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運動是怎麼回事?》
一、起源
同性戀自古即存在,但始終只佔人口的極少數;而在人權觀念不發達的古代社會,主流異性戀人口也習慣於忽視少數同性戀者的存在與需求。在某些社會,將同性戀視為罪大惡極之事,因而有種種非人道的迫害產生。
在近現代全球民主運動的風潮下,人權觀念逐漸獲得普世認可,成為普世價值。於是,同志的人權也開始有人討論,同志的困境也獲得更多人同情,也有更多人願意替同志爭取人權。
當代同志運動快速興起,主要是從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投票決議將同性戀自精神病除名開始。
二、同性戀的處境
讀者請注意:在決定你想要支持或反對同志婚姻合法化的立場之前,請先理解社會中的同性戀人口處在怎樣的地位。
以下先舉幾個數據說明同性戀有多麼「弱勢」。
在2005年美國麻州的研究中,性取向少數的同學比起異性戀同學,受到霸凌的比率較高(44% vs. 23%),在校內遭受武器威脅比率較高(14%vs. 5%),較高比率遭遇約會暴力(35% vs. 8%),較高比率遭遇違反意願的性接觸(34% vs. 9%),較高比率曾擔心不安全而逃課(13% vs. 3%)。
此外,有眾多研究指出,遭遇嚴重霸凌的同性戀者,很高比率罹患憂鬱症,也有很高的自殺率。
比如,2012年《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問卷調查台灣的同志身心壓力,顯示在平均24.3歲的答題同志心目中,壓力來源包括:「擔心家人無法接受同志身分」(79%)、「婚嫁的社會期待」(68%)、「媒體的不友善」(57%)、「性別氣質伴隨的壓力」(49%)、「長輩長官的壓力」(44%),「語言肢體的暴力」(39%)。58%的受訪者曾經遭受他人傷害。主要是語言暴力(91%)與人際排擠(54%),遭遇肢體暴力者有14%,遭遇性暴力者有3%。最驚人的是,有高達29%的受訪者,曾因同志身份意圖自殺,其中18%自殺未遂。
而更驚人的數據在後頭。疾管局資料顯示,近年來台灣的愛滋病人數大量增加,其中,男同志佔愛滋病人數比率始終非常高。而其他各國的愛滋病研究也大多顯示,男同志佔了很高的病患比率。在台灣,2010-2014年9月間,愛滋病感染人數中,男同性戀與雙性戀者間的男男性行為,造成的感染人數高達7891人,佔這段期間總感染人數的8成。
由於這樣的高度身心壓力與不受主流社會承認的處境,在同志圈子裡,為了紓解壓力而產生極度縱慾與危險狂歡行為的情況很常見;吸毒、雜交派對非常盛行,犯罪率也遠高於異性戀。各項因素交雜之下,同志的平均壽命也遠低於異性戀者。比方2007年,丹麥及挪威進行的研究數據顯示,同性配偶平均壽命比異性婚夫妻少了約24年。
以上數據都還只是在自由主義盛行的民主國家所作的調查。在世界上,由於聖經與可蘭經對同性戀採否定立場,使某些國家對同性戀較不寬容。其中最嚴重的,如伊朗、茅利塔尼亞、沙烏地阿拉伯、蘇丹、葉門、奈及利亞、索馬利亞,同性戀直接視為犯罪,可以處死。
同志一直被認為是人類社會中的弱勢族群,不是沒有原因的。
因此有不少立委、公民團體主張立法保障同志人權,許多異性戀者也同情同志的處境。西方國家同運團體推動的同性婚姻合法化潮流,因而吹進了國內,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婚姻平權運動」。但這樣的潮流也引發了反思與抵制,成為「守護家庭價值運動」。這種運動是在西方國家興起,近年來也引進台灣,與同運相抗衡。
三、同志運動的內涵
同志運動思想內涵為何?追求什麼?手段為何?影響為何?簡要說明如下:
同志運動的核心思想可簡稱為『同性主義』(homosexualism)。意義為:The belief in homosexuality as an acceptable, philosophical way of life. (將同性戀視為可接受的生活方式與生命哲學之信念)
說明:這是全球近幾十年來一股新興思想風潮,這股思潮被歸類為新時代(New Age)思潮的一種。這股風潮是從國際精神醫學會將同性戀正式從精神病除名開始。基於人權平等的信念,為了對抗歧視同性戀的文化,解除同性戀者的社會困境,而開始推展的運動。
1.目標:以追求同性戀者能與異性戀者在生活上、法律上、社會地位上完全平等作為終極目標。
2.核心思想:同性戀和異性戀一樣,具有身為人所擁有的一切尊嚴、權利、與神聖性,因此也應該獲得和異性戀完全平等的自由權、社會地位、與法律地位。
3.參與者:同志運動的參與者,有很高比例自身是同性戀者,但也有不少同情同志處境的異性戀者加入聲援。參與運動的動機,是想替同性戀者爭取主流異性戀社會的認可與接納,去除主流社會對同性戀者的歧視。幫助同性戀者解脫生命中無處不在的社會困境。(並不是如某些反同運者所稱的,主要動機是為了性解放。然而,同運與性解放運動也確實有關,詳如後述。)
四、同志運動的手段
a.運用科學研究資料,從自然界的諸多動物也存在同性性行為,推論出人類的同性戀者在生物學意義上應該屬於自然的、正常的現象,並引用某些基因研究來佐證。(反同婚者則舉出與同運者結論相反的科學研究來進行反證。)
b.以人權平等作為訴求,爭取異性戀主流社會對其處境的同情與支持。並尋求打破對同性戀與同性性行為視為不道德的任何宗教教義、社會倫理、生活文化慣例、法律條文。(因此,同志與教會之間往往存在著對立,互不認同。反同婚者也因此是以教會人口為主力。但在民主國家的反同婚者,通常基本上也認同應該保障同性戀的人權。不像伊斯蘭世界某些國家,直接否定同性戀的生命存在權利。)
c.建構「異性戀霸權」(heterosexual hegemony)的理論,使用如恐同(homophobia)、反同(anti-gay)這樣的語彙來定義對同志有隔閡或想逃避的人。(反對這些名詞的人認為這是一種標籤化,暗示這些人都屬壓迫同志的共犯結構之成員)。
d.部分成員採取極端性解放的立場。在行為上進行極度的縱慾。以此挑戰異性戀主流社會對性關係的道德觀。(這是反同婚運動對於同志最主要的疑慮)
e.部分成員有收養小孩,或透過人工生殖獲得小孩。企圖證明同性戀者養大的孩子不會與一般環境下長大的小孩有什麼不同。(反同婚運動者通常反對同志養小孩;但支持同婚者當中,有一部份也反對同志養小孩)
f. 透過二十世紀末葉開始至今的大量同志主題的書籍、電影、藝文創作,與主流媒體的相關評論、報導,以及學校裡的性教育,逐漸使主流異性戀社會越來越認識並接納同志。(台灣社會近年來對同志日漸接納,與諸多知名導演的電影,如李安的《囍宴》、《斷背山》…等有很大關係。)
g.建構多元性別論述,提出「性別認同少數族群」(LGBT)這樣的概念;且與女權運動、跨性別運動互相支持,高度重疊。廣義來說,同運可視為「性別平權運動」(Gender Equality Movement)的多種形式之一。
h.與性解放運動互相支持,且高度重疊。客觀來說,同運通常歸類為「性解放運動」(Sexual liberation movement)的多種形式之一。
(然而,近年來台灣爭取婚姻平權的論述,卻經常否認同運與性解放有關。雖然否認,在同志大遊行裡,仍可看到大量支持性解放的標語、裸露、裝扮、口號。因此護家盟批評台灣的同運是「假婚姻平權之名,行性解放之實」。)
(在主張性解放的論述中,同性性行為的性解放,本就是性解放的一種。但同志婚與同志性行為,又屬於不同層次的問題。同志婚有可能反而約束了同性性行為,避免濫交。然而,法律所帶來的象徵意義,與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仍使保守者擔心這是在「鼓勵」同性性關係。事實上,法律對於社會文化的長遠影響,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到目前為止,還不曾見到哪個立委真正論述過這一點。)
五、同志運動的影響
1.迄今為止的影響:
a.整體而言,凡受同運影響的國度,同性戀與雙性戀族群的社會地位、法律地位皆有明顯提升。但至今還不能說有哪個社會的同性戀與異性戀能完全平等。
b.接納與包容同性戀及雙性戀者的異性戀人數增加。在經濟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異性戀者通常也較能理解同性戀者的心理,接納同性戀者存在於生活周遭的現實。
c.部分同性戀者提高了自信與對同性性傾向的認同,也更多人勇於出櫃。
d.部分同性戀者更勇於高調採取性解放立場,性行為上極度縱慾;當中有些人因危險性性為與複雜的性關係,使罹患性病與愛滋病的比例大幅提高。
e.性教育工作者將同性戀與同性性行為視為所有學生必學的一種正常人類行為,高調傳播此一新價值觀。引發教育觀點上的爭議。
f. 刺激了反對同性婚與擔憂同運對社會文化及傳統道德觀造成衝擊的族群,集結起來反抗,提出不同論述。
g.使社會開始關注同志容易遭霸凌的現象。但政治上的挺同與反同之爭,也刺激了某些對同性戀極度歧視或懷有敵意者採取更激化的暴力言行。(霸凌同志的情況,很常出現在校園。)
h. 政治上的挺同與反同之爭,也刺激了某些同運支持者對於反同運者採取的暴力言行。(比如美國的麻州在同性婚合法後,出現教育上的性解放,對此持不同意見的人,遭到多起挺同者的暴力攻擊。)
i.學術研究顯示,同性戀家庭成長的小孩,對於同性戀與多元性別的接受度較高;但對於其他方面的影響,支持與反對同志生養小孩的正反雙方,有激烈論戰。支持者強調同志養大的小孩與一般小孩並無不同;反對者指稱許多同志家庭的小孩遭到同儕歧視,且性別認同混亂,渴望擁有「完整的父母」。
j.部分異性戀者受到性解放意識形態的鼓舞,開始嘗試雙性戀或同性戀,甚至同性性行為。青少年間嘗試過同性性接觸的比率大幅升高,性別認同上,認同自己為同性戀的比率,也大幅增加。
k.主流異性戀社會受到性解放意識形態的鼓舞,逐漸拋棄貞潔、忠貞、專情、承諾、責任等傳統兩性關係上珍視的價值,視之為束縛與枷鎖。性關係也變得更開放;認為這樣代表身體自主權與生命的自由。速食愛情興盛,性伴侶變換次數也更加頻繁。(然而,同運支持者認為這不是同運造成的結果,而是異性戀自己的問題;反同婚者則認為同運必然鼓勵性解放風氣,所以才影響到異性戀。)
2.未來可能的影響:
a.某些研究指出,在鼓勵同性性接觸的環境成長的小孩,長大後認同自己是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的機率明顯較高。因此可以合理推論,若同志運動獲得法律與社會大眾鼓勵,未來可能使社會上的同性戀與雙性戀人口大幅增加,對社會結構與家庭倫理造成衝擊。
b.若社會上同性戀人口比率快速增加,可能導致出生率與人口成長率明顯降低,甚至出現人口負成長。
c.若未來世界的歷史觀點將同性戀與同性性行為完全視為正常,則同性戀者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地位,幾乎與異性戀者完全平等,甚至超越。若這樣的時代來臨,未來史家可能認知現今的地球人類是一種蠻荒未開化的狀態,並認為「同性主義」是推動文明進化的重要思想動力。(有論述認為同志運動屬於「現代化」過程的一環,而反同婚運動則屬於「前現代」的遺緒,性別認同的多元化與可轉換性,則是「後現代」社會特色之一。)
d.若社會上同性戀人口比率快速增加的趨勢持續幾十年或幾百年,人類文明的發展前進方向將走上一條完全不同於以往的道路;說不定會因此催化雌雄同體、自體繁殖、無性生殖,或複製人、生化人、仿生機器人之科技發展,甚至可能演化出完全不同於現今地球人類的新物種。
e.綜上所述,某些宗教或哲學觀點認為,此一趨勢違反陰陽秩序的天道與自然律,將導致人類社會走向自我弱化之路,甚至混亂及敗亡。(反同婚運動者據此主張,現在就應即時挽救此一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