同時期比較重要的文獻,還有瑞士人Herport的《台灣旅行記》以及被猜測可能是荷蘭駐台末任總督揆一,署名C.E.S.者所著《被遺誤的台灣》等。

 鄭成功領台後,明鄭政權在台灣維持了廿二年,留下的文獻大都與征戰有關,楊英的《從征實錄》,阮旻錫的《海上見聞錄》,彭孫貽的《靖海志》,夏琳的《閩海紀要》以至於施琅的《靖海紀事》,都為那個時代兵禍與動盪,留下珍貴的記錄。此外,江日昇以演義小說寫成的《台灣外記》,雖然是一本小說,卻也某種程度地記錄了明鄭在台灣的許多史蹟,因而一直被學界所重視。

 清廷對於台灣,儘管視為「花不香,鳥不語,男無情,女無義」的蠻荒之境,但實際統治的兩百餘年間,留下許多方志,雖不夠精專,卻全面性地記錄下台灣的風貌,第一本方志乃在一六九四年完成,「台灣入清版圖以後,始有刱為方志者,李麟光、蔣毓英、王喜(又名喜寧)皆曾從事纂輯,而終能成為第一部台灣府志,且刊刻問世者,則高拱乾也。」(方豪〈台灣方志彙編〉)。

 高拱乾纂修的《台灣府志》之後,台灣各地的廳志、縣志也不斷有人創修,或者補修、續修,這些地方志書,雖然屬於傳統的史學,但每部志書中,大抵上都翔實地記載了封域、規制、秩官、武備、賦役、典秩、風土、人物、藝文以及其他的附錄,足以提供後世研究台灣人的豐富的基本資料。

 清廷領台期間,除了各式各樣的志書外,也出現了某些專題性質的書刊,諸如夏獻綸的《台灣輿圖》,各縣廳編的《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修建台北城留下的《淡水廳築城案卷》,清官方文書的《皇清職貢圖》,羅大春的《台灣海防並門山日記》以及六十七的《番社采風圖考》……這些專門性的書刊,泰半都是官方的文書、檔案或資料,少數才是私人研究的成果。

 清領台灣兩百餘年間,這個物產豐美的海島,一直都是西方傳教士與商人注目的焦點,尤其是「天津條約」開放了五口通商之後,西方商人大大方方的進出台灣,誰都不能干預。這其間,也留了許多因傳教或經商而來的文獻,傳教士甘為霖所為的《Formosa Under the Dutch》以及馬偕博士的《From Far Formosa》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獻,此外,商人兼探險家必麒麟所寫的《Pioneering in Formosa》,更深入原住民的世界,留下最原始純真的一面,同時也寫下當時外國商人為了貿易的需要,如何開發與掠奪,最赤裸裸的一面。

貳、日治時代的全方位研究

 一八九五年,日本憑著馬關條約,取得台灣的統治權。對於這個一直想向南方發展的寒帶國家而言,台灣不足是一個大島,更補足了「內地」(日人稱日本本土)缺少的陽光和產業,實現了這個長久以來的夢想,日人自然希望世世代代都能擁有。為了鞏固統治權,他們採軟硬兼施的方法來治理台灣人,更重要的是,為了真正掌握台灣人,日本當局甚至以官方之力,設置專門的研究機構,全面調查台灣的歷史文化與風土民情;一九OO年,台灣總督府和法院官員等便組織了「台灣慣習研究會」,由兒玉總督擔任會長,重要的文化研究者伊能嘉矩擔任總幹事,官民合作的機關,主要的任務是全面性地調查台灣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產業、民俗、風物、禮俗、舊慣……等,前後七年間,每年都出版一卷《台灣慣習記事》,這七本年刊,也成了台灣早期最完整、最有價值的民情風俗記錄。

 一九O一年,台灣總督府更直接設置了「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下設三個部門,分別調查舊制的法令、士農工商的經濟行為與慣習,更將調查所得,研議做為立法的參考。「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共維持了十四年,重要的調查成果有:包羅民間法令、律則、會典、則例、省例、政典、諭告、碑記、公文、契約、帳簿以及約定成俗的慣例《台灣私法》(共十三巨冊);調查清代行政制度的《清國行政法》(共七冊);原住民族群、文化與生活習慣的《蕃族調查報告書》(共四冊)、《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共三冊)以及《台灣蕃族圖譜》(共二冊)等。

 一九一九年,第一任文官總督田健次郎上任,認為對台灣的調查有繼續的必要,乃於一九二二年,設置「史料編纂委員會」,直隸於台灣總督府,惜半途而廢,一九二九年,繼任總督川村竹治又再設「史料編纂會」,但主體放在日治的歷代治績,且沒有正式出版,較不為人們所重視。

 官方的成績已經相當可觀,但民間學者的努力更是驚人,尤其是一九二八年,伊能嘉矩窮十年光陰完成的《台灣文化志》,更被譽為「台灣研究史上劃時代的鉅著」,這部偉大的作品,包括了台灣的歷史、歷代文治武備、各地城垣之沿革、地方自治、治匪政策、抗清事件、分類械鬥、教學設施、科舉制度、社會政策、民間祭祀與信仰、各志書修志始末、經政沿革、農工沿革、交通沿革、商業貿易變遷、外力入侵、拓殖沿革、原住民治理、日人治台以及台灣地勢變遷……等。不僅內容包羅萬象,水準更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甚至直到今天,仍被認為台灣文化研究的經典。
 此外,片崗巖為台灣所寫的第一部風俗叢書《台灣風俗誌》,鈴木清一郎討論台灣人民族性與民間信仰的《台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藤島亥治郎首開先例的建築與居住形態研究《台灣的建築》,移川永之藏的原住民研究《台灣高砂族的傳說與言語》,鈴木質的《台灣蕃人風俗誌》,增田福太郎的《台灣之宗教》,池田敏雄的《台灣家庭生活》,東嘉生的《台灣經濟史概說》,中村孝志的《台灣史概要》,山邊健太郎的《日本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岡田謙的《未開社會》,東方孝義的《台灣習俗》,?原通好的《台灣農民生活考》……;此外更有被視為日本人良心的抗議雜誌《民俗台灣》,這些可觀的成就,不僅說明了日人對台灣研究的用之勤,更因眾人努力的結果,使得台灣的研究出現了最繁盛、最蓬勃的世代,甚至可謂是台灣研究的黃金時代。

 從荷領到日治時代,漫長的兩、三百年間,台灣歷經了各種不的政權統治,在政治上的地位也不大相同,加上知識、智慧等的差,使得明鄭之前,有關台灣的討論,大都偏向眼睛所看得到的遊記或現象的記錄;清領之後,中國政權第一次長期地正式統治台灣(明鄭政權太短),許多基礎資料必須從頭建設,各式各樣的方志、田野調查記錄及土地記錄,遂成為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獻;及至日人領台,為了好好經營這塊「殖民地」,因此出現了最大數量有關台灣人性格、信仰、風俗、禮教、土地……等等的研究,此外便是殖民地的問題與歷史探索,構成了日治時期台灣研究最大的特色。

台長: 長老
人氣(887)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