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18 20:57:57| 人氣79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選後觀察】後雙英時代的台灣民主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2選後觀察】後雙英時代的台灣民主

 

壹、國民黨轉型對台灣民主之影響

 

舊的國民黨統治台灣時期,屬於「革命政黨」,其所統治下的台灣屬於「一黨獨大威權體制」,用媒體、軍警、情治、檢調、司法、黨產、賄選、黑道、行政資源綁樁...等手段,就可以把政權牢牢握在手中;其他政黨完全沒有執政的機會;

 

李登輝時代逐漸將國民黨轉型成「民主政黨」,將軍隊、警察、檢調、和司法系統給國家化,不再完全只為單一政黨服務;同時李登輝也替國民黨黨產財務建立起統計資訊,有助黨產財務更透明化;但李登輝這樣的改革,付出的代價就是讓在野黨力量崛起,當國民黨在總統大選自家人分裂成兩個陣營時,民進黨便取而帶之,使國民黨失去執政權。

 

連戰時代,由於國民黨喪失執政權的緣故,基本上暫停了這種民主轉型,反而積極保護黨產、對中共政權原本的批判態度,也轉變成和中共合作來鬥民進黨;支持國民黨的親藍媒體,也跟著逐漸轉變其捍衛民主的立場,不再積極批判中共政權的專制,反而只批判民進黨政權。在這一時期,中資事實上透過多種管道間接「贊助」了台灣的眾多親藍媒體,這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到了馬英九時代,國民黨的馬英九和金溥聰曾經希望把國民黨繼續轉型成為「選舉機器」來深化民主,但因為黨主席馬英九把繼續和中共合作當成最高指導原則,加上出於對失去政權的恐懼而不敢大刀闊斧改革黨產與金權政治人物,所以國民黨的轉型得並不徹底,反而呈現「轉型困難」的畸形發展現象。

 

因為國民黨轉型困難,導致其統治下的台灣,事實上也尚未完成「威權轉型民主」的工作,只算完成了半套。這樣的半套民主,自然是有缺陷而帶有傷害性的。所以我們看到台灣的主權流失、人權保障倒退,但藍綠惡鬥、族群對立、階級對立日益嚴重,而媒體、情治、檢調、司法等機構不曾完全中立客觀。

 

貳、當前台灣的政黨政治

 

表面上看,台灣很像美國與英國的兩黨政治,但其實應該算是「一黨半政治」;因為民進黨從來沒有「真正執政」過。

 

陳水扁時代,民進黨曾是國會第一大黨;但綠營國會版圖仍未過半。扁第二任依靠兩顆子彈勉強連任成功,這方面選後一直受到質疑,因此扁的民意基礎不能算真正過半;而且扁執政最後三年,受困於貪腐傳聞以及紅衫軍運動,幾乎沒有「實際執政能力」可言。

 

此外,扁八年總統任內,媒體輿論始終維持親藍大於親綠的板塊,而且台灣也始終未曾建立「建設性的輿論監督機制」。反而媒體的墮落與膚淺、民粹化、色羶腥化、財團化、傾中化、資本主義化....空前快速。親藍媒體對於扁政府的監督和親綠媒體對此的防衛,也往往流於替特定政黨發聲的政治利益鬥爭,輿論喪失獨立性,難以真正落實輿論公器本具的社會責任,更難因此產生公共利益。

目前國民黨的文化,仍然充滿專制威權的習性,賄選、用行政資源綁樁、與黑道掛勾的情況,仍然普遍存在,而來源不公的龐大黨產也未見改革。在國民黨尚未成功轉型成「完全民主政黨」的情況下,其選舉仍然高度依賴「舊國民黨致勝模式」,也就是用媒體、情治、司法、黨產、賄選、行政資源綁樁等方式來贏得選舉;導致台灣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成功完整執政」的非國民黨政治勢力。

 

因此,現在的台灣只能算是「一黨半政治」而非「兩黨政治」;「一黨獨大」轉變成「一黨最大」如此而已。現在的國民黨,與舊國民黨主要的差別,主要只在於軍警系統的中立性,其餘諸領域,仍隨處可見到舊時代「黨國不分」的影子。因此,其所執政下的台灣,也尚未完成「威權向民主的轉型」。關於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完整真相」至今仍然石沉大海,「轉型正義」始終未能實現。

 

馬政府做為此一體制的既得利益者,執政後當然對於「落實轉型正義」與「加害者觀點的挖掘」興趣缺缺,反倒是對於「和另一個威權專制政體合作拚經濟」表現出高度興趣。馬英九連任後的未來四年,馬英九仍然會繼續其路線。台灣離「終極統一越來越近了。

 

長此以往,台灣經貿對於那個威權專制政體的依賴度會大到足以影響任何選舉和政府政策,並影響台灣未來的命運走向,這次大選已經明顯顯露出這種趨勢,所謂以商逼政就是如此。

 

此一趨勢若不趕快扭轉,則不久的將來,台灣的民主政治將從「握有統獨選擇權的真民主」轉變成「只能被迫統一的假民主」。

 

總之,目前的台灣民主政治,顯然是不成熟的,而且進入了「青春叛逆期」,也就是拒絕民主繼續成長,反而有向下沉淪的危機。此趨勢十分危險,除非有識之士及時出面呼籲遏止,不然很快人民就會嚐到惡果。

 

叁、對於藍營未來路線的期待:

 

本屆大選,馬英九勝蔡英文,選後出現所謂「蔡英文敗在兩岸政策」之說,此說並非完全正確;其實,應該說蔡英文「未能讓『台灣主體民權主義』成功取代長期以來的黨國一元化的『中華共榮主義』。」這才是關鍵。

 

「中華共榮主義」是泛藍陣營在早期台商大量奔赴中國大陸投資的現象當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它是傳統意義上的泛藍陣營,在國民黨逐漸消除對中國共產黨的敵意之後,自然而然發展出來的一種「新藍意識型態」,此有別於兩蔣時代「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舊藍意識型態」。

 

然而,不論新藍或舊藍,「中華共榮主義」的意識型態,目前都存在一個明顯的缺陷-忽視普世價值-。

 

當民主、自由、人權已經是當今全球化時代地球各大洲的文明體系所共同接受的普世價值時,「中華共榮主義」卻以「民族經濟共榮至上,民主自由存而不論」的姿態,刻意漠視十多億中國人民仍然飽受人權壓迫的事實,這就彷彿為了追求金錢,便願意進行浮士德式出賣靈魂給魔鬼的交易那般。眾多台商在大陸是依靠行賄中共黨政官員來生存,這就是「浮士德式交易」存在的鐵證。

 

在國共兩黨都仍然存在黨國不分的威權專制習性時,「黨國中華共榮主義」很容易淪落為二戰時期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發展模式,成為軍國主義力量用來侵略與併吞弱小國度的藉口,並引爆毀滅性的世界大戰。

 

因此,我期待國民黨所代表的泛藍陣營,務必要「昇華」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必須將目前的「黨國中華共榮主義」之思維向上提升、轉化、精煉、去蕪存菁,發展出嶄新的「民主中華共榮主義」來取代現有思維。

 

換言之,就是要以「促使中國大陸和平轉型成民主政體」作為「共榮的唯一原因」,和路線依據。如此的轉型,才真正能夠無愧於當初孫中山等先烈們創立國民黨的初衷。

 

這裡有一個重點必須強調,就是「民主高於中華」這一原則。

 

民主是第一優先,共榮第二,中華第三。這一順序完全不能改變,否則必定沉淪落入魔鬼地獄。

 

中華二字,代表的是大中國民族主義,這一點的順位必須放在「民主」這一普世價值之後與經濟民生的「共榮」之後。

 

這一論述,推演到極致時,就是在說,除非兩岸都實現「完整的民主與均富」,不然統一的前提不存在,也不應該統一。

 

此外,國民黨必須用「民主中華共榮主義」取代目前的「黨國中華共榮主義」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理由,是這樣做才最「務實」;

 

因為當國民黨願意這樣去思維的話,民進黨以及台灣意識強烈的選民,才有可能願意和你談談看「統一」的可行性,這也是唯一有可能創造出兩岸真正共同利益,而非引爆毀滅性戰爭的「和平統一」模式。

 

國民黨作為一個主張「終極統一」的政黨,有必要如此思維,才能真正在台灣人民心目中留下一點「有建設性的國家定位論述」。

 

 

肆、對於民進黨未來路線的期待:

蔡英文的敗選感言,是她表現得最像總統的一次;堅毅而溫暖。讓我聯想到美國《白宮女總統影集。一席敗選演講,使她在2016仍然有很濃的希望可以成為國民黨候選人的主要競爭對手。
然而,目前檢調與司法體系的不中立,將導致特偵組必在選後不久,針對宇昌案大動作查辦;可能會發動搜索,甚至羈押,形成風聲鶴唳的司法恐怖;綠營支持者對此必須有所警覺,因為這是國民黨提早清除2016主要競爭對手的一種必然的手段。國民黨不見得能成功干預司法判決,但成功干預檢調系統卻措措有餘。
這次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有兩大訴求,超越以往格局,是成功的路線轉變。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分配正義」與「十年政綱」:這是很好的論述,其內容架構應該要繼續深化而非因敗選而抹滅。

 

十年政綱當中,施政的原則和方針相當清楚,也多能切中時弊,還因此引起了國民黨的仿效而提出「黃金十年」。

 

未來,民進黨仍應堅守「階級分配正義」這個經濟價值觀,走「中間偏左」路線,來制衡國民黨「中間偏右」的路線;當國民黨執政下的台灣人民對於貧富差距越來越不滿時,選票自然會回流給民進黨。

 

 

第二、「台灣共識」不該只是民進黨的「政策」,而應該上升成為「價值觀」。

 

目前國共兩黨所主張的所謂「九二共識」,事實上是蘇起後來虛構出來的,用意僅是為毫無共識的兩岸政府找到一個可以坐下來談的「藉口」,其實這並非台灣人民所真正凝聚出來的共識,而僅是國共兩黨片面的共識。

 

對此,蔡英文提出「台灣共識」來作為一個處理藍綠兩岸政策基本分歧的方式,是正確且高明的作法,而且這和九二共識未必對立。但可惜的是,論述不夠清楚,或說還沒清楚到連市井小民都能聽得懂,以至於對手陣營就逮到機會質疑其可行性與精神內涵。

 

在本次選戰,蔡英文對此的論述內容將之說成一種「民主程序」;這一點顯然有瑕疵,因為「程序」是操作性層次,「共識」是思想層次,兩者屬於不同層次的論述;所以將台灣共識說成是程序的話,容易使基層百姓和國共兩黨搞不清楚蔡英文真正想表達什麼,因此也找不到不去質疑批評的理由。這樣的論述,也會讓台灣許多中泛藍、中間偏藍及中間偏綠選民不知道小英想把台灣帶到什麼方向,票投不下去,小英就只能擁抱聽得懂的泛綠陣營基本盤選民;

 

事實上,「台灣共識」完全合乎「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民進黨基本精神。因此,「台灣共識」不該只是一種「程序」,而必須提升到「價值觀」的位階,成為一種「施政哲學」與「施政原則」,同時必須要超越藍綠本位的政治利益思考,也不能陷入統獨二分法;如此才有可能說服台灣廣大基層百姓,真正落實這四個字所代表的核心價值。

 

當一個能夠包容統獨、超越藍綠的「台灣共識」真正落實時,台灣人民渴望已久的「主權獨立正常國家」才有機會以兵不血刃的和平手段獲得實現。

 

 

2012-01-18 20:55初稿 01-19 增寫多處段落 

台長: 天光

RobertLinch
選舉是感性的
批判是理性的
民主是理想
政治是現實

這一路民主的改革
為人民不論在政治或日常生活皆帶來自由的選擇

只是這自由並非真正出自人的自由意志

在資訊不對稱與公民觀念貧乏下
在成本競爭與規模經濟急速發展下
在政商錯節與地域政治的交互衝擊下
產生城鄉落差與貧富級距加大等社會現象
自由的選擇勢必受現實的政治利益所制約

政治體質的良窳總是決定於社會結構的基礎

是故
人們自由選擇下的結果
只是反應出當下社會結構的現況
2012-01-20 00:51:36
版主回應
你好:

新年快樂!^^

你說得沒錯。人們的自由選擇,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不自由。因為外部環境的制約,確實不是每一個自由的投票者,所能夠單獨改變的。

話雖如此,「自由的集體意志」(不完全等於「集體的自由意志」),卻也有可能在較長遠的時空當中,緩慢而巨大地改變了整個外部環境的結構。

社會結構的現實,決定了當下的投票結果;但當下的投票結果,則會決定未來的社會結構現實,未來的社會結構現實又決定了未來的投票結果...。(如此成了雞生蛋蛋生雞的不斷循環)

在這個「自我循環增生」的過程中,任何微小的外部因子,如果介入干預這個循環,都有可能在幾輪總統大選之後,導致未來的社會結構現實產生超出人們預期的巨大改變。

這原理就好像一輛高速前進的自行車,只需要外力從左或右輕輕推一把,就有可能脫離原有的路徑,轉向奔往另一個方向。如果時間夠久,這輛自行車的最後終點,可能會離原本設想的目的地非常遙遠。

所以,看清楚這個「結構施力點」的人,就要勇敢去「施力」;要當那個將自行車方向給推一把使之改變發展路徑的外部力量。

所謂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也是如此。他不必改變整個當下的社會結構現實(也不可能去改變),但他可以藉由「介入干預這個自我循環增生的系統」的做法,讓這個系統未來演變成他心目中更接近理想境界的狀態。

勇敢去干預,世界就會為你而改變! ^^
2012-01-21 16:53: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